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分析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分析

时间:2018-10-16 16:23:42

相关推荐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分析

产业集群的概念到底如何界定,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要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提炼出产业共性特征,形成一个放之任一产业部门皆能用的产业集群概念受到不同产业特征和发展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制约。现在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是波特(MPorter)的产业集群概念: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笔者认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与生物医药有关的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创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分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产业集群。

二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判断[1](一)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1996年8月2日,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共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并将该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十年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研究开发、产业群体、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产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从产值上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集聚效应明显。从2001~,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年均288%的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见图1)。

图1张江生物医药产业2001~产值变化图资料来源: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统计年报(2001~)

(二)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判断

1地理集聚性

短短十年内,药谷内已集聚了31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这些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医院、高校均高度密集地集中在张江园区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断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换、交流,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出多点、多维、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特征。

2资源共享性

首先,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流域——长江流域的“龙头”浦东地区,不仅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而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和腹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丰富的医学教育资源和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基础设施,全国37%的与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海外留学生在上海创业,区域外部联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球20强制药企业中有11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设在上海。其次,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张江具有极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和临床研究成本(见图2~3),是吸引国际跨国制药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入驻张江的相对优势原因。第三,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上海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目前上海市已初步形成了由人才知识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创业投资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和政策法规平台等构成的有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张江生物园区提供孵化器、信息服务、培训服务、研究开发图2医生和注册护士的年平均收入比较资料来源:浦东生命科学集群战略中期报告,3月。

图3临床二期/三期平均试验费用各国比较图资料来源:浦东生命科学集群战略中期报告,3月。服务、融资服务以及政府行政审批等一条龙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大量的共享资源,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3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链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经过十年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研究开发、产业群体、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产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1)上游产业——高校、研究所及研究中心

目前张江药谷已集聚了1所医药大学、1个医药研究所、31家研发机构和几十家创业型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研发创新体系(见图4)。研发机构在园区内形成了既分散又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结构,同时又临近其下游——制药企业,符合生物制药企业的高科技区位指向规律。同时,这种空间布局也有利于园区内研发企业之间、研发与制药企业等各机构之间相互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与合作。

图4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链

一方面,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正式交流和合作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根据对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的实地调查,发现该中心与园区内的兄弟研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它与区外的合作与交流也很广泛。相比之下,与园区外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系度要高于与本园区内的合作。

另一方面,园区内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和合作学习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相当程度上推动了研发活动的进展,是药谷旺盛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2)中游产业

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主要是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制药企业。在张江药谷集聚了世界上著名的制药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共31家,生产的产品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国外。药谷制药行业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制药企业的生产性质影响,在药谷内大部分企业之间并没有很宽泛的联系和合作,他们与上游科研单位或下游药品营销部门的联系更为密切,也就是说,制药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不及他们与研发机构和下游产业部门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制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并不是很强,合资企业基本上不具备研发能力,他们的新产品主要由母公司提供,因此,跨国药企进入张江并没有带来核心技术的扩散,跨国企业更多看中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大量的临床试验人群,并在张江从事情报收集工作。

(3)下游产业及辅助产业

产业链相关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张江已创建了药品交易平台,在上海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立足上海、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药品分销体系,营销网络主要占据高端市场(二级、三级医院),是35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和国际医药批发商联合会(IPWA)的唯一中国会员。12月,上海医药投资186亿元对其物流、信息流进行改造,建立了医药连锁和现代物流项目,旨在建立一个亚洲一流中国第一的配送中心。

(4)产业价值链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张江产业价值链具有下列几个特征:

第一,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专业服务、教育培训到下游市场开拓,张江药谷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以研发为中心、生产为重点的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上游、中游、下游产业各环节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价值方面的交换联系,并具有多样化的链接实现形式。

第二,由于制药行业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等特性决定了研发环节的战略环节地位,在整个产业链发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从产业价值链独立性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属于依赖型产业价值链。也就是说,形成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技术或工艺等是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的,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变化完全依赖于它的核心技术或工业提供者。

4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尽管他们对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具体表述不一,但是他们几乎一致地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个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管理范式,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研发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张江创业企业数量众多,既反映了张江企业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也反映了张江技术创新的发展能力。,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开发数是1989个,完成科研项目数是537个,完成项目累计产生经济效益697亿元,申请专利521个,其中PCT专利申请33个,授权专利数是111个,其中国际专利8项。

第二,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其他主导产业相比拥有绝对优势。以研发投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生物医药产业是11%,而集成电路企业是2%,软件产业是10%。从研发投入额比较,生物医药也占有绝对优势,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是447亿元,集成电路产业是210亿元,软件业是373亿元。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是一个地理集聚度高、资源共享性高、产业链完整、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处于生物医药产业核心技术的高端位置,形成了众多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国外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相比较,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仅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的生物医药研发水平、企业规模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

三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1](一)R D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拳头产品随着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入驻,张江药谷的研发投入绝对量在不断增长,为42亿元,达45亿元,但占销售收入的相对比重与国外生物医药集群的研发投入量相比还是非常薄弱。

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情况是自主开发能力不足,R D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基本上依靠政府部门拨款,民间投入不多。

(二)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目前在药谷已初步形成一条产学研的技术创新链,但是各个环节衔接比较松散,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连动效应和集聚效应,最突出的表现是: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各个产业、部门各自为政,把科学研究、研究开发和制造、运行、使用、产品出口等分割开来,使本来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技术创新链断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企业则是技术的需求者,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三者脱节,科研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就得不到市场检验,企业和社会对创新需求的信息在传导中就会短路,创新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三)博士等高素质人才外流

与药谷欣欣向荣的增长趋势相反,药谷内的博士、硕士等优秀人才近年来出现外流现象,2002年博士共有65人、硕士239人,到已下降到博士49人、硕士194人。

(四)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中介和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技术市场中介,因为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技术商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仅通过简单的买卖关系即可完成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的服务,而国内目前技术市场所举办的大型技术市场交易会、科技成果洽谈会等会议规模宏大而收效甚微,仅能起到沟通作用。

张江目前中介服务的发展水平离社会化、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介组织的规范、自律等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发育仍处在较低层次,从事生物医药的技术经纪人不仅数量少,而且平均素质较低,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并没有起到桥梁作用。笔者曾采访了上海市生物医药协会的专家,有专家提出在张江存在下列现象:科研单位或创业型企业有了科技成果之后,技术方找不到生产方,生产方出现生产设备、资源闲置,而技术拥有方却为科技成果转化没有方向而苦恼。

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一)设立中央生物医药研究院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日趋突出。同时,生物医药产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研发能力、研发成果对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克服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的周期长、风险高的不利方面,有必要在整合张江分散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共资源的基础上,在张江设立中央生物医药研究院。旨在根据国家生物医药发展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强势政府的优势,组织协调多方资源和力量,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联合攻关,争取在国际生物医药关键技术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彻底摆脱生物医药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建立高效的张江研发创新体系

加强产业联系,注重自主创新,形成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研发能力代表着区域生物医药发展的实力和水平,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研发成本差异,这正是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所在(见图5)。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网络中,研发是最主要的节点,是张江未来发展的最具特色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片面强调研发环节的国际学术水平或片面强调生产环节的仿制能力,结果只能使产业链中某个企业或某个环节获利,并不能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张江药谷的未来发展应紧紧抓住世界生物技术发展的良好时机,通过整合园区内科研资源和生产资源,加强园区内研发机构、生产企业、高校、物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成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以研究机构为中心、企业为依托的研发创新体系。

图5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成本曲线

(三)建立完备的产业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

在配套政策方面,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一个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产业优化发展政策以及产业协作配套政策构成的政策体系。

在公共配套服务方面,引进和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生物医药基地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为进驻药谷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开发、中介咨询、企业宣传、项目申报等配套服务。同时,积极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生活配套服务。

在专业配套服务方面,针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组建和引进合作研究服务业组织和其他专业服务机构,为进驻药谷企业提供GMP、GLP和GCP以及新药资料设备、新药临床申请等各项服务。

(四)构筑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服务平台

生物医药需要大量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应构建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和动态更新人才库,为企业提供服务业。

要为外来人口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解决与外来人才相伴随的教育、家属就业等问题。同时,通过内外两种途径,加强基地现有员工培训,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在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中,应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科技、懂法律、了解市场、善于经营、诚实守信的技术市场经纪人队伍,在深入了解、调查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和应用方向,进行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对投资风险和回报大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需要成果的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咨询服务,以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不断向企业提供市场、法规、金融等相关的最新信息,推动科技成果的彻底转化。

(五)培育促进产业网络发展的文化

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或网络,需要一种与该产业特征相容并相互促进的区域文化来支撑。先进的园区文化和温馨的园区氛围将增强企业的根植性,增强人才对园区的向心力。因此,园区应重视文化,尤其是信任和合作文化的建立。应在现有张江网站等基础上,围绕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高标准地建设各类文化平台和设施,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梁宏:《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及其治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张玉臣:《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分析王飞曾刚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南京晓庄学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