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补上急救常识这一课 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

补上急救常识这一课 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2-12-18 15:06:16

相关推荐

补上急救常识这一课 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

几天前,6名协和医院医生联手在东单体育馆中抢救一名猝死男子,“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同时,“院前急救”的话题也引起了热议,狭义的院前急救指的是急救中心的专业救治,而广义上的院前急救包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室、保健站,其中也包含应急急救站、AED等救治设备。

在首都机场等公共场所中,可以见到AED的踪影,更多的急救设施也在逐步进入一些社区中。在东三环附近的劲松五区,一台占地五六平方米的智能急救站安装在小区南门附近。其中包含着AED、轮椅、担架、应急包、包扎包等。居民通过身份证验证或扫码的方式,便可以在一分钟内取出急救设备并免费使用。

如何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急救专家表示,急救社会化、现场化、网络化、普及化在院前急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身边应急

2419次取出AED 绝大多数只是想看看

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二层到达大厅A口的一侧,一个绿色的装置嵌入墙中,绿色的外壳上写着“AED”。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绿色的装置。一名旅客表示,最近几天才在新闻中听说了AED,但并未在意机场中就有这样的设备。

在常营地区的北辰福第V中心广场上,一个占地五六平方米的“智能急救站”建在广场中,上方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急救宣传动画片,告知急救设备如何取出、如何使用。智能急救站主柜分块存放着一部铲式担架、两部轮椅、一台AED等相对大型的器械,附柜主要放置着包扎、止血等小型急救用品。

劲松五区的智能急救站前,一名居民站在屏幕前观看视频。“小区里安了这个急救站有几个月了,一直没有太在意,具体了解了一下操作使用还是很方便的。”

住在通州区加州小镇小区的居民张女士曾经手腕受伤,家中缺少急救用品,她便捂着流血的手腕跑到了小区中的智能急救站领取了急救用品,通过碘伏消毒并进行包扎。“伤虽然不重,但是家里什么急救用品都没有,也很着急,有了这个急救站真的很方便。”

智能急救站从开始在北京的社区、公园、学校、企业等地设立70余个,AED共被取出2419次,应急包扎、止血等用品被取出40518次,轮椅共被使用6500多次,担架使用1737次。智能急救站研发服务机构辰邦急救负责人芮海平表示,就AED领取数据而言,其中绝大多数是好奇的居民拿出来了解下AED到底什么样子,要怎么样使用。急救设备配置及运维管理很重要,但急救知识的普及、志愿者队伍建设更为重要。“我们很欢迎居民有这样的举动,起码说明大家有了这样的急救意识,只有了解了才能在出现意外的时候使用它。”

一键求救

1分钟取出设备 同时呼叫志愿者

急救站中,可以通过身份证识别与微信扫码两种方式取用急救用品。通过扫码完成实名注册后,在小屏幕中选择点击“领取止血用品”,一个小盒子从附柜滑落至取物口。整个操作流程十分方便。

在已经注册后,取用AED需要30秒左右。当柜门打开后,急救站上的红灯开始闪烁,急救站也发出警示音。“目的是提醒周围的行人,这里出现了意外需要急救,有急救技能的人便可以一起参与救治。”为应对紧急突发情况便于及时领用,还为AED领用设置了紧急取用开关,遇到断电等紧急情况,只需击碎紧急开关,就能快速取到AED,开展及时抢救。

考虑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需要,每当有AED被取出后,后台系统便会及时收到信息,同时联动急救站附近的志愿者,接到信息后志愿者第一时间立即赶往现场提供急救帮助。在辰邦急救APP中,同样设有“一键求救”功能,在突发状况时按下“求救键”,就可呼叫附近的街坊邻里来帮忙救援。带有精确GPS定位的求救信息,还将发送到社区里10名经培训持证上岗的志愿者手机上,志愿者接到信息后,将立即前往救助,从而填补120、999到来之前的急救空白,病人家属也可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

去年,在常营地区一名老年人突发心脏病,急救信息反馈到平台后,志愿者在急救站中取出AED对老人进行除颤,最终转危为安。“虽然AED的使用频次没有那么高,但是它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就是它自身价值的体现。”芮海平说,应急设备、用品等居民都可以免费使用,AED、轮椅、担架等需要在24小时之内归还。

多元培训

两万多名志愿者 人、物、网相结合

不久前,急救志愿者杨龙强收到了一条急救信息,在其工作的写字楼外,有一名老人摔伤面部、腿部流血无法移动。

与杨龙强同时收到短信通知的还有周围的三名志愿者,他们两分钟内先后赶到了受伤现场,快速从智能急救站中取用包扎止血用品对老人进行止血。“老人骑车下坡的时候摔倒了,脸上流着血。呼叫是由写字楼保安发出来的。”

智能急救站安装好后,辰邦急救和街道办会面向街道办、物业、居委会等常驻社区的人员招募有爱心和急救意识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急救用品使用等方面的培训、考核和颁发技能合格证。在芮海平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具有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第一时间参与到救治中。在平台中注册的志愿者目前有两万多名,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企业员工、物业工作人员等。为了便于学习急救知识辰邦急救APP中开设了急救学堂,包括:心肺复苏、常见内科急症、外部创伤、突发事件等方面课程。芮海平表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急救知识。“通过人、物、网的结合,让急救行为更加及时有效。更多的人掌握了急救技能,也就会让更多的人在面对意外时,具备自救互救的能力。”

“很多次,我们开着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急救现场,看到患者已经停止了呼吸,而周围的人却一脸茫然、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施救。”北京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资深专家贾大成有着20多年的一线急救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公众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更缺少急救意识。

点评

人人掌握技能 缩短急救半径

芮海平表示,AED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的普及程度很高,达到了每十万人两三百台的标准,而在国内每十万人只有不到一台,但心源性猝死时刻在发生。

“如果没有AED?现场不是协和医院几名专业医生在场?那么那名猝死的男子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几率有多大?”贾大成认为,观念上的改变才能带动行动,急救意识提高了,才能够提高相关部门、社会乃至个人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够普及急救常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才能够推广急救知识的宣传与培训,从而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在贾大成看来,狭义的院前急救是由专业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急救中心来承担。但广义的院前急救也应包括基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所、医务室、保健站等,更应该包括红十字救护员和现场的其他“第一救助者”。

“急救应社会化、现场化、网络化、普及化,各种急症的危险程度不同,在救护车到达前,只有社会急救和公众自救、互救等及时有效的救援,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贾大成表示,院前急救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可以挽救生命、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或后遗症的发生,为专业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以及医院的后续救治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急救网络,以缩短急救半径,使急救人员尽快到达患者身边。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这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急救设施的缺失,也使得急救行为无法开展,对于公共场所中,应该呼吁配齐急救设施。对于新建小区中可以强制要求需要有急救设备,也应呼吁广大群众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尤其在大、中学校将急救普及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人人补上急救常识这一课,打通院前急救的最后一公里。”贾大成表示。

原标题:打通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