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宁波市卫健委发布一批宁波医院大动作

宁波市卫健委发布一批宁波医院大动作

时间:2023-10-30 19:11:57

相关推荐

宁波市卫健委发布一批宁波医院大动作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在医疗技术发展方面,宁波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今天上午,宁波市卫健委负责人对现场记者提问一一作答。

01

问:在医疗技术发展方面,宁波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答:目前,市卫健委正在积极谋划实施医学高峰计划,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医学资源,加快医教研融合发展,同时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突出打造医学品牌学科,进而快速提升我市各大医院的综合实力。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指导支持宁波市第一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展新一轮合作。11月浙大医学院和市一医院签署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挂牌成为“浙江大学宁波医院”。合作以来,浙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12个学科与市一医院紧密对接,在医教研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近期医院和浙大医学院即将再次签约,开展为期五年的新一轮合作。目前,作为我市重点工程的市一医院奉化方桥院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总投资额达15亿元,一期规划床位1200张,医院总体规模将达到2000张。

二是指导支持宁波市第二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紧密合作。8月,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署医学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作为第一名称已正式挂牌,宁波市第二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继续沿用。研究院已正式组建成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已成功引进、组建8个研究团队。多个研究项目已获市区两级人才项目立项资助。

三是指导实施市李惠利医院和李惠利东部医院一体化发展。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近期我委将市李惠利医院、李惠利东部医院两家市级医院资源优化整合,组建新的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总核定床位达2000张。接下来将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一院两区,错位发展”。

四是大力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市卫健委将市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作为宁大医学院的第二所直属附属医院,进一步扩大医学院在临床医学教学、科研领域的优质资源,积极推动宁大附院和李惠利医院在医教研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发展。

五是创新开展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市卫健委启动首批市级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按照“一院一品”的思路,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在心脏疾病、脑部疾病、肝胆胰疾病诊疗等10个专科领域打造我市首批医疗卫生品牌学科。

六是全面实施县域医共体建设。我市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共组建了25个县域医共体,同时大力实施市县联动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市县两级共选派500名骨干医务人员逐级下沉,指导帮助基层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02

问:近年来,宁波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大事喜事多,哪一项改革举措老百姓获得感最强?

答:我认为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是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去年,宁波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十大项目,可以用十句话概况: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住院更省心;便民惠民服务更贴心;急救更快速;配药更方便;母子健康服务更温馨;转诊更顺畅以及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从看病付费到检查配药,从常规问诊到急救住院转诊,全方位为患者缩短时间,提供便利,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看病少排队:提供10余种预约挂号途径,高峰期挂号现场排队时间短至3.91分钟。比如急救更快速:完成了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中心的规范化设置并通过国家认证。急救中心救护车平均出车时间 2分钟,平均急救反应时间 12分钟,实现了急救费用院内实时结算。再如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启动“云影像”、推广“去胶片化”,全年预计可为患者节省7000万元。宁波云医院平台已实现家庭医生网上签约、网上服务,全年服务超过54万人次。

宁波继续推出新的“十项举措”,将改革向基层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延伸,除上述内容外,还涵盖了基层看病服务、疫苗接种、健康服务一卡通以及用血服务等,参与改革的医疗机构由原先的7家市级医院和10家县级示范医院,增加到51家县上以上公立医院和14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03

问:基层群众有病还是习惯往大医院跑,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吗?

答:为更好的优化配置,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群众有序就医,市卫健委把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重组、体系重构、机制重建和服务重塑,实现基层服务能力达标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把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县域医共体作为年度的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

目前,我市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体化”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全市共组建了25家医共体,全面实行扁平化管理、常态化运作,制定了医共体章程等相关管理制度,实现“六统一”管理。二是“规范化”构建医共体管理新体制。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各地均建立了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明确各医共体领导组织体系,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三是“集约化”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各区县(市)建立健全县域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43个,积极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四是“清单化”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各区县(市)分别制订医共体各单位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签约服务等基本作业清单。五是“市县联动”助力医共体建设。截至7月底,市级专家已下沉319名(其中常驻206名),县级专家已下派386名(其中常驻263名)。

04

问:在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方面,健康宁波建设需要从哪几方面着力?

答:落实“预防为主”需要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在工作理念、能力素质、机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健康宁波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要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政府各个部门在施政决策时充分考量其决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形成有效的大健康治理体系, 共同推进落实全民健身、食品安全、生态环保、厕所革命、健康产业和健康保障等重点工作任务。

二是要大力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行动,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健康社会氛围,有效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三是要强化健康干预,全面贯彻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宁波将全力推进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化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加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促进精神卫生防、治、管融合发展。加强老年人、妇幼、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工作,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同时,还要坚持防治结合,因病施策,有效防控各类重大疾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05

问:我市中医药事业有什么好消息发布吗?

答:

一是中医药发展政策框架基本健全。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创中医门诊住院专项补助为主要内容的扶持政策。我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全省地级城市率先成立中医药管理局。我市制定印发了首部中医药发展规划,同年,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纳入《健康宁波2030纲要》十大行动之一。印发了《宁波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效的支持了宁波中医药事业发展。

二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中医院等全市70%公立中医院都在新建扩建之中。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设有中医科中药房。全市所有1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9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8%的村卫生室能按要求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共有8个区县市被国家评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市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快速发展,每年以20%左右速度增加,截至去年达到305家,我市被国家定为社会办中医试点城市之一。

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底,我市共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408名,每千人常住人口达到0.55,超过《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0.45的要求。市级以上名中医药师共42名。中医药学科建设取得新进步。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近年,累计获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77项,获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27项。

四是中医药质量管理不断强化。我市独立成立中医临床、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中药药事等4个质控中心,建立健全质控工作制度,探索创新质控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常态化开展质量管控培训、学术交流和监督检查等活动。另一方面推动成立省内首个宁波市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诚信自律管理,推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五是中医药文化不断传承弘扬。一方面编撰出版了《宁波市中医药文化志》和《宁波市中医药文化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有区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1项。组织开展了宁波市中医药传统特色学科项目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

(原标题:新院区!新合作!市卫健委发布一批宁波医院大动作)

(责任编辑:陈慧娴_NB830)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