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悲伤逆流成河》:绝望和荒芜 最终定义了正能量的社会和人生

《悲伤逆流成河》:绝望和荒芜 最终定义了正能量的社会和人生

时间:2020-06-11 20:40:42

相关推荐

《悲伤逆流成河》:绝望和荒芜 最终定义了正能量的社会和人生

青春注定是一场用荒芜定义荒芜,用绝望装点绝望的华丽盛宴。

《悲伤逆流成河》是一段青春的记忆,当年小说发行的时候,无数青年承担了“我就是这么热爱绝望”的悲痛。不痛则不懂。

数年后,作家郭敬明选择将小说改编电影,一切又会如何的截然不同,虽然导演名单上写明是“落落”,但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依然是郭式电影之一,只是不懂又是否如《小时代》一般,华丽而残忍。

“你还记得些什么?我是认真的。

十年漫长的消耗,萤火可以变成璀璨的流星,飞鸟可以迁徒成漫长的银河.

在过去那么多年后,你还记得些什么?

而你眼里的世界还和以前一样吗?我并不太记得了。”

《悲伤逆流成河》小说的动机一直饱受争议,无论是在原著里的易遥种种的作,到饱受四周无辜的鄙夷和指责,小说里无疑是将青春的种种“早熟”类的青年人,描绘的如何的走投无路和茫然,亦如如今的时代一般,“早熟”青年人比比皆是,而小说情节而定义的动机,全是如何指向一代不如一代的种种行为。

而原著改编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直到电影结尾处的高潮段落,结合原著小说,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郭导来了个釜底抽薪,硬生生把一部色调灰暗的青春文学改造成了感人至深的主旋律正能量电影。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中的女主角易遥因为染上某种性病而遭受校园暴力和欺凌,而传染的原因是母亲把她的毛巾给某些客户使用。而在原作中,易遥因为与不良少年相恋而意外怀孕,不得不寻求堕胎。易遥从一个问题少女转变成了纯洁无辜的受害者。

遥想当年的媒体是如何介绍《悲伤逆流成河》的呢?一个标题很能说明问题:新作直面中学生“早恋悲剧”。

回想一下,从《梦里花落知多少》到《幻城》再到《小时代》,不管时代背景、故事情节设定是如何,郭敬明的小说作品总有一个共同点:众多人物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将原本青春有的蓝天白云砸碎捏成诙谐遏抑的刀尖才是小说的主线。

所谓青春“残酷”小说,就是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让作品里的人物绝不能有好日子过。别忘了,在《悲伤逆流成河》的原作结局里,四位主角中死了三。齐铭绝望自杀,更让整部小说的绝望气息达到了顶点。

在结合原著看改编之后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郭敬明则借由社会聚焦的“校园欺凌”的话题,原著人物不变,所有的刀尖口将青春的迷茫和恶意转向了校园环境的恶劣,而这样的改编,既保留了原著对的青春残酷的描写,也在现实意义上延伸了对青少年们思想的鞭挞。

在《悲伤逆流成河》电影中的感情线很单纯,也很美好,而相比较原著里的易遥、齐铭、顾森西、顾森湘四人间的感情更显得微妙,也更加暧昧。但无论是聚焦青春爱情也好,还是人物的纠葛也好,郭敬明始终无法改变一点:愈演愈烈的想要将所有的剧情都加入“悲痛”“欺压”元素。

在电影叙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电影将所有矛盾集中到了一点,即平庸的恶所造就的校园欺凌。唐小米既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电影悲剧的根源,似乎仅仅来自于其性格深处的缺陷。可是在原著小说里的悲剧成因,要比电影复杂得多。

电影结尾,在迫害过她的同学的注视下,易遥奔向远处,以死明志。这无比煽情的一幕,再度向观众明确了一点:这部电影是为反对校园暴力而存在的。

任重饰演的教师纯属酱油,和剧情毫无瓜葛,却引出了国家制定反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缘由。

打出片尾字幕的同时,屏幕上出现了真实校园暴力事件受害者的自述,顺带升华了主题。

这一切,就像是郭敬明先生的恳切自白:看,我也可以拍摄现实主义、自带正能量的影片。

无论对于郭敬明本人抒写的青春如何定义,对于目前电影市场来说,此次原著改编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式教育的电影可谓少有深入人心,但此次借由现象痛击少年思想的诟病,无疑是一锤子锤醒了许多人。

正如标题写道: 希望吧,希望

那些绝望和荒芜,最终定义了正能量的社会和人生

-你的翅膀,是我撕掉记忆后的气流.

-在陌生的天空里飞过,留下一声漫长的叹息.

-你并不会觉得奇怪.哪怕死亡在你脚下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

-失忆的人非常可耻.

-一直沉溺在回忆里的人非常懦弱.

-我讨厌这个世界

-我为什么长出翅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