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时间:2019-09-26 04:16:38

相关推荐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创了将游戏纳入个体认知发展的新途径。他认为认知发展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因此游戏行为是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指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游戏不是独立无意义的活动,而只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而已,认知发展是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游戏中儿童将现实世界中的新认识及新行为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游戏,儿童可以练习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技巧,必要时甚至通过想象是改变世界,使它更符合现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游戏中,认知上的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

在游戏中,往往出现重复的动作、模仿动作,如果同化大于顺应,主体则完全不考虑现实的各种特征,而只是为了某种愿望去活动去改变现实,这就是游戏。

例如儿童把竹竿当成木马,把积木当成电话等都是改变现实以符合认知结构,因此儿童在游戏中主要是进行认知上的同化作用而很少进行顺应作用,游戏对认知发展的帮助不大,在这一点上皮亚杰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将游戏分为相应阶段活动。

1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表现为不断重复习得得动作或活动,被称为练习性的游戏阶段。

2 到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游戏超过了当前范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为一种象征性的游戏,即利用替代物做假象游戏,儿童通过象征性的物品改变现实满足自我情感方面的需。

3、具体运算阶段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游戏开始发展。皮亚杰认为婴儿偶然从游戏中获得快感,游戏行为因而不断出现。

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及游戏的唤醒理论和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出现于二十世纪60~70年代。后皮亚杰理论以探讨游戏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他们有的认为人类有社会性内驱力,需要不断参与信息加工活动为前提,并认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总是通过控制环境的刺激输入量来维持和追求最佳的觉醒水平。

1、游戏的唤醒理论。

唤醒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外部环境刺激,一个是机体内部平衡机制,但外界环境的刺激对儿童来说是新异的,表明刺激较强处于紧张状态,中枢神经系统激活处于最高最佳状态,这时主体通过对新异刺激的探究来介入刺激从而降低激活水平,使之达到最佳。

就拿儿童玩滑滑梯来说,一开始儿童“循规蹈矩”

的玩,以此了解并熟悉滑滑梯的特点和玩法。当儿童对滑滑梯足够熟悉时,就产生了厌倦,滑滑梯这一刺激都他来说很弱,这时他们就变换新的滑滑梯的形式。

前者属于“特定性探究”,后者属于“多样性探究”行为,前者处于探究,后者属于游戏。游戏的作用在于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当觉醒水平达到最佳,游戏就停止了,只有当刺激重又减弱,觉醒水平再次降低,它才又开始。

可见,游戏和探究都是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所不同的是,探究是由外部刺激控制的水平,游戏是有机体自身控制的行为。

游戏唤醒理论几个倡导者在对“最佳唤醒水平”。所不同,有的把最佳唤醒水平理解为一条线,在这条线的两端分别是探究和游戏的功能区域。有的把最佳唤醒水平理解为一定幅度的区域,认为环境刺激有时过多,有时过少,形成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只有一个短时间是经过中等水平的,中等水平才是最佳唤醒状态。

还有一种游戏的元交际活动。贝森特提出的,认为人类的交际活动也带有丰富的深层含义,交际双方只有理解了交际活动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元交际活动是指交际活动中双方识别理解对方交际表现中的隐含意义的活动。

游戏是一种元交际的过程,参与者只有理解了“玩”“假装”背后的意义,才能真正进入游戏情景。游戏实际上是将人类的表层活动和深层含义联系起来,引导游戏者在联系中增进认识。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角色

因此体现了儿童元交际活动的游戏,对儿童理解和建构表征世界具有先导作用,儿童游戏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儿童某种认知技能或承担某种角色,而在于向儿童传递特定文化下的行为框架,并教儿童如何联系所处的情景来看待行为,以及如何在联系中评价事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