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穿越千年的相遇!在游仙这里与时空对话

穿越千年的相遇!在游仙这里与时空对话

时间:2021-05-25 02:49:45

相关推荐

穿越千年的相遇!在游仙这里与时空对话

庚子年初,疫情爆发

丁亥年中,地震突袭

……

面对一次次困难

我们从未倒下

此生无悔入华夏

来生愿在种花家

我们幸运

生在这个和平年代

我们骄傲

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不断层的厚重文化

悠悠五千载

历史的车轮孕育出

薪火不息的华夏文明

留存的千年历史遗产便是最好的证明

今天小编邀请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

存放在游仙的那些历史文物

从它们身上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

说到历史文物

北京有颐和园故宫

西安有秦始皇陵

而我们有绵阳五绝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设置涪县以来,涪城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之驻地。古往今来,辖区出土的摇钱树、大铜马、铜佛像、人体经脉模型以及说唱俑五件国家级文物精品,被誉为“绵阳五绝”,蜚声全球。现全部存放于绵阳博物馆。

绵阳五绝之摇钱树

“人们树间摇钱打钱,地上接钱挑担,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说起摇钱树,那是极赋神奇色彩一物,它浑身上下皆挂满铜钱,堪称玲珑宝树,是财富的象征。

目前出土的均为汉代文物,仅在四川及相邻地区发现过。

东汉摇钱树

座高47厘米、通高198厘米

1990年绵阳市市中区城郊乡(现涪城区城郊乡)何家山2号崖墓出土。

由陶树座和青铜树干、枝叶组成。枝叶装饰的钱纹、玉璧、神禽异兽、仙人祥瑞等图案,承载了时人祈盼富贵长生、羽化升仙等精神诉求。

汉代摇钱树绵阳最多。东汉摇钱树是目前国内现存摇钱树中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的一株。摇钱树出土主要集中四川盆地,在陕西汉中、贵州、重庆酆都等地也有少量发现,时代主要集中在汉代到三国这一时期内。这充分说明,摇钱树具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

摇钱树是当时人们丧葬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这种从汉代墓葬里出土的青铜树,并没有确切的名字。后来历史学家冯汉骥先生根据树上的钱币图案,把这种树命名为“摇钱树”。

根据摇钱树上的图象显示,多数都是祈求长生不老,有的则是祈求死后升仙进入天堂,更多的则是祈求富有。在东汉晚期,漆器是最值钱的东西,而铁器十分普遍,陶器是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品,铜器则不多。在绵阳境内的考古中,摇钱树残片时有发现。由此可以推断,摇钱树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随藏物品,寄托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

展厅位于绵阳博物馆二楼北展厅西段“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展厅”。

绵阳五绝之东汉铜佛像

史书记载:“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东汉铜佛像,不同于其它“四绝”的独立存在,严格说来,它只是“五绝”之一的摇钱树树干上的一部分,但因为这是汉代晚期的铜佛像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为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汉代铜佛像摇钱树

座高57.5厘米、通高163厘米

1989年绵阳市市中区城郊乡(现涪城区城郊乡)何家山1号崖墓出土。

由陶树座和青铜树干、枝叶组成。最具特色的是树干上铸有五尊佛像,每尊高6厘米。佛像头顶肉髻,头后椭圆形背光。右手掌心向外,施无外印;左手掌握衣角。该佛像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起源和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铜佛像虽然已经历了千年历史,但仍然能够看清楚其面貌。佛像头顶作肉髻,佛像深目高鼻,安静地注视前方,其身上则穿着圆领衣,右手作无畏相印,整个体态庄严肃穆,让人心生敬畏之感。

不同于绵阳出土的其他摇钱树的随葬品属性,铜佛像之所以珍贵,还有更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它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佛教文化的兴盛。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史书记载:“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随后,佛教很快传播到四川地区,在东汉中晚期的摇钱树上,已可见到佛陀的形象。

佛像多位于树顶、树干和树座等重要部位,其显赫地位等同于西王母。摇钱树上的佛像与后来受人顶礼膜拜和供养的佛教尊神有所不同,在当时佛是作为一位得道升天的仙人被吸收进入摇钱树神仙谱系之中的。因此社会上层人士墓地随葬品中都少不了佛教元素。

另外,有专家考证,佛教传入中国,渠道主要是从陆上丝绸之路,佛铜像的出现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之一。

展厅位于绵阳博物馆二楼北展厅西段“富乐梦想——绵阳摇钱树展厅”。

绵阳五绝之东汉说唱俑

“一曲说唱,陪葬千年。”

东汉说唱俑因其憨态可掬的外表和令人捧腹的动作拥有众多粉丝,也因价值珍贵,成为“绵阳五绝”之一。

东汉说唱俑

高58厘米

1986年绵阳市市中区河边乡(现高新区河边镇)白沙包崖墓出土。

泥质红陶,模制。头扎巾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脚。耸肩缩颈,张嘴吐舌,笑容可掬;上身前倾,错步扭胯,双手捧腹。夸张的表情,诙谐的动作,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汉代说唱艺人的生动形象,是一件富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川西地方特色的汉代陶塑杰作。

东汉说唱俑为国家一级文物,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对于参观者来说,东汉说唱俑更多的是因其可爱的表情、动作、制作工艺等各方面吸引人,而许多人并不了解,最初它的作用很单一,仅仅是作为达官贵人的陪葬品。“厚葬为德,薄终为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汉之后,人殉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用俑来代替活人陪葬。汉代极其重视丧葬,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意识的支配下,从皇帝到庶民,均不惜为身后之事兴师动众,耗费资财。一些王公贵胄们甚至倾尽家资修建陵寝,并花重金制作许多物品在陵墓中。

汉代主要用陶俑来陪葬,某种程度上促使陶俑得到空前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泥塑艺人。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下,舞乐俑、兵士俑、仪仗俑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模型等艺术珍品被创造出来,而说唱俑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东汉说唱俑以及崖墓里的各种陶俑不仅增加了绵阳博物馆的含金量,更佐证了绵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展厅位于绵阳博物馆(新馆)二楼“山间洞府——绵阳崖墓陈列” 。

绵阳五绝之汉代铜马

“鲁班门外立铜马,天厩万匹皆尘埃。”

一匹硕大的铜马立于展厅正中,马头前是一个牵马铜人。该铜马是国家一级文物,于1990年出土于绵阳何家山,保存完整,工艺精美,仪态栩栩如生。

汉代铜马与牵马俑

铜马长110厘米、高134厘米

牵马俑高63厘米

1990年绵阳市市中区城郊乡(现涪城区城郊乡)何家山2号崖墓出土。

铜马以头、颈、胸、腰、和腿等九部分铸造,以子母口套合和钉孔连接而成,体壁厚0.2~0.4厘米;眼、口、鼻和腰、颈等连接处涂朱。牵马俑以两部分铸接,右臂套合于身;左手执盾,右手上抬作执缰状。马与人体量悬殊之夸张、动与静对比之生动传神,无不强调铜马内在的力量、动感和气势,充分显现出其神勇俊逸之姿。

在“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展厅内,最有名气的莫过于东汉青铜马。展厅展览了100余件西汉漆木马、东汉大铜马和数十件陶马等文物。

马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山海经》里就有人面马身神的记述,《后汉书·马援传》更是记载,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不管从战场到农田,还是从宫廷到赛场,与人最密切、最亲近、最能沟通交流的动物就是马。

马甚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兴邦安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汉代是中国养马业大发展的时期,汉武帝时围绕良马的征战和繁育驯养,改变了国家力量的对比,最终彻底打败匈奴,平定边患。很多皇室宗族以及达官贵人在墓葬中都会陪葬马以及与马有关的物件,足以证明马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及其重要。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县以来,绵州在汉朝地位重要。近年来出土了大量与汉朝有关的文物,其中就有汉代铜马。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绵阳双包山西汉墓、绵阳崖墓等地先后出土了100余件西汉漆木马、东汉大铜马和数十件陶马等文物,直观地反映了马在汉代“上与国家建功立业而决战,下与士庶任重致远以骑乘”的重要作用。这些出土的文物在绵阳博物馆展出,也是古绵州为历史文化重镇的一个佐证。

展厅位于绵阳博物馆二楼“国之大用——绵阳汉马陈列”。

绵阳五绝之人体经脉木雕

据《后汉书·郭玉传》记:“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钓鱼于涪水,固号涪翁。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翁授弟子程高,高授郭玉,玉为汉和帝太医丞。”

这件独特的人体经脉木雕的模型,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识了人体经络穴位的木质漆人,因为罕见,与东汉摇钱树、铜佛像、汉代铜马、东汉说唱俑一起被称为“绵阳五绝”。

汉代人体经脉漆木俑

高28厘米

1995年绵阳市高新区永兴镇双包山2号西汉木椁墓出土。

木胎、髹漆。人像裸体直立,双手垂下,四肢略有残缺。体表绘红色线条,其中正面八条,背面五条,头部纵线五条、横线一条。据研究,这些线条应是表现的人体十二经脉。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人体医学模型之一,有医学专家认为其价值和意义“堪与北京猿人媲美”。

因为经脉漆人与《黄帝内经·经脉篇》、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经脉佚书中的人体经脉记述颇多相近或相似,被中医学史专家认为木漆上绘制的是人体经脉循行路径。

关于经络漆木俑产生的时代,虽然没有明确,但专家考证得出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的下限时间应在汉武帝之前(公元前140年),相当于汉文帝与景帝(公元前179—141年)的西汉中早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也有考证为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以前。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经脉漆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

绵阳发现最早的漆木器在平武响岩镇战国土坑木椁墓,但目前仅存痕迹。随后,永兴双包山西汉木椁墓群出土的漆木器不仅有遗迹,还有大量的实物。其数量大、种类多,是绵阳馆藏最富特色和代表性的器类之一,其中人体经脉漆木雕是典型代表。文史专家称,经脉木雕出土于绵州绝非偶然,证明了当时绵阳高度发达的经脉医学技术和取得的重要医学成就。

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西汉涪县有一号称“涪翁”的老者,擅针石之术,著有《针经》和《诊脉法》,东汉初和帝时的著名太医郭玉是其再传弟子。“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名医涪翁的出现反映了古绵州的医术发达,这些都可以从人体经脉木俑中有所窥见。“老绵阳通”汤毓良在《绵州之谜》一书中,也写到人体经脉木雕是针灸问世于汉代涪县的证明。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除了展厅中间醒目的人体经脉漆人,为让参观者更详细地了解人体经脉,在博物馆经脉漆木俑的四周还设置了一些人体经脉的彩色画像。

如今,在绵阳博物馆展出的脉漆木俑,作为镇馆之宝,既是“绵阳五绝”之一,展示着绵阳汉朝时候的医学发展,也成为绵阳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佐证,吸引了更多市民前来参观,并为绵阳悠久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

展厅位于绵阳博物馆一楼千载回望古绵州—绵阳历史展厅。

除了五绝之外

博物馆还有很多文物

它们穿越时光期待与你的相遇

让我们走近它们

听它们诉说自己那个时代的故事~

绵阳博物馆

地址:

绵阳市游仙区芙蓉路北段7号

门票:

凭身份证免费领票参观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四 10:00-18:00

周五至周日 10:00-21:00

END

(来源:相约游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