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语言小技巧 让孩子乖巧听话 亲子交流顺畅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语言小技巧 让孩子乖巧听话 亲子交流顺畅

时间:2020-08-29 01:04:33

相关推荐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语言小技巧 让孩子乖巧听话 亲子交流顺畅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家银行的职员。最近,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而且这个时候爱人又不理解他,所以他非常烦躁不安,感觉有点不堪重负。他来找我,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我问他:“你最崇拜的企业家是谁?”

他想了想,对我说:“新东方——敏洪。”

我说:“是啊,我也很崇拜他!你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吗?当然你不一定要坐那个位置。”

他说:“当然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啦!”

我说:“很好,现在请你想想,如果你是俞敏洪,现在就在你这个位置,面对和你一样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请问他会怎么处理呢?”

对方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什么。

通过假设句型,重定自我身份,改变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可以帮助他拓宽视野,丰富思想的蓝图,从而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重定自我身份外,我们还可以重定对方的身份,从而改变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关系,改变自己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比如,当你遇到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一般都会紧张,讲话也变得不自然。这种压力来源于我们的意识层面,害怕领导的权威,担心自己说错话。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使用假设句型来重定身份,假如站在你面前的不是领导,而是你的长辈或朋友,你们的关系是亲戚、朋友的话,你的感觉是不是会大不相同呢?

很多人上台演讲都会紧张,合理的紧张对演讲是有利的,但过于紧张肯定会影响演讲的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呢?同样,我们可以使用假设句型——如果/假如

紧张是因为:你看到下面几百人都用眼睛盯着你,他们当中有同学、有老师、有领导……他们中间有的身份、能力层次都可能比自己还高,所以有所顾忌,且这种顾忌让自己紧张、害怕。

如果我们将下面的听众当成我们的朋友或学生,你和他们之间是朋友关系或师生关系,那么你的感觉会不会有变化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要训练他们当众说话、上台演讲的能力,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克服紧张,建立自信。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假设技巧可以简单、有效地帮助孩子消除紧张,调整心理状态。

比如,你可以教他把下面的听众当成一群羊、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或一棵棵白菜、萝卜等。我上课这样给孩子家长讲了,过了几天,一个孩子家长反馈说:

“回家我就把这个方法教给了孩子,孩子说如果这样想那岂不是会忍不住笑出来!”我说:“对,这个技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孩子瞬间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潜意识沟通技巧

1. 多用对子模式

比如,如果你冷落妹妹,她就会讨厌你,如果你关心妹妹,她就会喜欢你;上台不要紧张,紧张会让你不知所措,放松才可以谈吐自如。对子语言模式可以形成鲜明对比,加大心理落差。

2. 多用有效的暗示.越来越,又.......

比如,你越来越聪明了,这次又考了90多分。这样不但说明孩子以前就很优秀,而且肯定了孩子现在的进步。

3. 不要使用负面否定词

比如,在学校不要调皮捣蛋。应改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与同学和睦相处。负面否定词会进入潜意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4. 少用“但是”,多用“同时”

“但是”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和控制,它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后面,否定前面的。“同时”则完全不同,它的前提是先接受对方不同的观点,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看法。彼此是在讨论、在沟通,给人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亲子沟通的语言技巧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除了发挥语言的威力,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只说自己想要的、希望的话

比如,希望孩子不要乱跑,就不能对孩子说:“不要乱跑。”而应该说你想要的,如“坐到沙发上。”或“回你房间去。”原则是用正面的、希望的话替代自己负面的、不希望的话。

2. 只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家长要区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只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说话,而不是直接对孩子进行评价,给孩子“贴标签”.比如,看到孩子没有收拾玩具,我们应该说“我看到玩具还在地上。”而不是说:“你真懒,玩完也不知道收拾。”你说他懒,他以后就会真的懒给你看。

3. 给孩子选择和自由

在与孩子讲话时,父母要反省自己的话是沟通,还是控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孩子必须听话的话,那就不再是沟通,而是一种控制。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和自由,并尊重孩子的建议。一个选择,那叫控制,多个选择,才叫爱。比如,兴趣班,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是父母喜欢的,或者带有其他功利性的目的。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