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经济类型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经济类型影响因素

时间:2023-05-25 14:42:00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 经济类型影响因素

本文乃作者小页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根据人类的控驭能力,可以把人类的经济生活划分为五大经济类型:狩猎一采集经济、斯威顿经济(即一般所说的刀耕火种)、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经济类型的经营方式、经营对象不同,因而在饮食上也有差异。这些经济类型基本上是逐级变化,越往高级类型发展,地理环境对人们食物的限制力就越小,人们也就逐渐地摆脱地理条件的约束,从种什么吃什么,发展为想吃什么就到很远的地方去运输购买什么。狩猎采集是人类经济生活中最古老的类型,是一切经济类型的先驱,它几乎伴随人类走过了人类历史的95%以上的时间。所有民族都经过了这种经济类型,至今有的民族的经济生活还以这种经济类型为主。这种经济类型的特点是伴随生物的正常生息时间获取食物,食物的获取和利用一直保持原有状态。

狩猎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处在这种经济类型中的饮食也不同,如在森林和海边、在苔原带和干旱沙漠、温带和热带就各不相同。狩猎对象分别有蚁、蜂、海生哺乳动物、鱼、鸟、树栖小动物、大型兽类等等的差异,采集的对象有乔木籽实、蘑菇、水生贝类、鲜果等等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会因为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如山区和河滨),采集的食物中会出现某种凸出和选择,这种选择开始是迫于地理的限制,而时间一长则变为心理的定向。

采集经济条件下的饮食,表现为依赖地理条件的恩赐。人们还不能专门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而是完全依赖于季节的变化和居住地的植被。采集一狩猎经济的特点是男子狩猎,女好采集。黑龙江的赫哲族在20世纪初才开始从事农业,在这之前完全是依靠狩猎和捕鱼生活。他们所种植的主要是玉米、马铃薯和大豆等。大豆是东北特产,而玉米、马铃薯则是近代才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可以从附近汉族那里购买一些粮食,所以农业也很少得到发展,主食还是鱼肉,再喝一点小米粥。但是他们种植蔬菜比种植粮食要早得多。以粮食为主鱼肉为辅的生活从50年代开始。赫哲族居住的地区便于狩猎、采集和打鱼,为我们观察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社会饮食情况提供了好材料。

采集蘑菇

我认为赫哲族在春季和秋季捕鱼,在冬季和夏季狩猎捕鱼主要是为了食用,而与外界交换盐等常用物品时多使用狩猎获得的兽皮、鹿茸等。由于食盐缺乏,也为了便于收藏保管,人们常将瘦鱼晒成鱼干储存在鱼篓子内,把肥鱼肉炒成鱼毛。赫哲族狩猎的对象主要有貉子、鼬鼠、狐狸、孢子、獾子、熊、野猪、貂等,有的是为了毛皮,有的则是为了肉食。在不同时期外界对猎物毛皮的需求不同,所狩猎的对象也在变化。赫哲族多是在捕鱼或狩猎得不到食物或所获很少不够大家吃的时候,才上山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鱼兽肉的补充。他们采集的菜类和野果类有十几种以上。

斯威顿经济类型是在狩猎一采集经济类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互相作用而突变产生的新经济类型。对这种经济类型又有刀耕火种、锄耕农业、游耕或灌溉园艺业等称呼。这些称呼仅适合本类型的一部分,有时还容易与农业经济类型混淆。这种经济类型的生活特点是仍然以植物生长周期为前提,食物有二级加工,如块茎淀粉的提取、籽实植物的研磨、酸贮食品等等。同时出现陶器炊具和餐具的制作。相对于采集狩猎经济来说,这个阶段的饮食开始了对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种植和栽培,开始了对能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作物品种的大量种植,尽管种植水平还很有限。

赫哲族捕鱼

云南贡山独龙族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进入初期农业阶段,但是还处于刀耕火种水平,收获量很小,人们还不能完全依靠农业来维持生活。其粮食收获只能维持七八个月的饮食,少的只能维持半年。采集还是弥补生活需要的手段,成为仅次于农业的经济活动。家家都要采集才能维持一年的生活,尤其是在歉收的年份。采集的野生植物有数十种,主要是根块植物,也有茎叶类。1958 年的调查材料中茂项村有的人家最少采集300斤,最高的1320斤,而拉宛夺村的最高采集量是2600斤。

独龙族也捕鱼,但是相对于狩猎来说其地位要轻得多,因为狩猎除有兽肉吃之外,兽皮可做袋囊或与外界交换,而独龙河的湍流对捕鱼不太方便。猎物主要有水獭、野牛、熊、麂子、岩羊、猴子、马鹿等狩猎多在农闲时,夏天主要对付破坏农作物的猴子和熊等。狩猎主要在家族界线内的猎场进行,只有集体狩猎的时候才可以越过界线。

独龙族也捕鱼

小编感觉游牧经济是发端于狩猎一采集经济 的另外一种经济类型,是在季节鲜明的干旱或半干旱草原上,古代狩猎一-采集民族在相互交往中演化而产生的新类型。在这种经济类型中,人们驯化大批的食草动物,使这些动物在人的控制下按其固有的习性,随草原季节变化游动觅食和繁殖,人类则在其游动中获取产品。游牧民族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和奶类。不同地区的民族驯养的动物不同,如山羊、绵羊、牦牛、黄牛、骆驼等等。在夏天,人们得到充足的肉食和奶食,而进入冬季,奶食减少,人们或者食用夏天风干的肉,或者取动物体内的血(体内放血或体外放血)来食用。

哈萨克族的牧业在中国是比较典型的。哈萨克族人的日常饮食以肉食和奶食为主,米面居于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只是偶尔吃一些沙葱、葱头或野菜。肉食有牛、羊、骆驼和马肉。食法多是白煮,即将肉切成大块,用水煮熟,用手抓着吃,咸淡自己搭配。这就是现代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中比较流行的“手把肉”。到深秋时节,牧民们开始宰杀牲畜,熏制之后留作冬天食用。哈萨克族还灌制马肉腊肠,这是现代从事畜牧民族比较独特的一种食品。他们的奶制品除了鲜奶外,还有奶疙瘩、奶皮、奶酪、酥油、马奶酒等,自谓“奶子是哈萨克人的粮食”。哈萨克族的面食是受周围民族的影响才出现的,如馕、那仁、抓饭等。牧民们食用的小米,是春天放牧时骑马撒下种子,等到秋后回来时再收获,平时不管理。

游牧

农业经济是在游牧经济和斯威顿经济相融合的交往中出现的新类型。在这种类型里,人类凭借控驭的能量成片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让驯化的有限种类植物按照人的意志生长,以利于人类最高限度地获取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源。在这种经济类型中,饮食中的粮食主要从田地里种出来,而肉食主要从饲养的猪、鸡、鸭中获得。不过从人类学材料来看,某些家禽的饲养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出于宗教祭祀的需要;此外“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钱”也是一种类型。在农业经济中,人们对食物的加工更加精细,烹饪技术丰富,农作物的族际传播较快。在中国,壮侗语民族对稻米的加工和食用相对于周围的苗瑶语民族来说要精细得多。

游牧

工业经济类型在农业经济民族和游牧经济民族的交往中发展出来。它的特点是人类凭借控驭的能量和技能,人为地在自然之外划定或创造各种小范围的环境,作为人类生产产品之用,因而造成自然产物按人的要求特化,并创造出大量的非自然产物。

小编认为一个民族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及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不同,因而所处经济类型不同,也造成饮食习惯的差异。如黔东南的苗族以水稻种植为主,而黔西北的苗族则以畜牧业为主,滇东南苗族则以刀耕火种为主。以酸食而言,黔东南苗族的酸食习惯与周围的侗族、布依族相差不大。而云南苗族的酸食主要是把蔬菜在开水锅中烫一下,取出放凉,再与用米汤配制的酸汤泡在坛子里。这种制作方法似乎还是他们居住在黔北一带的时候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

参考资料《中国饮食文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