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9岁女孩作业没写完离家出走:想要孩子爱学习 家长需要这样做

9岁女孩作业没写完离家出走:想要孩子爱学习 家长需要这样做

时间:2023-07-08 10:53:04

相关推荐

9岁女孩作业没写完离家出走:想要孩子爱学习 家长需要这样做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9月24日,郑州有一名9岁女孩深夜独自乘坐公交车。司机师傅看见孩子一个人,便问女孩为何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孩子说是因为作业没写完怕被父母和老师责骂,早上没敢去学校,已经在街上转悠了一天。后来经过师傅的耐心劝导,女孩随家长回了家。

开学一个多月,已经看到过好几起因为写作业,孩子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新闻。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完成作业,有的家长选择陪孩子写作业,有的家长虽然没陪,但是心里一直挂着这件事,一旦孩子没完成作业,批评教育是逃不掉的,甚至还要被惩罚多写几遍。

家长的初衷是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有的孩子养成拖沓的习惯,有的像新闻中的女孩一样,离家出走,不去上学。

为什么家长越严格孩子越反感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一错再错”是家长最怕的,因此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一点错误就忍不住提醒、批评、指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人们也是从这一点上,开始对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管的越多越严格,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反感的原因。

关于学习,家长要明白的两件事

1. 自律和他律

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用语。自律即支配人行为的意志纯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而不受制于外部必然性;与此相反,他律即支配人行为的意志受制于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决定。

见过很多这样的同学,他们高考成绩非常好,但是上了大学却频频挂科,问其原因,大都是:之前学习、生活都是爸妈安排好的,到了大学没人管,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生活和学习。

自律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即使没有人指导,也能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他律的人一直被别人安排,没有自主意识,当有一天独自面对生活时,便会无所适从。

2.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努力”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

但是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或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非常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了生理需求。

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家长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一定要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1. 尽量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经常看到新闻报道是父母陪孩子写作业被气得火冒三丈的事。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很多家长会觉得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是这样做会有以下几个坏处:

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

二是家长陪写,会让孩子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性,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作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2. 提示孩子“学习不苦”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就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等到孩子上学后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孩子,以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

岂不知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适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会使孩子一想到学习时,就感到压力和不快乐。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原因。

孩子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他们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孩子的天性,其实是他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家长和老师应该体恤孩子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也无法截然分开,而是并存于各阶段中;从横向来看,也是这样的顺序。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不能刻意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3. 不盲目追求满分

当孩子第一次背上书包上学时,心情都是非常兴奋的,可是用不了多长时间,许多孩子就开始陷入痛苦。作业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分数像河一样挡在他们面前。尤其当他看到别的同学考了好成绩,而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或者即使成绩还不错,仍然没达到家长期望的高度时,就会感到沮丧和不自信。

曾经在一所小学校门口,看到一小女孩兴冲冲地对来接她的妈妈说“我数学考了98分!”她妈妈马上问谁谁考了多少,听到人家考了100分,脸上顿有不满,“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不了?”孩子原本兴奋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脸委屈与沮丧。

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考满分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家长对满分的爱好,会不断制造孩子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却失了真正的学习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

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但是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父母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性,即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