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放飞心情话风筝

放飞心情话风筝

时间:2022-08-25 08:09:50

相关推荐

放飞心情话风筝

放飞心情话风筝北京晨报-04-25 03:01

清明过后,京城已是柳浪闻莺、群芳吐翠,这正是郊游踏青,放飞心情的时节,也是放风筝的最好时期。

风筝,古代称为纸鸢,又有南鹞北鸢之说。大概人们对鹰的形象尤为偏爱,于是纸鸢遂成风筝的代名词。据唐李延寿撰《南史》载,南北朝时,风筝曾用于军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有人认为,自隋唐民间始用纸裱糊风筝。纸鸢离不开纸,而造纸始于西汉,革新于东汉,推广于东晋,兴盛于唐宋,至于风筝到底起源何时,仍待专家定夺。

“风筝”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不过,当时纸鸢和“风筝”是不同的概念。纸鸢即我们理解的风筝;而“风筝”则全是“檐铃”,或说是“风铃”、“风铎”。唐代诗人元缜在《连昌宫词》中有一名句:“鸟啄风筝碎珠玉”,后人以此来形容风铃的声音。唐五代以后,偶有文人自显博学,也有把“檐铃”以“风筝”借代的。

到了宋代放风筝更为普及,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关于纸鸢或风鸢的描述和绘画增多。宋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就有“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的描述。

在明代,据说皇帝以宫廷安全为由,曾下令在京都禁放风筝,但是民间放风筝的习俗,依然十分流行。明陈沂在《询刍录》还为风筝正名:“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

到了清代,使用风筝的称谓增多。《红楼梦》第70回,对放风筝作了生动的描写。让人了解到,当时与今日放风筝的不同。一是当时放风筝有“放晦气”之意。文中说,黛玉把风筝的线放尽后,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的病根儿都带去就好了。”紫鹃替姑娘用小银剪子“咯噔一声铰断”,把风筝放去。二是当时放风筝还有一种附加物——“送饭的”。文中说:“一时丫环们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所谓“送饭的”是指放风筝的附加物。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或用另一根线把附加物拽上去)。有的附有爆竹,有的附有彩饰。三是当时放风筝还有一种让风筝在高空互“绞”的恶作剧。文中说,探春的“凤凰”与外面的“凤凰”相“绞”,“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起,“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

我小时候也爱放风筝,最初扎个“屁帘儿”,满大街跑着放。后来,家里为我买过“沙燕儿”,正儿八经放过。但是我放的风筝远不如邻家大宝哥那个风筝气派。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我们放的“孙悟空”在空中由大到小,够上了罡风,突然狂风骤起,大宝急忙把风筝拴在树上,一群人忙跑到门洞里躲雨。不久,雨过天晴,大家赶忙跑出来,看到风筝安然无恙,孩子们高兴得拍起手来。

时过境迁,现在放风筝的竟然老人居多。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常想起自己的童年,眼前放风筝的好像是我曾熟悉的顽童。

热点新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