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王羲之与书法 笔下挥洒而来的千年风骨

王羲之与书法 笔下挥洒而来的千年风骨

时间:2021-07-25 03:16:16

相关推荐

王羲之与书法 笔下挥洒而来的千年风骨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于笔墨之间,落于纸上,神话、君王、民间、文化、风俗……皆在各显风骨之间,得以流传于世,为后人所感怀见证。

因有书法,华夏文明便有了墨香之气,那小而精致的一杆笔,一砚台,以神情达之,承起无数璀璨文化,使得前人故事风采,被后人所铭记想象。

执笔挥书之豪客雅士,古往今来自有不少,其中王羲之挥洒下的笔墨,不知多少人为之神魂颠倒……

王羲之——笔墨耕耘之路

东汉时期,我国的书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其中"草书"的出现,解脱了条条框框的书写形式,展现出它飘逸灵秀的一面,使之拥有了个性且极具自由,焕发出更鲜活生动的生命力、渲染力。

从东汉到魏晋,草书演变出了另一番姿态,使得"小楷"出现,在平正的稳重之中,将书法推到了成熟的季节,同时使得大批书法家纷纷涌现,更为书法增添了不同的韵味,而王羲之也是在这个书法成熟的 季节出现。

公元前303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出生,其字逸之,汉族人也,原籍为山东琅琊(即今山东临沂),后迁居至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出身名门"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家族拥有深厚的书法才学,试想王羲之生于这样的家族,自是少不了一番书法上的作为,但是在自己的家族中,他自小就有一票名师对他进行指点。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本身在书法上也有一定的功底,王羲之在无锡家中时,就曾学习过父亲所书之《笔论》,对他的书法"功课"有着很大的提升。而他父亲有一位弟弟,叫"王廙",被誉为"过江南书画第一",可谓文武双全,为王羲之启蒙之师。

此外,王羲之早年间还在自己的姨妈卫夫人那里学书,他的这位姨妈也是了得,师承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书法也是极为精妙,她为王羲之传授了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之法、及她自己所领悟到的书法。

王羲之自小有名师指点,深得书法文化的熏陶,使之热爱书法,且在书法领域少走了不少弯路,并得到了更多有效的学习时间。

过有时候接触到的"流派"太丰富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但王羲之也聪颖,即便不聪颖,他也在静心练字的过程中,多少被墨香滋养出了一定的慧根,加上他对书法如痴如醉的热爱,因此王羲之在面对丰富的流派时候游刃有余,且乐此不疲。

除去家族对王羲之的教导,他自小也好学,对于很多书法名家的墨宝会去认真研究,探究其中的书法原理和书法之性,且揣摩练习书法时的心态,使得自己不断地开拓视野、广闻博取。

王羲之心怀高远之志,勤于创新,不会依葫芦画瓢地学习,会在学习的时候不断地思考,使之学钟繇时能心领神化,效仿张芝的同时妙用其章法,即拥有匠人虔诚之心,又不失对各类章法的灵巧创新。

至高境界的追求,离不开孜孜不倦地笔墨耕耘,墨香于岁月中与王羲之相伴,王羲之亦报以了千古之才。

"与众不同"的东门快婿

王羲之成年后,到了娶妻的年龄,不过他最钟情的是书法,却因痴迷书法,结了尘世的缘。

当时,东晋太尉鉴生得一女,名唤"",年二八,才貌俱佳,自小被郗鉴视为掌上明珠,待她万分疼爱,到了女儿婚嫁的年龄,郗鉴自是对她未来的夫婿操足了心,自然要挑个能够匹配得上自己女儿的好女婿。

鉴与丞相王导(王羲之伯父)同朝为官情谊深厚,且王导家族子弟非常之多,各个有才有貌,鉴希望自己能在他家为女儿挑选到满意的女婿。

某日早朝结束后,鉴将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听后愿促成美事,表示无论郗鉴看上了他家的哪一位子弟,他都同意。

王府子弟对小姐早有耳闻,知道她貌若天仙,且有才气,如今听说郗太尉要在自己的家族之中挑选女婿,纷纷将自己仔细地梳洗打点了一番,都盼望自己能成为的女婿。

择婿那天,鉴派管家到了王府,管家将王府子弟看了个遍,心中感觉每一个都很不错,最后再到王府东跨院书房时,却见一靠墙床上有一年轻小伙,袒露着胸膛仰卧在床上,其不修边幅的样子,一时令管家十分惊呆,更令管家惊呆的是,问他话他也不答。

这位管家回到之后对郗鉴如实禀报,说王府那二十多位年轻的公子听说要择婿,个个都争相恐后,唯有以年轻人袒腹仰卧东床之上,不予理会。

郗鉴听后仰天大笑:"我要选的女婿就是这样的人",于是亲自到了王府,只见那位他有意的女婿人选才貌兼备,豁达且文雅,立即下了聘礼,正是"东床快婿"之由来。

这位东床快婿便是王羲之,那日他应伯父王导的要求前去王府相亲,不想在路上因赏玩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不由沉迷其中,痴醉而忘我,当时抵达王府因天气炎热,顺手脱掉了外衣,后在东跨院书房床上一边研究蔡邕书法,一边喝茶,早已忘了相亲之事。

莫不怪王羲之后来在书法上拥有非凡的造诣,他对书法何止是热爱,在其疯狂的状态下,已然年纪轻轻就和书法融合在了一起,他赋予了书法灵魂,书法则彰显着他的风骨。

兰亭盛会,千古名篇一挥而就

公元前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位相约,于绍兴兰亭,这些贤雅之士一边畅谈胸怀、抒发志趣,一边倒酒痛饮,赋诗作词、感慨百态,王羲之则趁酒意之时挥毫而就,为此次群贤相聚题写序文,笔墨流淌之间,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自他行云流水的书法下而成,令众人惊叹不已。

《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且被称为"天下第一大行书",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每一笔皆浑然天成、挥洒自如,每一个字皆有不同韵味,如龙蛇惊变,行文参差别致,千姿百态,灵动而超逸,神高而韵爽。

其中线条体势舒展而阳刚,气血轩昂而酣畅,灵性饱满、筋骨相称,正如人之风骨彰显,却令人无法言尽其中精神。

每一字皆有性情、仪态、精神、或仰、或俯、或走、或卧……一纸之内,承托来群英众贤之志,洋洋洒洒之情绪,无愧于万世之墨宝。

将书法艺术文化登峰造极的《兰亭集序》,在万象灵动之间,却抒来深重厚实的历史沧桑之感,令人不免想到文人墨客心中所蕴藏的理想抱负,致使后人在观赏的时候,隔着遥远的岁月,都能感受到其中激荡的情绪,仿佛每一句每一字,都生出了灵魂,栩栩如生之下,动人肺腑。

以字观人,可见王羲之胸中高远之志,情深之意重,豁达之气度,方能以如此浩瀚之情倾注与笔墨之间,挥毫之处如同之邀天趣,又可见其笔法之精湛,耕耘之勤勉,才有那笔底的天马行空、神形自然,取得旷古之佳境,妙成仙风之道骨。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是为千古难得之妙理神品,于王羲之而言,同样可遇不可求,他在酒醒之后又试写数十本,皆不得国,因此对此墨宝尤其珍惜,当时秘藏于家中不会随便拿出,且嘱咐家人子孙务必妥善保管,以作传家之宝,直到王氏家族第七世孙智永之手,其不知何故出家为僧无子嗣相承,便将《兰亭集序》传予弟子辩才和尚。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尤其痴迷,时常研习其书法之道,且对《兰亭集序》仰慕不已,多次悬赏重金索求,后终于得知其在辩才和尚手中,传《兰亭集序》后作为唐太宗陪葬品,随之隐沉入昭陵。

即兴之作,却为历朝历代之瑰宝,又如妙笔生花,千载难求,就连那神龙本也不过相似,《兰亭集序》真迹实际上已不知所踪,当真是"此物应为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能得以一饱眼福之人少之又少。

王羲之书法堪为世间一传奇,其传奇之处,为琅琊王氏家族世代虔心参悟书法所孕育,为其自幼承受墨香之所成,王羲之一生似因书法而生,因书法而与世长存,斐然文采不知醉了多少人?

王羲之之书法,已非拘泥于书法自身造诣,其中自有天趣精神融入,为其超逸心神之显露,所书之字,为其胸怀、风骨、魂魄……以至于挥洒之间,如风云涌动,自由曼妙,又似瀑流激荡,收放得势,从容且厚远,于变幻莫测之中,各有气韵,撼人神怀。

王羲之书法,游人远观之,犹如瞥见其笔下挥洒而来千年之风骨,细观之,已于其笔墨之间不知人间何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