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同治 光绪年间 为什么学花旦的伶人比学青衣的多?

同治 光绪年间 为什么学花旦的伶人比学青衣的多?

时间:2023-10-29 17:37:09

相关推荐

同治 光绪年间 为什么学花旦的伶人比学青衣的多?

从乾隆时代开始,北京的观众开始逐渐重视花旦,一直持续到光绪末年。

《履园丛话》记载,乾隆年间的观众欣赏戏剧时喜新厌旧,通常只注重形式,一个戏班的行头新鲜、面具奇特、小旦美艳,才能博得观众的欢迎:

“……多搭小旦,杂以插科,多置行头,再添面具,方称新奇,而观者益众;如老戏一上场,人人星散矣,岂风气使然耶?”

清代京剧扮相

小旦是女性角色的一种,《国剧艺术汇考》中说:“国剧中凡假扮女子者都名曰旦行,这个名词,自元朝到现在,无论弋腔、昆腔、梆子、皮簧始终沿用未改。”

作者又把旦行加以细分,一共有:

“旦、闺门旦、正旦、青衣、悲旦、大旦、旦儿、二旦、小旦、外旦、副旦、花旦、花衫子、色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贴、小贴、老贴、占、贝、武旦、刀马旦、搽旦、茶旦、彩旦、粉旦、作旦、作、杂旦、老旦、后、卜旦、宫女丫鬟。”

名目很多,算得上一个名称的大全,但分类的标准很混乱,所以在戏剧流传与融合的过程中,这些名目其实有许多重叠的部分。

比如其中的青衣又称“青衫”,青衫的说法来自梆子和皮簧,其实就是正旦。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

而“花旦”一词的由来是:“一则因为他穿的衣服花丽,二则因为他动作轻佻活泼,所以才创出来这样一个名词。”至于花旦与青衣、花衫子的区别则是:“总之是闹戏或玩笑戏,就叫做花旦;穿青褶子的戏,就叫做青衣;这种穿的华丽,而不玩笑的戏,就叫做花衫子。”

《旧剧丛谈》中说到青衣与花旦的分别和特点:“徽班青衣、花旦,判然两途。青衣贵乎端庄,花旦则取妍媚。一重唱工,一讲作派,二者往往不可得兼。”

在清代,一直到同治、光绪年间,花旦戏的数量都比青衣戏大得多。许多的花旦戏,只是一些调情小剧,不追求宏大叙事,表演中很注意迎合观众的口味。

这种风气自然影响了雏伶的选择,《国剧艺术汇考》中说:“百余年来北平演戏的情形,趋重花哨放浪,学戏的趋重花旦,凡面貌美丽一些的、举止活泼一点的,都去学花旦,无人学青衣……只剩下笨一点或面貌稍差的、只有条好嗓子的,才去学青衣,于是青衣变成了冷门。”

清代戏房情景

同治年间的一本《菊部群英》中,就载录了许多花旦,大部分出生于北京一带,小小年纪便登台表演,可见花旦的速成。随便抽出几个来,能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比如:

陈桂寿,号蟾仙,小名顺儿。北京人,唱花旦,兼昆旦。擅长:《佳期》、《拷红》、《独占》、《琵琶行》、《扛子》、《打灶》、《卖饽饽》、《女店》、《打刀》、《入府》、《戏凤》、《烧灵》、《下河南》、《龙凤配》、《上坟》。

沈桂喜,号韵秋,北京人,隶属三庆部。擅长《扛子》、《卖饽饽》、《打灶》、《入府》、《女店》、《打刀》等。

雷金福,号蓉仙,北京人,隶属四喜、春台部,唱花旦。擅长《连相》、《扛子》、《卖饽饽》、《入府》、《摇会》、《嫖院》、《打刀》、《背凳》、《顶砖》、《双沙河》、《玉玲珑》等。

宋福寿,号芝珊,顺天人,隶属春台部,唱花旦。擅长《闯山》、《摇会》、《双沙河》、《胭脂虎》、《玉玲珑》、《破洪州》、《艳阳楼》、《下河南》、《龙凤配》、《御碑亭》、《滚钉板》等。

戏服图案

这些出身于北方的伶人,与出生江、浙一带的昆伶差别很大,气质俊爽,唇舌灵俐,道白更明白易懂,比苏、浙伶人更适合塑造活泼艳丽的戏剧形象。

这些花旦表演的剧目,也不是传统的昆腔、弋阳腔。所以当时有诗评道:”乐府新声出绮裘,莺儿调舌弄娇柔。北人不拾江西唾,合在元龙百尺楼。”

于左 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