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只因未听从此人的规划 隋炀帝率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惨败而归

只因未听从此人的规划 隋炀帝率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惨败而归

时间:2019-07-27 17:45:11

相关推荐

只因未听从此人的规划 隋炀帝率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惨败而归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早在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由朱蒙创建。因为它最初建国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故而得名高句丽。之后,它乘汉末内乱,不断侵吞土地,三国时受到曹魏大将毋丘俭的猛烈打击而衰败,后来又乘中国南北朝内乱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隋唐时成为地跨今天我国东北、朝鲜以及韩国部分地区的东北亚强权。此时的高句丽人口达四五百万,常备军数量达60万左右,不断侵吞辽东土地,为此遭到隋唐两代的猛烈反击。

毋丘俭

隋文帝曾发兵高句丽,结果因为气候、疾病、海风等原因,损失兵员近30万人。有鉴于此,隋炀帝决定派出更多军队继续征讨高句丽。大业八年(公元6)二月,隋炀帝下令征讨高句丽。此次出征,隋炀帝一共派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的大军,如果再加上负责后勤运输物资的民夫,直接、间接的参战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隋炀帝将大军分为三路,左右军各分十二路,分道进攻高句丽,水军则从山东出发,直袭平壤。

隋文帝

隋炀帝认为派出如此数量的大军,定能泰山压顶,一举荡平高句丽,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谁想到却惨败而归,损失军队超过34万,加上民夫等后勤人员的损失,总计百万之多。后来,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派了60万人;第三次征讨,派了近100万人,皆因内乱而回,只取得了高句丽的口头屈服,未能真正将其征服。

隋炀帝

为什么隋炀帝会有如此巨大的损失,这跟他未听从一个人的劝告有关。这个人就是段文振。

段文振是隋朝著名将领,他胆识过人,屡立战功,相继参加过灭陈平蛮、抵御突厥等战争。隋炀帝非常器重段文振,任命他作兵部尚书,派他征讨吐谷浑,巡幸江都时又让他兼管江都郡事。段文振预测突厥会造成国家的祸患,曾向隋炀帝密奏防御之策,可惜隋炀帝没有听从。

段文振

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时,任命段文振作左侯卫大将军,率部从南苏道出发。可惜段文振病体沉重,不久去世。去世前他向隋炀帝上表,密陈除高句丽之策,段文振说:辽东小丑,不服严刑,我国远降六军,皇上御驾亲征。但是,夷狄多行其诈,皇上要多多防备。他们往往口里说投降,心里却想背叛,可谓诡计多端,请不要随意接受他们投降。眼下水位正好下降,我军不可迟疑,但愿皇上严令各路人马,星夜奔驰,水陆俱进,出其不意,那么平壤这座孤城,就可攻下来了。如果打下了平壤,就挖了他们的根,其余城邑自可平定。如不按时平定,假如遇上绵绵秋雨,深为阻隔,兵粮又尽,强兵在前头,靺鞨人在后头,迟疑不决,这不是上策。"(“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馀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 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可惜这些建议,隋炀帝一条也未放在心上:段文振要隋炀帝不要随意接受高句丽的投降,隋炀帝却设受降官,不仅规定受降官不受将军号令,还规定敌人若投降就不准进攻,要向自己汇报。结果高句丽一旦防守有失,立即声称投降来作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修复城池。隋兵遂陷入被动,最后连一座城也未拿下。(“诸城各坚守不下”)段文振说“水潦方降,不可淹迟”,结果隋炀帝却行军迟缓。段文振说要“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结果隋军保密工作未做好,坐视敌将乙支文德以诈降手段偷窥虚实而去。段文振说“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隋军果然陷入后勤不足的泥潭。段文振说要“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隋炀帝却让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水军独自进攻平壤,失败退回。总之段文振提的建议,隋炀帝几乎是一条也未接受。

虽然隋炀帝对段文振的待遇很厚,段文振也说:“"我以凡庸、微贱之身,幸逢盛世,承受奖励提拔,我的荣誉超过了同辈人。”但是,很可惜,虽然隋炀帝重用段文振,却并未采纳他的主张。段文振对隋炀帝非常忠诚,他说,“但是,我的智能无所可取,得到的又太多,因此我常念叨国家的大恩,废寝忘食,我常想效犬马之劳,以报答国家大恩于万一。”如果段文振不死,或者隋炀帝听从了段文振的话,怎么会有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