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北大高考状元不回家过年 写万字长信决裂 揭露父母最大隐患

北大高考状元不回家过年 写万字长信决裂 揭露父母最大隐患

时间:2022-02-12 17:07:20

相关推荐

北大高考状元不回家过年 写万字长信决裂 揭露父母最大隐患

80后的王猛(化名),来自四川一个地级市,从小是学霸,高考成为当地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一路青云直上,是常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但如此优秀的他,却自卑、孤僻、恋爱不顺、工作不顺,对父母恨之入骨,他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都不回家过年。

他把自己性格上所有的弱势,都归责于自己的父母,写了封15000字长信给记者,控诉父母。

王猛的父母为他做了很多,但在他看来都不是出于平等的意愿,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控制欲。

从小一件件小事的累积,让王猛感觉自己的个人意愿不被尊重,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他们选择打压,从不顾及他的感受和情绪。

小时候不能逃脱,长大便开始决裂。

当他的父亲看到这封信时,却并不觉得奇怪,因为类似这样的决裂信和抱怨,他们收到过太多,他们也不懂为何儿子会远离,会执着于过去不放手。

有网友给出了答案,没有活出自己的父母,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人生,期待孩子完成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却忽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知乎曾有人问:“我知道父母把我养大不容易,他们也总说是爱我。可为什么,我就是不幸福?”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说:

“一旦父母用自己所经受的苦难作为砝码,试图以此让孩子感动,变得更懂事、更优秀,只能证明他们并不是真的爱你,因为这种爱会伤人。”

孩子在里面感受到的束缚、压力和焦虑,远远大过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叛逆期以致成年期后想要逃离和反抗,他们逃离的不是父母,而是这种太过桎梏的爱。

没有活出自我的父母,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捆绑住,将喜怒哀乐也付诸于孩子,父母累,孩子也累,倾其一生的奉献,忽略了自我,这便是他们莫大的悲哀,也是最大的隐患。

想要养废一个孩子,那就限制他的独立人格

陈淑桦5岁起就展示出她惊人的音乐才华。

陈妈妈为了培养她的音乐天赋,带着她参加各种比赛,并辞掉工作, 成了她的专职助理,打理她身边的一切事务,陈淑桦只需要负责唱好歌就行。

在她9岁时,陈妈妈为她挑选了 五虎唱片公司签约,并筹划专辑。

13岁时,她就开始在中视的《 金曲奖》和《蓬莱仙岛》两档节目中固定演出。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其规律,需要慢慢通过学校、朋友等来产生和社会的链接。

但陈淑桦却没有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母亲成为她和社会的唯一纽带。

母亲帮她打点好一切,去保护她,生怕她接触到社会的污秽,为她建立了一个狭小的乌托邦世界。

曾有同事爆料:陈淑桦在办公室时,陈妈妈会随时在侧。女儿喝一口水,她就赶紧去倒;女儿想喝鸡汤,她会在家炖好拿到办公室,随时伺候;女儿去一趟卫生间,她也会跟随前往。

刘若英的师傅陈升也说:"我不要请陈淑桦吃饭,敬酒都敬到陈妈妈的肚子里去了。"

很多人劝说陈妈妈放手,但陈妈妈却说:“不是我要去,是淑桦要我跟着去的,说让我帮她把关。”

可以说,陈妈妈和陈淑桦是相互依存着生活的,他们都不存在独立的人格,他们彼此离不开谁,可这世界上有谁是能够永生的?

1998年,陈妈妈因身体原因去世,陈淑桦也伴随着她的母亲消失在了歌坛。

没了身体的“另一半”,她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不会应酬,不懂合同,没有生活技能,甚至还犯上严重的抑郁症, 开始逃避周围的一切,切断了和朋友的联系,放下了蒸蒸日上的事业。

陈妈妈为陈淑桦建立的乌托邦不但没有保护她,反而把她推向了深渊。

一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她生存的坚强基石。

陈妈妈以及文中这位高考状元的父母却完全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孩子单一能力的培养视为重心。

歌唱得好,成绩也不错,却连最基本的独立自理能力都没有,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想要推开孩子,那就忽略他的情绪感受

王猛在信中将自己称为“情感孤儿”,他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比如,他不会剥鸡蛋被同学亲戚取笑,他的家人没有保护他,还反过来训斥他;

上学时,他提到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糕,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说“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基本上,他能够想到的向家长求助倾诉的事件,都会被大人们打压和反驳,即便他能够说出自己的道理,父母的反应都是不以为然的。

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无回应之处,便是绝境”。

任何一个孩子内心都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会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重视,这是他们自信、自尊建立的前提。

可能在父母的眼里,这些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希望孩子要学会抗压,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但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前提之一是,给足他们关注和爱,对他们的求助给予积极关注,再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父母的重视和积极关注,是在一定程度上滋润孩子的心理,让他们的性格变得更有韧性。

得不到积极回应的孩子,其内心就像一口枯竭的井水,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爱,就像一个情感的”孤儿“,内心充满绝望。

在纪录片《中国剩女》中,徐敏是一个电台播音员,北京人,到了28岁适婚年龄,却一直单身。

每次遇到心仪男孩,母亲都不满意,直到她认识了一个东北留学归来的公务员,她还挺满意。

但是母亲又嫌弃他不是北京人,家庭太普通。

徐敏终于爆发了:

“我从小就活在你的掌控下,什么都是你说了算,我没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敢跟你吵架,但是你能不能让我自己挑老公?”

母亲却苦情地说:

“我从小让你上最好的幼儿园,供你吃供你喝,为你了,我拼命工作、咬牙攒钱,受多大的委屈都不觉辛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你能过上好日子,我有什么错?”

留下徐敏一脸绝望,母亲的辛苦她当然看得到,可是母亲何时才能懂得去倾听下她的内心和感受,这是道情感枷锁,用忽视和冷漠推开孩子的心,又用过度的付出和保护来捆绑孩子。

父母们请将生活的重心留给自己

家庭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认为,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序列,最健康的家庭模式是,家长们站在家长的位置,孩子们站在孩子的位置,每一个原生家庭,核心一定是夫妻二人。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可笑,但却非常难办到。

在很多的家庭里都会出现孩子成为家庭核心的现象,孩子们被家长给予了强大的希望,家长们为孩子而活,希望他们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结好婚……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反而替代了家长的位置,孩子被寄予了过分的希望和压力,背负着家长的情绪和感受,这样的家庭就是错位的,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压力就在滋生。

当然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隐藏在每个家庭内部的规律也难以被发现,都是在潜意识里自动流转,而且是会跨代际的遗传下去。

只有在你这里停止,回归到正确的序位,才不会影响到下一代。

当孩子成家以后,在他们的家庭里,他们夫妻二人才是家庭的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产生的错乱就是,长辈开始介入这个小家庭,试图成为核心,如此,这个小家庭里也会滋生出不少的矛盾。

海灵格认为,只有家庭的序位对了,才能让爱流动起来,这个小家庭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和健康,这种爱的教育也会流动到下一代,让他们也能更顺利的开展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曾在《背影》中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成长的真相即使如此,即使分离很痛,但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适当的给予孩子空间,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也会收获孩子更多的爱和温暖。

-

end

心理情感,深度解析,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葡萄鱼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