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全国人社系统

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全国人社系统

时间:2023-11-04 05:55:00

相关推荐

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全国人社系统

当前位置: >>>>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毕京福 沈伟智 日期:-08-0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孕育新业态、产生新职业,国家对这些新职业进行征集、规范,并加以公布,可以提升新职业社会认同度、公信力,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双向选择需要,从而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今年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这是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版)》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

新职业拓宽广阔的就业领域

首先,新职业为促进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途径。实践表明,在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中,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占有很大比重。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鼓励和帮助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在平台企业以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就业,有助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为重点群体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和门路。

其次,互联网降低了就业门槛,使生产资料共享成为可能,大幅减少劳动者对企业组织与资产投入的依赖。同时,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绝大部分新职业也减少了对传统营销渠道的过度依赖,这有利于维持更具宽松度也更具活力的创业、就业生态。据统计,自今年1月下旬以来,美团已新提供超100万骑手就业岗位并为其创造收入。随着 互联网+ 纵深发展,预测网约配送员就业规模将超过1000万人。

最后,新职业有利于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国家发布新职业,将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统一管理,是完善职业分类体系的重要举措。新职业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风向标,开发相应职业技能标准,可以为设置职业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确定教学培训内容和开发新教材新课程提供依据和参照,使培训紧跟社会需求,紧贴企业生产实际。

同时,新职业的发展,也为稳就业提出更高要求。

其一,新技术飞速发展衍生出新的职业,然而,技术革命往往带有颠覆性,在带来新职业者高薪就业的同时,也造成部分旧产业的员工下岗失业,为稳定就业形势增加了压力。

其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和滞后性,无法实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时匹配。

其三,政府管理服务亟待改革创新。新职业和新就业不断涌现,并越来越占据重要份额,要求政府管理和服务要及时跟进,做出适应性改革和创新,尤其要重点解决新就业的社会保障、行业管理和新统计等问题。

多措并举促进新职业健康发

以新职业稳就业,需要新政策保驾护航。后疫情时代,新职业发挥的吸纳就业能力功不可没。对于新职业而言,发挥新职业对稳就业的带动作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尽快出台针对新职业的稳就业政策。需要出台适应新职业从业者就业的相关法律政策,将针对新职业从业者的就业扶持和补贴政策纳入到政策体系,减少限制新职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规定,解决新职业从业者享受就业补贴、培训补贴、就业指导、技能发展等多方面诉求。

要加强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现有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主要针对企业与职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对灵活就业人员虽有所规定但不够健全。明确各方法律关系,更新劳动关系理念,转变以 工厂制 为基础的立法理念,研究制定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不同类别法律关系的界定标准和认定范围。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等有关劳动基准,确立新就业形态人员劳动权益保护的劳动标准。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切实保护从业者劳动权益。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尽快建立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保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更多新职业从业人员能够享受到社保补贴扶持政策。

以新职业稳就业,需要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要在提升新职业从业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匹配度,把综合素质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实现 岗有所适 。可通过通识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建立适用性强、匹配度高的新职业就业培训系统,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大胆创新,将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有效融合,提升员工技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衔接匹配,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向知识型、技能型就业转型。教育部门要紧贴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与方向。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顺应科技产业发展趋势要求,突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面向未来、面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及时调整高职和高校专业设置,把职业教育渗透到整个高等教育阶段,既要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也要适当保持前瞻性,积极促进学科融合。

要加强培训针对性,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逐步推广工学一体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校企合作、 互联网+职业培训 、多媒体资源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培训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根据培训需求,做好培训教材编写、修订工作以及课程设置、开发工作,要对培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对培训中发现的教材和课程问题进行修订完善,鼓励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课程,尤其是配合企业转型升级及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要求的新职业课程。

以新职业稳就业,需要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适应新职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从稳就业、促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角度出发,扩大当前就业扶持等各项政策服务的适用范围。加快 互联网+就业服务 体系建设,采用适合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方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推动形成集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就业招聘、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就业服务系统,完善灵活就业相关服务。

要搭建新职业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政府可以辅助或组织建立一个新职业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平台,负责收录未就业人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招聘信息,详细的记录待业者的求职意向和劳动技能。对有求职意愿者推荐相应的岗位;对缺乏技术的在就业者或者初次就业者,可有针对性的提供职业培训。

要引导劳动者用 新就业心态 适应 新就业形态 。新职业引领风潮,但势必冲击人们固有的就业观念。要引导劳动者秉承专业精神,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积极顺应市场力量,找准需求定位,增强核心竞争力,练就过硬本领,同时具备创新思维,不拘泥于传统择业观念,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就业促进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李云鹏[责任编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09-20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09-20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09-20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09-20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09-18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09-18

充分发挥新职业活力全力保障后疫情时代居民就业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全国人社系统新闻门户网站 clssn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