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从前高校扩招 看本次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带来的影响?

从前高校扩招 看本次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带来的影响?

时间:2024-05-15 22:34:54

相关推荐

从前高校扩招 看本次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带来的影响?

前“高校扩招”的原因是什么?

20多年前,也就是我这一代人刚刚上大学的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个文件,提出要用的时间,也就是到,把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9%,提高到15%。

这个文件是教育部门的心血来潮吗?当然不是。还有来自经济学家的建议。

事实上,这个政策出台的背后有很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当时的这个扩招决议,是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时发布的。

当时在政治上,我们国家出台了“科教兴国”战略,外部是国与国之间聚焦于人才的竞争。而在经济上,90年代的中后期(95后们那会还只是个宝宝),国家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扩大内需成为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东南亚的经济风暴使我国的海外市场遭遇重创,促进消费对维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变得极为重要。

另一方面,当年人们热衷于储蓄,居民储蓄量达到创纪录的6万亿元。

所以,当时ZF的宏观经济调控重点,从过多压制经济过热,不得不转变为“确保GDP年度增长不低于8%”。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学家提出了高校扩招的建议:如果3年后高校扩招一倍,那么就可以在增加学费的基础上拉动服务业、建筑业这些相关行业投资,最终会促进上千亿人民币的消费,对GDP的贡献每年可在到0.5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1999年正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国企工人下岗,扩招也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的客观压力。

总之,这个扩招政策实施了近之后,,我国基本实际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不到的时间达到这个效果,称得上是“超常规的发展”。

高校扩招的“溢出效应”与“挤占效应”

但是有一点别忘了,高等教育既然成为了一种投资策略,那么,增加它的投入必然存在两种效应:溢出效应和挤占效应。至于它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则要看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扩招10多年之后的,中国的大学生有多人呢? ——增长了3倍。

高等学校学生的在学规模从1999年的939.86万人增加到的3559万人;

应届毕业生又增加了多少呢? ——增长了7倍。

毕业生人数已经由1999年的84.7万人 发展到的638.72万人,增加了近7倍;

大学增加了多少? ——增加了1倍。

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也从1999年1071所增长到的2491所,数量增长了1倍多。

这个政策在为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回顾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当时是为了“应付困境”而产生“困境决策”。困境决策在短期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会埋下长期的隐患。

就在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的那个夏天,在西安市长安区一间血水横流,腥气刺鼻的猪肉铺里,陆步轩手持香烟,身着白色背心,拿出自己的毕业证书,向记者证明着自己的确是一名北大的毕业生。 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认为,“北大学生卖肉完全正常”,“行行出状元,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现在看起来,确实如此,后的今天,这位身家过亿的“北大屠夫”赚了18亿,重回社会热点。 但在当年,这条新闻引起了特别大的热议。还衍生出了很多类似“名校养猪论”的热点话题,以及包括零工资就业、港校报考热、疯狂的公务员考试热、大学生技校回炉、教育部严查就业率造假......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快速膨胀,大众教育的趋势来临了,但我们的大学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精英教育”的那套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的教育还是传统的那个大学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上,并没有同步地“发展扩容”。

精英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重理论科研,轻技术应用。这导致当年一大波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就业岗位 ,高不成,低不就,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失业。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大学的教育没同步跟上,还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略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特别缺乏。

可以看到,前的高校扩招,对短期经济增长确实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是有积极的“溢出效应”,但显然也存在消极的“挤占效应”,而且,这两种效应的效果都很明显。

过了,如果再度扩招,相关部门应该得提前想好,如何在硕士研究生扩招后的3-4年里,尽可能地减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挤占效应”,确保前的扩招带来的问题不会重演。

而研究生扩招对就业短期有微小作用,长期没有解决实质问题。扩招只能延缓少部分人的就业,不是就业压力大导致的考研,本质是扭曲的招聘市场逼迫着学生考研。

1、本科以上学历只占中国人口4%,为何感觉遍地都是大学生

整理了一下数据(假设18岁读大学,22岁读硕士,别对号入座,肯定不准确),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十来年大学生跟研究生比例的变化。不要跟我说国内读大学比例不超过5%,你把1岁-17岁以及50岁以上的都算上去有意思么?你得跟你同龄人比,数据仅供参考(考研录取人数没找到,就暂且用了一个80万给大家分析一下)。

-读研(对应读大学、出生)人数及比例情况表(单位,万人)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给你们用图表现一下

当前,大学录取比例已经超过了40%,所以,当前的年轻群体中本科生的比例非常高,研究生的占比仅为不到5%。对于本科同学来说,读研的比例是过了10%,这里面,比较好的学校读研比例明显会更高,毕竟保研的比例都超了这个数,一些非常普通的学校,又比较低。所以在不少名校中,读研(含保研及出国)又是普遍现象,跟就业本身都没多大的关系。上述的这个算法,其实需要做一定的修正,因为每年还有60万左右的出国群体,算上这块数据还需要往上进行修正。

2、不是学生选择了考研,是机构选择了研究生

给大家看一家券商员工教育背景的数据,这是中信建投招股说明书(申报稿1月29日报送)里面披露的员工受教育程度的情况表。大家可以看一下,硕士及博士的占比是31%,这几年券商、基金等机构核心点的岗位,凡是可以挑人的岗位,很多硬性门槛就提高了。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一个个考研这么难考,还在考,是不是在逃避就业。这个问题更需要问一下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凡是大企业,凡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岗位,包括一些中小学的老师,你们怎么了?大部分的总部核心岗位,都在招硕士生。现在即便你想去一个还可以的小学做一个老师,你没硕士学历,你都没啥机会。我想请问一下,你让现在大学生怎么办?

你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你有希望考个研究生?为什么不想考?

3.5万毕业生抢400个岗位!深圳招中小学教师名单公布:清北76人、23位博士、近9成研究生

有朋友评论说初高中没这个要求,你自己去看看,但凡有事业编制不错的初高中有没有这个要求?或者是一线城市普通初高中,是不是大部分招的都是硕士。我就这么说吧,现在很多有编制的幼儿园,都恨不得招个硕士,有的岗位还是博士起(少数现象)?你这是要跟幼儿园小朋友教什么呢?

当然,这个要博士的有点夸张,没有说所有的招聘都这样,但这些都不是啥特别现象,大家已经收到了非常实质性的影响,你在这个就业环境下不可能不闻不问。

3、这是大学生的逃避,还是招聘机构需要做的反思?

以金融行业为例,目前的从业人员是800多万,每年金融机构招聘的应届生在小几十万人,工农中建交加邮储,这几家银行每年分行、总行等招聘的人数就在小十万人,感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工农一家春招秋招就各2万人左右。加上券商、基金、信托、保险、PE、VC、租赁、资管等行业,招聘人数在小几十万人。个人是体验过没硕士学历就业难的经历,没读个金融硕士(其他经管专业或不相关专业有经历也可以),根本就进不去核心的岗位,连核心岗位是实习都找不到(可能很多同学考上了名校,不要钱的核心岗位实习都难找,是不是很忧伤),没有办法后面又去读了个研,之后成了投行民工,但不得不说,我比我很多同学幸运多了,大部分人就业确实一般(我答过不少金融就业的问题,你们可以去看看)。

过度的追求研究生招聘,是部分社会资源的浪费。请问各位领导们?非常多的岗位,真的都需要研究生么?说出去,我们公司今年又招了多少研究生,非常风光,用本科生差不多的费用招到了硕士,或许也是hr们的自豪。

但多少研究生在公司做的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一做,可能是一辈子。如果该岗位没有必要都要求研究生,那么是否可以给更多的本科生更多的机会。比如很多银行分行的管培,即便是从柜员做起,现在是越来越喜欢招研究生,真的有这个必要么?

同样进银行分支机构,我本科进银行的同学不比读了几年硕士再去银行的同学混的差,但没办法,好在那批人本科进了,如果这几年,估计进不去了,硕士比例太高了。如果一年招800万大学生岗位不变,是否多读两年三年硕士,没有影响,无非是就业的是本科生还是硕士?这就是个单纯的零和游戏而已。

没考上研的同学,你们找找工作,就很很痛了,没办法,这个招聘市场本身就扭曲了,但他们用犀利的眼光,盯着你们,质问你们为啥迷恋考研,没人质问当今的招聘机构。哪怕有一些机构说,我核心岗位有一半多招的是本科生,一半招的是硕士,很多同学可能也不至于为考研这么疯狂,挺可笑的。

4、研究生扩招对就业及考研压力的问题的解决帮助是很小的,甚至是反作用

每年越来越高的报录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考不上,也没有利用秋招的时间去找工作。扩招的越多,考研的氛围越重,考不上的人只能越多(你只能解决今年多几万人的问题,但你得知道,明年又会进一步多几十万考不上的人),就业压力只能越大,难道越来越多的人考研考不上可以解决以后就业的问题?

所以,短期你可以帮助几万人缓解就业,但这个在800多万的应届毕业群体里面,不是大数。很多人,本来好好准备就业,是完全可以就业的,但是非常多的人不准备就业,都在准备考研,但考不上是大多数,本来不用就业压力那么大的,但你知道你没考上的时候,就业也耽误了。没办法,这个趋势,只能耽误更多。不知道是应该引导更多人去考研(只能更多考不上),还是需要引导更多人去提前准备就业。

你今年解决了几万名额,明年又有几十万人考不上也没投入时间就业,最后就业质量,就不说了,每年这考研情况注定非常多人会一直考不上的。

5、教育对经济的刺激加上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很少让我们看到缩招

在我们踏入社会之前,读一个好学校是大家从小被灌输的理想,等我们有小孩后,这个想法会继续。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学校,即便是没有更高的产出,中国的家长都会尽一切能力去掏钱。所以,没有学生及家长希望看到缩招。对于学校来说、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更多的教育费用投入,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教育在我们GDP比重不低,对于家庭支出来说更不低。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高额飞涨的专硕学费,现在专硕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高,多少金融硕士的学费都涨到十多万了,即便十多万,很多学校还得400来分。两年下来,除了学费,还有生活费,这些加起来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有非常大的压力,有人说,你可以不读啊(那你当我没说吧,不用跟我杠,我读的时候没这么贵)。

不管来自于哪一方,我们只看到了扩招,并没有因为就业环境好转,会缩招,至少过去的数据,没有出现过。从拉倒内需的角度看,教育的扩大与深化,确实会起到不错的作用,这点是这样的。

当然,经历过二战才上岸,真心知道差几分同学的不易,给更多学生读研的机会,我是赞同的。祝更多的同学能读上理想学校的硕士!也希望一些同学要知道扩招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不要越来越多的人一窝蜂的往考研上冲,要解决自己的就业,还得自己多准备、提前准备就业,加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