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只见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只见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时间:2020-11-08 19:31:34

相关推荐

只见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作者:罗旭光

1927.6至.9,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本文原载于《山西师大学报》。

诗词原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文赏析:

孟浩然是盛唐开元时期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过故人庄》是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写田园的名篇。虽然诗人真正的归隐是四十岁以后的晚年,之前对“隐”总难免心猿意马, 然而在当时以隐居为清高风流之韵事的世风影响之下,诗人对隐士和田园风光确实深有感情,就连他自己也过着以隐求仕的生活。“诗言志”,《过故人庄》借事写景,寓情于景,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对隐士和隐士生活的赞赏、倾慕之情。

当然,如果单就赞美隐士和隐士生活这一立意看,本诗除了在丰富人们的认识上有某些作用外,别无多大教益,也说不出有什么现实意义。但从艺术效果看,给读者的感受却是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宁静,真挚友情的温熏。读了使人向往,使人恬慰,使人陶醉,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千百年来,人们普遍喜爱这首诗,也许多少与这有关吧。

《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律诗。

第一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联诗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诗人不过是说自己去了一趟农村的老朋友家,原因是这位老朋友杀鸡煮黍相邀。把这个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应邀赴约。然而深一层看,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感情,不仅饱含着主人的,也饱含着客人即诗人自己的感情。“具鸡黍”而邀,表明主人事先是作了充分准备的, 从而反映出主人对待诗人的热情、真诚和尊重。说到“具鸡黍”,这是有个典故的。《后汉书》记载:范式和张劭为友,分别时范式说两年后的某月某日定去看望张劭。相约的日子到了,人们都认为范式不可能在两地相距千里的情况下前来赴约,可是张劭却坚信不疑,把这件事告诉给他母亲,请杀鸡为黍待之, 至期范式果然到了。诗人用这个典故赞美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这是写主人方面。

“邀我至田家”是兼语式,即谓语的延伸。根据兼语式的特点把这个句子化作两句,应当是这样的:故人邀我,我至田家。这一谓语格式在诗中的作用是表现一邀便至,有邀必至这样的意思。没有推辞,不见客套,态度随便,足见他们之间友谊很深,而且也看出了诗人心情的喜悦。这里可以用一句外交辞令来表达,叫做“欣然赴约”。这是写客人方面。

这两句不仅写了诗人应邀赴约这件事,而且还紧扣“故人” 一词,表现了主客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当时各自的情怀。

第二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是说树木密密地围了一圈,“略无阙处”。“郭”有说是城郭的,有说是村郭即村外短墙的。在这里说是村郭与题意更切合些。村子的周囤长满了绿树,村郭外边斜走着青山。“村边”点明近景,“郭外”点明远景,“合”“斜”表事物呈现的态势。这样,“青山”、 “绿树”一远一近,一斜一舍,相映成趣,构成了以青山为背景,以绿树环抱的村庄为主体的色彩鲜明、韵味十足的画面, 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诗人在这里写田园风光,实际上也就是写故人庄的环境。试想,近有绿树环抱,远有青山映衬,这环境是何等清幽!这样一个处所,虽不能说是世外桃源,却也令人有自成天地之感。

文学作品中写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物,环境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总是谐和的。诗人把故人庄的环境描写得如此清丽幽静,正好表现了主人的高雅,说明主人也是一位心远世俗、志在山水田园的隐逸之士。这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创造的意境和所表现的人物品格,有某些相似之处。

从选材看,契可夫说得好:“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在这里诗人正是这样做的。诗人一路行来,不写花,不写乌,也不写其他的动态景物,注意力只在静景青山、绿树上面,这就突出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对主人志趣的赞赏,从而也反映出诗人此时心情的恬适舒畅。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一眼能望见故人庄座落的地方时,他心里大概会这样说的:“好一个去处! 真是隐居的好地方啊!……”,就这两句诗的内容看,写的是临近村庄时的所见,即故人庄的环境。通过这一描写,表现了主人品格,诗人的心境。

第三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此处指客室的窗子。“面”动词,对着、向着的意思。“把”,古汉语中多为动词,此处可释为端起。“话”动词,摆谈的意思。“桑麻”, 借代修辞,泛指农事。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打开客室的窗子, 面对着晒场菜地;端起酒杯,摆谈着有关桑麻一类的农事。

这一联诗主要写迎宴客人的情况。然而这一寻常事,在诗人笔下却有不寻常处。试看这一联诗的上句。“面场圃”,结合下句诗意酌情,似乎可以理解为面场圃而坐,即坐在对着场圃的一方——这是排座位。然而,诗人一不明写排座位,二不说面窗或面青山,象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那样,把视线移远一点,而说“面场圃”,是特意要引“场圃’’入诗,用以反映隐士生活风貌的一斑,表明自己的志趣之所在,同时给这间客室规定一个窗临晒场菜地的僻静环境,与心境恬淡的座中人物相协调。还有,随着窗户的打开,场上囿内一片金黄碧绿的景象跃入眼帘,从近处展示了田园风光的另一侧面,与上联远望所见的绿树、青山这一侧面相映衬、相融合,构成一幅完整的、 巨大的田园风光画。

再看这联诗的下句。“话桑麻”,就语意诗情而论,显然不是说一方“话”一方听,也不是话一阵桑麻又说别的什么,而是共话桑麻。这,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志趣相同,意气相投,有共同的语言;另一面也说明他们心无杂念,不涉尘想,除桑麻之事别无关注,这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他们的情怀也同陶渊明一样:

“商歌非吾愿,依依在耦耕”,是以隐居躬耕为乐的。表达这一层意思,诗人没有采取直接言志述怀的方式,而是寓寄于欢饮中的共同话题上,这样既坦露了各自的胸怀,又显得情真意洽,创造出宾主交欢的气氛,增强了诗的人情味和艺术感染力。

诗的尾联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指九月九日,古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九为重阳。“就”,是主动接近、靠拢的意思,此处可意译为赏。这一联诗的意思是:等到了重阳节那天,再来你这里观赏菊花。

这是道别语,表明过访的结束;但同时也是赏菊的后约。 诗人的这个后约可能是答话,答主人送别客人时的惯常用语。

“什么时候再来?”“也可能不是答话,是诗人一厢所作的不邀自来的表示。但不管怎样,诗人占主动,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同前次邀而后来相比,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可以在前三联诗中找到,这就是:主人的盛情,田园风光的迷人,隐耕生活的乐趣。尤为重要的是,宾主之间思想感情的一 致。这些使诗人不仅喜其地,更喜其人,以致留恋、难忘而有后约之举。由此可见,预定后约是诗人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诗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由故人上升为知音了。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约定重阳赏菊也就更含深意了。以赏菊而论,菊在这里有两重性格,一是花卉的菊——这是实写, 一是隐士的化身——这是虚拟。自陶渊明以来隐士花圃中多有种菊的,所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就是以菊比拟隐士。因此“就菊花”也便有了两意,一是实地观赏菊花,一是主动亲近隐士。这一行动表明诗人不仅对菊花,同时对隐士是赞赏、 倾慕、直欲与之为伍的。然而诗人并不明白说出这一层意思, 只是援用重阳日可以登高、会友和赏菊这一古已有之的习惯, 以实托虚,虚实结合地表露出来,显得十分自然而又十分含蓄。

到此为此,过故人庄的事写完了,分散写景,景为情设, 最后出现菊花,景也写完了。情寓于景,情寓于事,通过写景叙事,不仅田园风光、隐耕生活,同时宾主的内心世界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意足篇园,就此收笔。

《过故人庄》体现了孟诗艺术风格的一般特色,它质朴平实,不见浓墨异彩,无惊人语,亦不用奇字秘典,只拣访问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和景、人和物,按时间顺序,明白道出, 如话家常,事完即了。看来仿佛“浅之至”,“淡之至”,“淡到看不见诗”。然而在这浅淡之中却蕴含着令人寻味不尽的深意深情,表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浮现着清新的风光画面和生活画面,简直抵得上一宏篇巨幅。苏轼曾说孟诗是“韵高而才短”, 但据我的管见,《过故人庄》却是“韵高”有之,“才短”则恐未必。诗人在他所熟悉的生活天地里,随意地呼吸俯仰,“遇思入咏”,象一股清泉从笔端流同,汇成如此纯净、明澈而又蕴蓄丰富的诗的潭渊,清鲜之气扑鼻,芳冽之味醉人,这就是才。才不一定只限于能歌豪迈如“大江东去”,奔放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纤丽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以及那些想象驰骋、豪情横溢的辞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过故人庄》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天才,是经得起人们反复吟诵、细细玩味的。

[注]本文原载于《山西师大学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