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陆林:儿童时期 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

陆林:儿童时期 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

时间:2020-04-26 21:08:27

相关推荐

陆林:儿童时期 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陪伴他们长大的时光是宝贵的。身为父母,你给孩子带来的到底是温柔的雨露,还是刺骨的寒风?该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

我认为,在儿童时期,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研究发现,大概有1/3的留守儿童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成长中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当父母移居城市寻找工作时,超过1/3的农村儿童被遗弃在家乡。

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无力照顾,城市也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出现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人际交往问题增多,攻击型和畏惧型的个性并存等现象。

很多孩子小时候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和父母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见一次,彼此之间没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等上学后遇到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没办法沟通,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的会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

我在门诊中见过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孩子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一段时间躁狂,一段时间抑郁,症状交替出现,需要服用情感稳定剂来治疗,无法上学。

因为孩子的病,妈妈精神崩溃了,整天睡不着觉,患了抑郁症。母子俩双双住院,孩子住在儿科,妈妈住在成人科。

隔代抚养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过度关注。老人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知识背景和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容易溺爱孩子,什么都顺着他。

这样养大的孩子没有边界感,不懂得尊重别人,将来进入学校和社会就会适应不良,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一方面,父母要尽可能地陪伴和爱孩子,不要忽视、遗弃他;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要让他从小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是合理的,什么事是不合理的,这样孩子才可能心理健康。

在儿童时期,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他自然发展。很多父母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6岁之前是开发大脑的关键期”等说法忽悠,拼命给孩子报早教班、课外班。

我认为,所谓的“起跑线”是不存在的,历史上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物。

对于儿童,父母不要把其整天关在家里,多带他接触大自然,参加一些社会交往,但是没必要参加过多的早教班。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否则我也不建议学龄儿童上很多课外班,学校教育已经够多了。

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进行体育运动,保障休息和睡眠,多玩多探索,有一些同伴交往。

有这样一个研究:研究者限制一部分孩子在周一到周五的睡眠时间,周六日时再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发现与一直保持充足睡眠的孩子相比,即使是在周末延长睡眠时间也不能弥补之前因睡眠不足导致的注意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的缺陷。

可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身心疲惫,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和认知损伤。

除了陪伴不够、学习压力大以外,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想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我建议父母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如果把孩子当成私人物品随意摆布,那么孩子一定会出问题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控制过多,抑制孩子的思想和价值观。口头禅是“我为你好,所以你就必须听我的”,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就很失望,要死要活。

有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父母还要求他每天要打电话、发微信,汇报他一天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见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去哪儿了……事无巨细,致使孩子患了抑郁症。

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懂得尊重和沟通,很多孩子和父母说不到三句就要吵架。

有的孩子独自来看病,我问:“你妈妈怎么没跟你一起来呢?”他说:“我不想跟她说话,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骂我!我宁肯死,也不愿意和她说话!”

建议父母调整心态,把孩子当成朋友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要多给他自由和空间,让他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