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孩子发朋友圈 做父母的最好别轻易评论 不然很可能被娃屏蔽

孩子发朋友圈 做父母的最好别轻易评论 不然很可能被娃屏蔽

时间:2021-04-17 15:34:30

相关推荐

孩子发朋友圈 做父母的最好别轻易评论 不然很可能被娃屏蔽

文|西红柿妈妈

“逊儿,快看,你女儿去参加了明星粉丝团活动,跟一群年青人在一起,玩得很嗨呀!”好闺蜜丁琳兴奋地叫着刘逊,脸上满是惊喜。

刘逊一听,却慌张了,女儿才15岁,现在又是疫情期间,而且学业又是如此重要,各种担忧席卷而来。

刘逊立马拿出手机,翻看女儿的朋友圈,想掌握女儿的全部细节,谁知道,她看到却是:空白,一条长长的横线隔绝了女儿的一切。

刘逊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女儿屏蔽了。

我们将孩子当作了人生的全部,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都时刻牵动了父母的心。我们爱他、关心他,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对他的整个生命负责,这种大爱有时候都感动了自己。

可现实通常都是:孩子越长大一天,心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你犯了家庭教育中的禁忌:

(一)我要的自由,你懂吗?妈妈

发了一条心情:“太棒了,我终于听到了某某明星活动的现场版,这种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感觉太棒了!”

接着妈妈马上电话吼过来:“熊孩子,学什么不好,学别人追星,不务正业”。

孩子怕被骂,所以默默的屏蔽了妈妈。

家长在全身心呵护孩子,给了孩子最大的关爱,但自由也是经过了父母筛选。

家长经常以为是对孩子好,所以经常限制,管教孩子,所以孩子只能隐藏行踪,保护自己那点自由,慢慢地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如果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的沟通,像朋友一样保持适当的距离,像朋友一样只是静静的倾听呢?

当以“旁观者,建议者”一样的时候,是不是比“直接控制者”来说,让孩子更舒适,更依赖,感觉更“自由”呢?

(二)生活的苦与甜,你都无法代替我体验,妈妈。

“生活太苦,还是轰轰烈烈大吃一场吧(配一个奶茶+泡面)。”

立马,第二天还没睡醒,老妈就打电话来了:“孩子,你没事吧?是不是考试没考好呀,还是有人欺负你呀,奶茶不健康,泡面致癌,吃不得呀!要不要妈妈明天给送饭?”

孩子怕妈妈担心,所以默默的屏蔽了妈妈。

会自嘲自娱的孩子,可能是个内心强大,开朗自信的孩子。他们会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还会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身边的朋友产生共鸣,从而朋友越来越多。

但妈妈却永远当孩子是个“宝宝”,不会照顾自己。离开妈妈的怀抱,总是做一些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这样的孩子,怎么会照顾好自己呢?

(三)突破“专一的学习”,我也想有人爱。

“学习一分钟,发现什么都比学习好玩。”妈妈马上回复:那就不要上不啦,浪费我的钱,外带几个发怒的表情。

孩子为了摆脱妈妈的监视,所以,默默的屏蔽了妈妈。

想起了《隐秘的角落》里面,朱朝阳妈妈的一句话:“我认为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与人沟通交流是进入社会以后才要做事情。”

这两位妈妈一个是喜剧版的“专一于学习”,一个是略微悲剧版的“专一学习”,都是“专一”于孩子的学习,仿佛这个世界,只有学习可以入了妈妈的眼。

孩子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而衍生出来就是“孩子优秀才配被爱”的这种偏执与扭曲。

但偏爱下孩子开始“执着于分数”,让孩子开始变得麻木与脆弱,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五彩,甚至让孩子开始与父母成为“仇人”,发生了许多厌世轻生的悲剧,也发生了许多令人惋惜的“天才陨落”的故事。

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突破“专一的学习”这个固定模式,让爱重新归于平和,归于冷静、归于包容,归于丰富,也归于更多的尊重与更广阔的内心。

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女士说过:“一个事情的发生,不是一个原因引起一个结果这么简单,而是与许多因素相应对,相关系,相影响”。

孩子屏蔽父母这件事情,也不仅仅是孩子任性不懂事,而是家长与社会应该给于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包含与理解,更多的沟通与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