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中国之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之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时间:2022-03-24 17:17:48

相关推荐

“中国之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胡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住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全面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对于坚定制度自信,面向未来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想遵循。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清晰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内在的逻辑关系。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表现为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等等,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一个社会的基本秩序。而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包含多方面的制度。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探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并日益彰显出鲜明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奇迹。这些显著优势,正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正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底气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源自于厚实的理论支撑和文化根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党的科学理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一整套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同时又植根中国大地,吸吮了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实践成果,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来推动国家发展而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顺应人民期待,深得人民拥护,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价值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有信心。

“中国之治”的实践证明: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中国善治”的成果也表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向世界作出伟大宣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面向未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释放出的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中释放出的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必将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断增进中国制度的现代文明品格,为世界各国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和国家治理选择的中国方案。(责任编辑:高霈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