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从《安娜卡列尼娜》到《包法利夫人》:浅谈安娜和艾玛悲剧的异同

从《安娜卡列尼娜》到《包法利夫人》:浅谈安娜和艾玛悲剧的异同

时间:2023-12-04 07:26:24

相关推荐

从《安娜卡列尼娜》到《包法利夫人》:浅谈安娜和艾玛悲剧的异同

文/阳光缘素

读完《包法利夫人》,细品主人公艾玛的悲剧,让我想起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不同阶级下的女性,却有着相似的命运。

依稀记得,当年读完《安娜卡列尼娜》的那个下午,我在宿舍的床上呆呆地坐了近两个多小时,我呆呆地看向窗外,看着那些抱着书下课回来的女学生。她们三三两两结着伴儿,边走边笑,花一样的年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想,那应该就是安娜结婚前的样子吧!

她一定想不到,婚姻会磨灭她心中的爱情,爱情又会毁了她的婚姻。她会在各种纠结中走向死亡,她渴望的幸福生活始终没有向她走来。

她的结局,让我万分心痛。好像在告诉我,一个女人经济不独立,就很难拥有自己渴望的幸福。

时隔8年的今天,我读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看到了艾玛和安娜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相似的原生家庭,相似的婚姻,相似的性格。这一切,好像注定了她们相似的悲剧。

但当我细细品味时,却发现她们的悲剧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本身处于上流社会的安娜,追求的是爱情,纯粹的爱情。而处于乡镇的艾玛,追求的是上流社会的浪漫主义爱情。所以艾玛不仅有情感需求,更有物质需求。这就导致迷失自我的艾玛看起来比安娜更加贪婪和虚荣。

两者面对绝望的生活,虽都选择了死亡,但艾玛死前的顿悟,又让死亡对两者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分析安娜和艾玛悲剧的异同。

一、安娜和艾玛在没有归属感的婚姻里,从孤独走向堕落的深渊

安娜,虽出生于贵族,但父母早亡,她不得不服从姑妈的安排,嫁给那个大她20岁的“官僚机器”卡列宁。这段包办婚姻给了安娜基本的物质需求,保证了她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但唯独缺乏爱情。这让安娜感到了无尽的孤独。

同样,艾玛,虽出生于富裕的农民家庭,但母亲的早逝,让她很小就被父亲送往修道院寄宿学校,接受了浪漫主义思想教育。在父亲的撮合下,艾玛嫁给了治好父亲腿疾的查理。婚后查理的平庸、不解风情,一下子打破了艾玛对浪漫爱情的幻想,这让她感到窒息。

从两者的经历来看,她们在童年都经历了爱的匮乏,她们渴望在婚姻里寻找爱,寻找归属感。但残忍的是,她们都生活在没有爱的婚姻里。

我曾在《幸福课》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得到的爱,应该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当我们缺少这种“爱”时,我们就会不断的渴求和索取爱,我们会更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并没有那么在乎我们时,我们会想远离他们,就像远离曾经让我们失望的父母。因为我们担心,他们会否认我们的价值。

仔细分析安娜和艾玛,我们不难发现,她们在婚姻里都在不断渴求和索取爱,以期得到丈夫的肯定和赞美。可以说是她们丈夫的冷漠,渐渐将她们推向了堕落的深渊。

在安娜哥哥的婚姻遇见危机时,安娜曾试图求取卡列宁和她一起去解决问题;在安娜独自解决哥哥婚姻危机回来时,安娜渴望几日不见的卡列宁和自己共进烛光晚餐;在社交舞会上安娜渴望丈夫给自己更多的关注。可这一切都被丈夫以“工作忙”的理由拒绝了。

孤独又失落的安娜,一边积极的向丈夫求取爱,一边努力用宗教法则、伦理道德克制自己迎合沃伦斯基疯狂的追求。

安娜甚至故意参加晚会与沃伦斯基见面,希望引起丈夫的嫉妒。但卡列宁只在乎自己的官运、面子。

面对卡列宁的冷漠,安娜向卡列宁呼喊:“冒犯我,让我感受到你在乎我,说出你对我的感觉,你的感情。”

但卡列宁却说:“我不想介入你的感情,现在我们在谈论你的行为。”

正是卡列宁的无情和冷漠,让安娜感到了无尽的孤独。这种孤独,把她推向了沃伦斯基的怀抱。如果说,安娜的行为是堕落的,那么这一切皆源于这段孤独的婚姻。

再看《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新婚的艾玛希望丈夫早上多陪她一会儿,可以品尝并夸赞她精心准备的点心,和她一块儿分享小说的乐趣,共同打理他们的花园。但木讷、不解风情的丈夫都以“工作忙”、“不感兴趣”拒绝了。

拥有浪漫主义思想、向往城市生活的艾玛,和平庸、木讷、没有上进心的查理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的肉体虽住在同一所房子里,灵魂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艾玛向佣人哭诉:“这里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安逸、无趣,但我要一天接着一天挨。平淡无味的生活,让我的未来就像一条漆黑的走廊,尽头的门却被严严的锁上,无法逃脱。”

艾玛就像是一个快要窒息的生命,在努力寻找生命的出口。盲目寻找浪漫爱情的艾玛,先后沦陷于两段婚外情。如果说,艾玛的行为是堕落的,那她的堕落同样来源于一段孤独的婚姻。

安娜和艾玛的婚姻,让我想起了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作者把婚姻生活分为四个阶段:“月晕现象”、“幻灭阶段”、“内省阶段”、“启示阶段”。而幸福的婚姻就是在内省阶段学会沟通和表达,最后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安娜和艾玛就是因为在内省阶段开始后悔,所以她们都陷入了婚外情。下面我来一一解释。

01 月晕现象

月晕现象,是指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一开始选择在一起,是因为都在对方身上找自己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正是他们童年的需求,即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选择安娜,是因为安娜的贵族身份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安娜被迫选择卡列宁,是因为卡列宁可以养活她和哥哥,他是一个好人,一定会很爱自己。

在《包法利夫人》中,查理选择艾玛,是因为自己原来的妻子又老又丑,而艾玛年轻漂亮。艾玛选择查理,是因为查理治好了她父亲的腿疾,在她眼里,查理就是一位英雄。

02 幻灭阶段

幻灭阶段,是指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发现原来自己幻想的,对方身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假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发现卡列宁是一个“官僚机器”,他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好人”,不能给她爱。无论她多用力爱卡列宁,他都没有回应,这一切让安娜绝望。她只能把这种爱转嫁到儿子身上。

在《包法利夫人》中,婚后的艾玛发现查理只在乎工作,不解风情,还没有上进心。这让向往上流社会、浪漫主义爱情的艾玛绝望。

03 内省阶段

内省阶段,是指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因为幻灭,开始后悔或者反思。如果后悔,那么他/她会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如果反思,他/她会学会更好的沟通。

安娜和艾玛两个人就是在内省阶段,开始后悔,所以她们都陷入了婚外情,因为那里有可以满足她们临时的需求的东西,是她们一直求而不得的东西。

可以说是在亲密关系“内省阶段”的失败,导致她们在无止境地追逐自己内心的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是这种追逐造成了她们各自婚姻、爱情和命运的悲剧。

所以,孤独是堕落的深渊,没有归属感的爱情注定无法长存。

二、安娜和艾玛都在欲望的趋势中迷失自我

安娜和艾玛相似的出身,相似的婚姻,决定了她们有着相似的性格。她们用一己之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样又在欲望的驱使下迷失自我,走向悲剧。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一开始面对沃伦斯基的追求,安娜是拒绝的。这个时候,伦理道德、宗教法则都在约束着她内心的欲望。

但是,面对丈夫的极度冷漠,沃伦斯基疯狂的追求,安娜内心对爱情的欲望慢慢苏醒。最终,她选择放弃一切追求爱情。

当安娜把所有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了沃伦斯基身上时,这也代表她迷失了自我。因为她除了沃伦斯基给她的爱,其他一无所有。她所有的快乐、悲伤、痛苦皆来源于沃伦斯基的爱。

为了留住这份爱,她唯有让自己保持漂亮。她认为,只有自己能够满足沃伦斯基的虚荣心时,这份爱情才能留的长一点,再长一点。

迷失自我的安娜,在爱情面前卑微到尘埃里。

这份爱情曾经给过安娜甜蜜和幸福,然而当沃伦斯基收回这份幸福时,他的冷淡成了造成安娜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所以,失去自我的人,根本无法控制“本我”与“超我”的关系,不能让欲望得到抑制,最后会做出违反道德标准的事。

同样,在《包法利夫人》中,前期的艾玛面对奸商勒乐的陷阱,实习律师莱昂和富豪马奎斯的表白,她一一拒绝了。那时候的她,内心即使向往物欲和爱欲的满足,但是代表宗教思想、道德伦理、社会准则的“超我”,都在使她约束自己。

但面对木讷、没有上进心和不解风情的丈夫,上流社会奢靡生活的不断诱惑。寂寞的艾玛在代表欲望“本我”的驱使下,开始盲目的追寻幸福,她把希望寄托在情人身上,以期得到幸福。她花费巨资装扮自己取悦马奎斯,等来的却是马奎斯的背叛。

然而,艾玛并没有因此得到教训,而是任自己在欲望里迷失自我。

与莱昂的重逢,让她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她把希望重新寄托在莱昂身上,得到的却是再次背叛。最后,面对高昂的债务,情人的抛弃,她选择了服毒自尽。

歌德曾说:往往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

在我看来,欲望过分膨胀就是幸福的敌人。守住自我,才是得到幸福的根源。

安娜和艾玛就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迷失自我,任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在这期间,她们的确获得了短暂的幸福。但这幸福何尝不是空中楼阁,终究是黄粱一梦。在梦里有多开心,惊醒后就要面对多大痛苦。

三、安娜和艾玛都走向了悲剧,但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又让悲剧有了本质的区别

对于安娜和艾玛而言,她们追求幸福的历程几乎是相似的,婚姻的经历也如出一辙。但对于同样走向悲剧的两者来说,面对死亡,她们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她们悲剧的不同意义。

安娜, 放弃一切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以为得到爱情便会幸福。但事实是得到爱情的她又开始思念儿子,渴望重新融入上流社会。她的内心始终都在纠结着,所以当她的爱情受到威胁时,她变得乖戾、暴躁,她的精神时常处于崩溃状态。最终,她选择让死亡来结束这一切对她的折磨。

艾玛,在让她窒息的婚姻里,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浪漫主义幸福。她竭尽全力编织着自己的浪漫主义爱情,不惜巨额贷款装饰着自己美丽的爱情梦想。然而,当她先后提出要和情人们结婚时,他们的反应如出一辙,自私、虚伪的面目一下子展现在了她的面前。面对绝望的爱情,巨额贷款,她选择了用死亡来结束一切。

关于死亡,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曾说过: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得到解放。

在我看来,死对于安娜和艾玛来说是逃避的唯一方式,也是她们最好的结局。她们的死,让我看到了忍受着枷锁桎梏的生命的解脱。

然而,她们死前的不同态度,又决定了死亡对她们的不同意义。

安娜临死前,她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是冲突的。她想要得到快乐,但她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她爱她的儿子,却用它换来了另一份爱。她爱沃伦斯基,离不开他,但她又怀疑他,恨他。她恨卡列宁,但又愧对于他。

这些对立意识的存在,在她的内心里形成了极大地冲突,这让她精神时常处于濒于崩溃的边缘。她无法解决,死是唯一可以逃避的方法。

所以,于安娜而言,死亡是逃避,是解脱。

但对于《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来说,死亡来临之前,她终于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再也不是努力的追逐着自己幻想的爱情,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焦急、惊恐。虽然,醒悟的有点迟,但她那颗惊恐不安的心终于落到了地上。

在给查理最后的信中,她这样说:不要怪罪任何人。简单的几个字,却是艾玛对仇恨的释然,亦是对自己犯下错误的承认。她终于找到自我,明白一切皆因自己无法控制欲望而起。这时候,死对她来说是逃避,亦是对自己错误的面对。

在查理问艾玛为什么服毒时,她说必须这样。这时候,死对她来说是逃避责任,亦是对自己所犯错误责任的承担。

当查理说:“你不幸福吗?是我的过错。”艾玛说:“不,你是一个好人。”在艾玛眼里一无是处的查理,终于得到了艾玛的认可。她意识到查理才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愧对于查理,死成了她求取查理原谅的唯一方式。这样,她才能原谅自己。这时候,死对她来说是逃避,亦是一场心灵的自我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里曾说: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在我看来,艾玛的内心,正是在死前的那片刻安宁中重获自由,这份自由于她而言又何尝不是重生。死的意义,在艾玛这里得到了升华,开始是逃避,后来是面对和承担责任,最后是一场自我救赎。

所以,于艾玛而言,死是逃避,是面对,是承担,亦是救赎。

小结: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 分别创造了文学史上两大伟大女性。

安娜和艾玛是资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崛起的典型形象。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们勇敢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却在追求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悲剧。

她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又是她们自身性格的悲剧。

同样走向悲剧,艾玛死前的顿悟让她获得了自我救赎,安娜却是在纠结中死去,是对生活的逃避,是自我的解脱。这又让两者的悲剧有着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每个女人身上都有安娜或者艾玛的影子,都曾期待拥有美好的爱情,或者拥有极大的物质满足。无疑,这两部作品都给女性敲响了一记警钟:经济独立,决定人格独立。

如此看来,这两部作品又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