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梦人”

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梦人”

时间:2022-02-08 09:27:05

相关推荐

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梦人”

工作中的王永旭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测经纬、一丝不苟量毫厘。”中国铁建六公司高级测量技师王永旭,就是坚守着这一信条20余年如一日,时刻激励着自己,在他为之喜爱的测量工作中不断求索,不断自我加压,又一次次超越自我,为企业赢得了信誉创造了价值,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取得事业成功,从当初的一名普通的测量员工到如今业界的名人。

不善言辞的王永旭

身材干练利落,稀疏的头发与他这年龄不太相称,一顶瓦亮大脑门是王永旭对我的第一印象。听说过“不善言辞”的,但像他这样“不善”的还第一次见。略知他已是名人,本想得到大把的素材,一些可描述的亮点,可得到的是“我就会干测量这一件事,还有几本证书,别的也没啥”。

王永旭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基层项目做工程测量工作,一干就是,先后荣获中国铁建技术能手;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技术创新标兵称号、在中国技能大赛---吉林省职业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他以过硬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战胜37名竞争对手,获得吉林省工程测量专业组竞赛第一名,特授予“吉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天津市“滨海新区技能大师”荣誉称号;为表彰王永旭为发展我国建筑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系列荣誉。笔者没有做更细调查,王永旭创造了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最低层人选之最。也说明贡献有大小,身份没有尊卑之分,只要为国家做过突出奉献的劳动者国家都不会忘记。

不怕吃苦的王永旭

人生能有几回搏,莫让年华付东流。王永旭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用心钻研业务技能,埋头苦干,本着精益求精的工作原则,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履行测量员岗位职责,紧密配合施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与设计、施工等方面密切配合,对测量准备工作、施工测量方案、复核图纸、测量放样、编写施工交底等,他都不厌其烦,反复推算,提出预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达要求不罢休。

测绘工作要求精确,技术性强,提高测绘的精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为此,王永旭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把掌握过硬本领当成一种责任,把学习这个“软指标”当成“硬任务”来完成。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设计图纸上一个数字的差错,一条界限的改动,就可以导致实际工作中不可估量的损失。,六公司长春地铁1号线02标段项目开工。三站三区间是长春市第一条地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也是长春市首台地铁盾构机下井始发。无论对于公司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尝试。身为测量工作的领头人,王永旭带领几个年轻测量员,不畏艰辛,不断攻坚克难,为顺利掘进解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地铁施工测量不同于野外,工作在地下,从地面向地下引点多,同时,还多了一个测量导向系统,专门负责盾构机的掘进方向,并保持一天一次的测量频率,一次进洞工作时间均在2-4小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测量,他身上的衣服始终被汗水浸透。每次测量,汗水都会从他的脸庞、眉毛上不断滴落,甩手一抹是他的习惯动作;最麻烦的是测量镜头出现哈气,他要用镜头纸每分钟擦拭一次才能看清目标点。这些动作,他在洞内不断地重复做。

长春市冬季寒冷漫长,冬季白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15-20℃,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每年都要进行冬季施工。由于天气太冷,尽管穿着大衣,戴着手套,但还是难以抵御严寒的侵扰,说话哆嗦,语音不清,往往报一个数据,要重复多次,操作设备的手指冻得发硬,疼痛难忍,吃饭筷子都很难拿起。测量仪器在寒冷的环境下反应迟钝,雪地上架设的三脚架由于存在不稳定性,需要不断调整,测量落点木桩不能直接打进,只能用钢钎先扩孔,再钉木桩,这些因素均延长工作时间,对此,王永旭从来没有叫过苦。

爱岗敬业的王永旭

在长春西站附属项目施工测量时,这里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它很复杂。王永旭分析:车站的主体是既有构筑物,涉及到标高的复测、口部的对接,主体结构经过装饰装修所遗留的质量缺陷等问题必须进行整改处理,测量工作的精度、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如:站台板结构层标高的把持,结构层挑檐线型的控制,墙体砌筑平整度、垂直度检测等工作。地铁车站施工属于房建项目,施工节点多、分部分项多、班组穿插多,需要加大平时工作中的巡查,加强过程控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一心扑在工作上,有问题不过夜,不达标准不罢休,已成为王永旭的自觉行动。

6月,长春地铁二号线BT1标盾构机在长春西站与西兴站推进过程中,全站仪的导向系统出现故障,当时厂家技术人员尚在外省,远水难解近渴。现场施工作业一旦停止损失的就是企业的效益,面对困难,王永旭带领几个年轻的测量员一边查阅资料一边与厂方沟通,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排除了故障,为区间盾构机顺利推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为项目节约了一笔可观的维修费用。

顾全大局的王永旭

作为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人,牺牲个人利益,顾全企业大局已融入到王永旭的血液之中,每遇企业与家庭、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王永旭的心理天平不自觉中便偏斜于前者。

10月,正值六公司为确保哈尔滨今麦郎厂房项目冬季来临前工程主体封顶,就在施工处在紧要关头,关键时段时,王永旭妻子在长春打来电话,预感到他的爱情结晶,期盼已久的宝宝可能要出生了,让他马上回家。当时,王永旭的父母居住在老家榆树,岳父母居住在公主岭,妻子只身一人在长春,一边是待产的妻子,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大干现场。如何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万般之下,王永旭面对两难做出了选择。他一边安抚妻子,让其在长春的朋友帮忙,一边开始请假并做工作交接。为了确保自己走后,测量工作还能顺利进行,他交接工作时,细到每个点、每个数据、每个环节、每个流程,都写下并一一交底,足足用了他2天时间,当一切安排就绪回到家时,儿子已出生一天多,面对丈夫的迟到,妻子也深感无奈和理解。

标准第一的王永旭

王永旭用匠心铸造做人品格有口皆碑。在单位不论哪一个项目上马,都是马前卒,都是第一个到现场的,他跑遍了单位所有在建项目的初期打点放样、过程控制测量及复测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对验算数据一点不马虎,有丝毫误差也不放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测量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第一道关,机械设备安装的精度需要我们来把握,隧洞的走向需要我们确保,我们的工作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没有彩排预演,必须一次成功”,这是王永旭提醒自己和同事的常话。 王永旭始终把掌握真本领当成一种责任,用不差毫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次出场。

在长春市首条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地铁1号线项目,在他带领下测量精准拔了头筹。在10月,长春市第一台盾构机春城一号顺利出洞,北庆区间、庆一区间相继贯通,创下了贯通横向误差6.5mm、纵向误差2.2mm的优异成绩,打破了系统内隧道工程项目的贯通误差最小记录,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为公司牢牢站稳长春地铁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王永旭参加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也是他干测量工作倍感充实的一年,从2号线盾构机的相继接收到联络通道的暗挖施工,再从袁家店站口部基础到长春西站附属项目的施工,以及袁家店站四号出入口的监控量测工作,他带领几个测量同志从地下转到地上,再从以往的常规测量转到施工监测。监测工作必须贯穿始终,他每天都坚守现场亲自施测,为施工提供第一手数据,并实时上传平台。更深知监控量测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数据可控性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周边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期间无论刮风下雨,是否有工人作业,从未间断过,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袁家店站—西湖站左线盾构施工经过350m小半径时,施测周期日益频繁,每个班组都要换站一次,庞大的盾构机在这么大的弯度里爬行,始终“憋着一股劲”。需要正确无误测量数据及时纠偏,调整盾构机的姿态,针对盾构测量工作王永旭总结了三个关键点:第一点,换站工作必须要从主网引进,还要观察盾构机的姿态变化;第二点,换站时的平面测量必须确保不改变方位角的情况下进行纠偏,高程测量要依次纠偏;第三点,遇到小半径或者大坡度的情况下,要做好提前换站准备,当全站仪测到遥控棱镜边缘时,它也反射回一组数据,但这组数据是虚拟的,不是盾构机的真实姿态。因他独到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灵活结合,西湖站顺利接收,出洞偏差小、贯通精度高,“这是我从事盾构测量工作以来最完美的一次”王永旭如是说。

永不满足的王永旭

测量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施工材料和施工器械不断地应用到施工建设中来,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也对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测量队伍的整体素质,王永旭平时特别注重充电,加强专业学习,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技术比武、知识竞赛,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

肯钻研,爱学习,王永旭用韧劲练就过硬本领。长春地铁2号线袁家店车站是国内首例预制构件装配式车站也是当时国内外规模最大,结构体系最独特的地铁车站,新工艺、新工法给测量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为了完成测试工作,白天随时可见三脚架、仪器箱和王永旭的身影,变换着测量点,反复地重复着机械的枯燥的动作。夜深了他又在灯下对方案进行优化、复核数据、整理资料。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攻坚克难,为装配式车站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的长期的经验积累,王永旭提出了“全站仪进行软弱围岩变形测量”的新方法,有效保障了测量仪器和测量人员的安全,解决了软弱围岩测量占用的时间过长与施工之间的冲突难题。他编写的计算程序, 解决了野外计算时间长、测量放样速度慢等难题,缩短了野外计算时间,加快了测量放样速度,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桃李满园的王永旭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王永旭用行动积极推动导师带徒活动,落实导师带徒制度。二十年里,他将自己丰富的测量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和同事。先后带徒十几批,共培训测量人才二十余名,现在都是公司的测量骨干,分别走向了项目的各个岗位,有的已经进入了项目领导层。

测量无止境,精准无极限。王永旭仍在向着更精更准目标奋力攀登,他说:测量工作是我一生的事业,一辈子的功课,为之痴迷,为之拼搏,将一直在追求的路上。

文/卜钦祥 孙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