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新文字运动——鲁迅先生的激进一面

新文字运动——鲁迅先生的激进一面

时间:2023-12-31 02:57:23

相关推荐

新文字运动——鲁迅先生的激进一面

一、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字风潮

提起白话文,许多人都会想到鲁迅先生。他的《狂人日记》是当前文学界公认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

相比于古老传承的文言文,白话文在表达方式上更接近口头用语,使更多人容易读懂看懂,对于普及文化知识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文豪都成为运动中的领军人物。

这场白话文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导,也被称作为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也拉开了近代新文字运动的序幕。

白话文运动里主要有两派。一派以陈独秀及其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为主,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派以胡适为代表,表现较为温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但支持白话文。

鲁迅先生在这其中无疑是激进的一方,这种激情尤其表现在对新文字的研究探讨当中。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主要是表达方式的改变,鲁迅先生并不满足于此。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文化程度提高,急需要把纷繁复杂的古汉字改良为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的文字形式,也就是形成大众语文。

基于此,鲁迅先生,还有当时很多名家,开始探索文字形式的改变,这就是新文字运动。

二、鲁迅先生的主张

新文字运动整个过程当中同样派系林立,鲁迅先生的主张是提倡文字拉丁化。

文字拉丁化,顾名思义,就是摒弃汉字的方块字形式不用,而改用拉丁字母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包括各类方言)注音。

这与我们当前实行的汉字拼音相似,但并不相同。因为一旦文字拉丁化成功,方块汉字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将彻底退出中国历史。

也是基于这种种缘由,文字拉丁化甫一提出就遭受到许多学者的反对。鲁迅先生自始至终是文字拉丁化的坚定支持者。

他为此撰写了很多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得窥其思想一二。

一是方块汉字并不足以代表中国人。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一文里,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中国,识字的却大概只占全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当然还要少,这还能说文字和我们大家有关系么?”“这样的少数,并不足以代表中国人。”“我们倒应该以最大多数为根据,说中国现在等于并没有文字。”

二是方块汉字学习费时费力,只是维持腐朽落后统治的工具。在《关于新文字——答问》一文当中,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三是汉字拉丁化是最好的新文字改良方法,最能根除“传统遗毒”。在《论新文字》一文当中,他说:“汉字拉丁化的方法一出世,方块字系的简笔字和注音字母都赛下去了,还在竞争的只有罗马字拼音。”“由只识拉丁化文字的人们写起创作来,才是中国文学的新生,才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因为他们是没有中一点什么《庄子》和《文选》之类的读的。”

在《古书和白话》一文,鲁迅先生抨击了非要划分华夏夷狄的声音:“外来的事物,都要用夷变夏,必须排除的。但待到这夷入主中夏,却考证出来了,原来连这夷也还是黄帝的子孙。”

先生的思想里,废除汉字、推行拉丁化,甚至是救亡图存的关键、是跟种族存亡息息相关的,是两者必取其一的。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末尾,他的观点最是明显。

他说:“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三、汉字拉丁化的繁盛与没落

实际上,支持汉字拉丁化运动的不止鲁迅先生一人。钱玄同、赵元任、林语堂、瞿秋白、蔡元培、郭沫若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支持着汉字拉丁化运动,并且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案。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激进的不是鲁迅先生一人而已,而是当时有识之士一大片群体。但鲁迅先生的摇旗呐喊,无疑抵挡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为这场运动更添了声势。

这是跟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相呼应的。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中国羸弱,根源在于国民文化素养不高,有识之士太少。他们迫切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设想通过废除汉字、将汉字改造为更简单好学的拉丁字母文字形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中国广大人民的识字率,同西方国家接轨。这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

追根溯源,汉字拉丁化的起始要追溯到明朝时期了。那时候,利玛窦等一批传教士为了传教和沟通方便,依靠自身渊博的知识,各自制定了几种不同的、以注音字母表示汉字的方法。但这几套方法影响不算广,并且在明末清初,因为清朝限制传教活动而暂停推行。

到了清朝末期,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再次活跃起来。这些传教士传教时既不用自己的母语,也不用汉字,而是以拉丁字母分别拼写出厦门话、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广州话、汕头话等等多种方言,形成各种不同版本的经文典籍。即便不识汉字的普通民众,学个两三天拉丁字母读音,就能够用自己的方言念诵《圣经》,继而看懂经文内容。

就这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众多文化名流为汉字拉丁化鼓与呼,这项运动已经日趋繁盛,全国各地都相继成立新文字研究会,奔着同一个目标,各种方案被提出、完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成立。

因为帮助广大群众普及文字的需要和苏联施加的影响,我党很早就主张推行汉字拉丁化,各种重要文件都用拉丁化的“新文字”和汉字两面印制。1940年,党中央所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厅还创办了全拉丁文字的《SIN WENZ BAO》(新文字报)。

新中国刚成立时,汉字拉丁化依旧是改良汉语言的第一方案。毛主席就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然而在具体推行时,毛主席与中共高层坚持着审慎稳妥的原则。

1950年6月,毛泽东否决了部分学者“立即用拼音文字来代替”的诉求,强调“搞文字改革不要脱离实际”,应该“首先进行汉字的简化”。他还提出:“文字改革工作关系到几万万人,不可操切从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文字改革。”

我党的审慎不是没有缘由。

一方面是在研究和推行当中,发现汉字并没有达到非改拉丁文不可的程度。推动全盘拉丁化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汉字的难识难记等诸多缺点,都可以用简化方案进行改良(当时日本已经推行简体汉字);汉字的表音方面可以用拼音弥补,表意方面则是拉丁化文字无法媲美的。

另一方面,也是从包括苏联在内,周边国家实行汉字拉丁化的经历中吸取了经验:苏联很早就实行了文字改革。1921—1932年,苏联在少数民族中进行拉丁化文字改革,把原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改为拉丁字母,给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拉丁化文字。但到了40年代,由于各方面原因,苏联的拉丁化运动停止了,改为全盘斯拉夫化,用斯拉夫字母替代拉丁字母。甚至苏联一度想要拉中国“入伙”,要求中国以斯拉夫字母为汉字注音,但被婉拒。

最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了我党改革文字的明确原则。方块汉字得以保留,文字拉丁化运动没落下去。

四、站在当下,回望从前

站在,回望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字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提出种种汉字的繁难落后之处,现在已经都不存在。尤其是有了便捷的电脑工具以后,就连汉字书写效率低这等小瑕疵也已经不复存在。汉字从未衰落过,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它更加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些,是当时提倡新文字运动的名士们想不到的。

百年以前,因为多种原因,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文字拉丁化的趋势。苏联拉丁化后又斯拉夫化;蒙古紧随着苏联,蒙文变成拉丁文,又变成斯拉夫化的文字;越南的喃字全盘化为拉丁字母;此外曾经尝试推行或者已经推行了拉丁化文字的还有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

除开日本和南北韩,大部分都成功了。

站在这里,我们应该庆幸,汉字终究未被遗弃。因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承载,一旦弃用方块字,我们将跟老祖先隔了一层,延续数千年的文化甚至会就此割裂和中断——从某种程度上,这是比家国衰亡还要更严重的事情。

因为,真枪实弹或许无法让猛士屈服,以文化潮流之势席卷来的糖衣炮弹,却可以蒙昧和消磨一整个民族的精神意志。先烈们即便被刀枪驾着也无法做出的姿态,却在文化的侵袭下……

这一点,或许也是当时名士们想不到的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