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话题|七夕 最美的相逢

话题|七夕 最美的相逢

时间:2019-07-14 02:46:04

相关推荐

话题|七夕 最美的相逢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鹊桥相会的时刻

据传

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之夜

才能走上鹊桥相会一次

浪漫和忧伤

是七夕的底色

宋代词人秦观一阙《鹊桥仙》

可说道尽了七夕的浪漫和忧伤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赋予了“七夕”一种浪漫的气息

天博收藏的不少文物都和“七夕”有关

让我们“七夕”话文物

透过文物品读“七夕”

天津博物馆特展《砚拓——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与拓片展》中有两方古砚,背后的故事颇为“七夕”。 这两方砚台,分别是“半偈庵款澄泥砚”和“马湘兰小像端砚”。

“半偈庵款澄泥砚”和“马湘兰小像端砚”拓片

“半偈庵”是明代才子王穉登的斋号。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号半偈长者、青羊君等,江阴(今江苏江阴)人,移居吴门。善书法,行、草、篆、隶皆精。他是文徵明的高徒,是吴门画派后期的代表人物。

明 王穉登 行书踏灯词六首轴 天津博物馆藏

马湘兰(1548-1604),名守贞,著有《湘兰子诗集》《三生传》等,任侠多情,是明末有名的才女。她二十多岁时与不惑之年王穉登相识,互为知己,情感纠葛达三十载。王穉登七十大寿时,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端坐花丛之中而逝。王穉登曾作诗痛挽马湘兰曰:“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明 马湘兰 竹兰石扇面 天津博物馆藏

才子佳人,相识相知,却不得结果,不能不令后人惆怅。徐世章购得两砚之后,特意合璧集藏。徐世襄在题记中说:“濠园十弟得伯谷湘兰联璧砚,复获谋野集,合装成匣,余为题四字(注:指“榖秀兰馨”),篆于椟”,并在落款中借日期点明用意:“甲戌七月七夕,君彦识于南华馆。”

徐世章(1889-1954),字端甫,号濠园,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总统徐世昌的胞弟,一生蓄藏大量古砚、古玉。1954年临终前,徐世章先生为不使终身呕心集藏的古物再行散佚,特立遗嘱将所藏全部捐赠给国家,入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为天津博物馆)。如此看来,收藏家徐世章,可称得上是在才子与佳人身后为他们搭建鹊桥之人。而他慷慨捐赠的善举,则让我们得以在博物馆中感慨四百多年一段求而不得的羁绊。

两情相悦,却天各一方;心心相印,却不能相守——不管是牛郎织女,还是王穉登、马湘兰,都是七夕的戏中人,都是人间的惆怅客。

清 倪田 牛郎织女图 天津博物馆藏

此图作于19,倪田时年59岁。画面富有情趣性,图中画面巧妙地用云雾分割为人间与天上两部分。画面下方描绘人间女子在乞巧节当晚向织女星祈求智巧;上方直接描绘牛郎织女情节片段。通俗性是“海派”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倪田的用笔较为放松灵动,人物造型也颇有变形情趣。

张景祜制天河配彩塑 天津博物馆藏

天河配,以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为创作主题,主要塑造了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将两个人相会时的热切与欢愉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既有“泥人张”彩塑的技法特征,又有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张景祜(1891-1967),天津“泥人张”彩塑第三代传人。曾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教。他的作品在继承前代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在彩塑创作的主题上有了极大的丰富。

杨柳青年画七夕相会 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描绘了一条天河隔开了赶来相会的牛郎和织女,河上燕子翻飞,天神们环伺左右。整幅画生动的表现了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细节。画面只有黑色的轮廓线,并未填全颜色。

杨柳青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天津杨柳青镇及其周边村镇,自明末即已滥觞。杨柳青年画是半印半绘的传统木版水印年画,题材极其丰富,因其吸收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而呈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区年画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除了对爱情的渴望

古代女子对“七夕”有别样的期待

通过“斗巧”来“乞巧”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西京杂记》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

清 康涛 七夕乞巧图 天津博物馆藏

中国传统“七夕”节源自先秦星辰崇拜,作者通过描绘七夕场景,抒发内心感慨。用笔工整细致、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自题:“半钩新月小,花瓜设处、露香荷沼 。骇女痴儿,竞向繙 筵私祷。欲把金针暗度,逗一缕,情丝萦绕。良宵悄。乞来巧思,问谁多少?石栏点点流萤,共凤胫光凝,扇罗风袅,柳密庭深,矢语疑问缥缈。顾我颠毛渐秃,似乌雀,年年催老。今岁好,偏值闰逢秋早。调寄玉漏迟。石舟康康山写于小松阁。”

康涛,字石舟,又字舟山,又字康山,号天笃老人、既济生,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茅心老人,清浙江钱塘人。善书精绘事,山水、花卉、翎毛俱超逸,人物侍女宗唐、仇,尤善白描及界画,师南宋笔意,偶然画走兽亦佳。乾隆时名闻江浙间。

牛郎织女见面喽

图文:天博书画研究部 张夏 历史研究部 宋旸

编辑:天博媒体中心 刘颖

监制:天博党委副书记 张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