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滥觞于金陵的“梅文化”

滥觞于金陵的“梅文化”

时间:2018-08-22 11:58:00

相关推荐

滥觞于金陵的“梅文化”

点击上图查看本版更多内容

梅岗春梅 魏星摄

袁起绘制的《随园图》显示,袁枚的随园中也有一片 香雪海 。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一年一度的南京梅花节正式开幕,把整个南京城都带入浓浓的梅文化气息中。之所以南京的梅花节能发展成为全国闻名乃至有国际影响力的传统节庆活动,和南京是赏梅雅事的发源地有关。源远流长的 梅文化 故事带来的厚重人文历史积淀,让赏梅之旅更加回味无穷。

六朝雅士最早

让梅花成为审美对象

东晋、南朝以来,梅花开始备受人们喜爱和称赞。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得天时地利人和

梅,早在《神农本草经》《诗经》等典籍中即已有记载,但说的只是梅实,不言梅花。最早让梅花成为审美对象的是六朝的风雅之士。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说,梅在南北朝时 始以花闻天下 。多年从事花卉文化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程杰教授介绍,从魏晋开始,尤其是东晋、南朝以来,梅花开始备受人们喜爱和称赞。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得天时地利人和,在当时梅花观赏或梅文化的兴起中, 真可谓是首善之区,处于主导地位 。

梅梁殿和梅花妆这两个典故就集中反映了梅花在当时宫廷与都城贵族生活中受青睐的程度。

史书上载有梅梁殿故事,说的是东晋孝武太元三年,仆射谢安建新宫太极殿,缺少一根大梁。这时恰好有根梅木流至石头城下,谢安认为是吉兆,遂取用之,并画梅花于梁上,太极殿因此也叫梅梁殿。宋人马之纯在《梅梁殿》中记录了这件事: 太极初时欠一梁,漂流偶见石城傍。曾闻禹庙还如此,可见川只欲效祥。不但千年无朽蠹,能令满殿有芬香。要将盛事传来世,画出梅花十丈长。

梅花妆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有史书载,南朝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关于这个故事的起源,确实有些神乎其说,但至少证明,梅花在当时宫廷中是深受喜爱的,所以梅花妆才得以成为当时女子妆容的一种时尚图案,并且成为后来古代女子的经典妆式,流行很广。

因此,古人咏梅诗赋中就经常出现佳丽摘梅插鬓、对镜梳妆的情景。北宋汪藻在《醉落魄》中吟: 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欧阳修的《诉衷情》中也有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之句。还有徐陵的《梅花落》: 对户一株梅,新花落故栽。燕拾还莲井,风吹上镜台。倡家怨思妾,楼上独徘徊 可见,梅花飘落,让诗人动了怜香惜玉之心。

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对梅花有非常生动的描写, 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或承阳而发金,乍杂雪而被银。吐艳四照之林,舒荣五衢之路。既玉缀而珠离,且冰悬而雹布。叶嫩出而未成,枝抽新而插故,标半落而飞空,香随风而远度。挂靡靡之游丝,杂霏霏之晨雾。争楼上之落粉,夺机中之织素。乍开花而傍巘。或含影而临池,向玉阶以结彩,拂网户而低枝。 程杰教授说,由此也可以确认,到梁陈时期,南京城的园林里种植梅花已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南朝江总的《梅花落》也很著名: 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满酌金巵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金谷万株连绮甍,梅花密处藏娇莺。桃李佳人欲相照,摘叶牵花来并笑。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横笛短箫凄复切,谁知柏梁声不绝。 可见,南朝虽是偏安政权,作为都城的建康却是全国的文化高地。赏梅、咏梅韵事迅速远播四方。

南朝的咏梅诗文对后人的相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唐丞相宋广平,虽在世人眼中一向 贞姿劲质,刚态毅状 ,其《梅花赋》却写得 清便富艳 ,就是深得南朝徐庾体的精髓,深受萧纲《梅花赋》的影响。

秦淮河畔《梅花三弄》首次惊艳亮相

因为这个典故,后代文人将笛中赏梅闻梅视为最美妙的赏梅情境

我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第一次亮相也是在南京秦淮河畔,同时还在淮清桥边留下一处名胜 邀笛步 。

故事说来颇具浪漫色彩。东晋著名大将桓伊,功勋卓著,但为人谦和,他精通音乐,为江东音乐第一人,家有东汉大音乐家蔡邕制作的柯亭笛,经常自吹自奏,音色美妙。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也是风流才子,慕名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其吹奏。有一次,王徽之奉召乘船赴京师,中途泊舟于青溪侧,听闻桓伊乘车从岸上走过,便派人上岸致意,并表示: 久闻君善于吹笛,希望能让我有幸听一次。 桓伊也久仰徽之大名,便欣然下车,吹奏了一曲。而且吹完他就上车离去,两人之间竟然未说一句话。

当年桓伊为王徽之吹奏的正是《梅花三弄》。因为 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 ,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之中,主要表现的正是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操守。

也是因为这个典故,后代文人将笛中赏梅闻梅视为最美妙的赏梅情境,在诗词中给予高度赞赏。如舒亶有句 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 。姜夔诗中问,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还有高观国这样感叹道: 又争奈桓伊三弄,开遍西湖春意烂。

千载梅韵诗中找寻昔日赏梅胜地

从历代文人所作的诗词里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赏梅胜地远远不止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这几处

今天说到赏梅,人们往往想到梅花山、雨花台梅岗、古林公园、灵谷寺等地。事实上,六朝以后金陵植梅赏梅的风气有增无减,从历代文人所作的诗词里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赏梅胜地远远不止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这几处。

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 ,这里说的是玄武湖的梅景。

南唐李后主也喜欢梅花,他在《清平乐》中用凌乱的落梅来衬托离愁: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他还在宫中建造了红罗亭,在亭子的周围遍植红梅,作艳曲歌之。大臣潘佑奉命作词,词中有: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熳。已输了春风一半。 因为此时南唐已失去淮南大片国土,潘佑借机讽谏。宋代诗人李龙高《红罗亭》诗咏的就是此事: 红云绛雪镂繁华,侍宴流连彻暮鸦。车马不来歌吹断,春风一半属谁家。

南宋的建康府廨中植有梅林,建造了梅亭,取名 雪香 。有意思的是,海棠亭被命名为 嫁梅 。知府马光祖在乌衣园中也植了大片梅林,梅亭名之为 百花头上 。元代诗人王冕的 直北五更霜气重,江南三月雨声寒。绣衣骢马金陵道,谁把梅花仔细看 的诗句让人领略到元时金陵梅花遍布道旁的盛况。

而紫金山、灵谷寺一带自明代起就已经是赏梅胜地。徐渭的《钟山梅花图》绘出 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 之胜景。清人陈维崧《沁园春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词云: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板,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灵谷寺东面的梅花坞梅花最盛,明代状元焦竑《灵谷寺梅花坞》诗云: 山下几家茅屋,村中千树梅花,藉草持壶燕坐,隔林敲石煎茶 。此诗与林古度诗句 灵谷寺门幽复深,梅花回绕松林侧 写的都是实景,这是因为梅花坞是明代宫廷所设梅园,所结梅子供太庙祭祀之用,每株梅树上都悬挂着有 御用 二字的木牌。所以屈大均《灵谷探梅》说: 几树傍朝阳,犹承日月光,白头宫监在,攀折荐高皇。上苑樱桃尽,华林苜蓿长。春风空有意,先到独龙冈。

雨花台东岗本名梅岗,是一处赏梅佳地,有方孝孺墓。方孝孺生前喜爱梅花,其《画梅》诗云: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他遇难后埋骨梅岗,未平反时以双梅树为记。

清代瞻园内也有梅花坞,在岁寒亭前,为瞻园十八景之一,大诗人袁枚曾赋诗一首: 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