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紫禁城的上书房(下)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紫禁城的上书房(下)

时间:2018-11-19 19:49:21

相关推荐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紫禁城的上书房(下)

欢迎关注紫禁城!每天与您分享优质文章~

上一期我们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紫禁城的上书房(上)》中了解了上书房位置的变迁与“师资力量”的配置,本期则要探究皇子皇孙们的上课时间、授课内容及形式。

据昭梿《啸亭续录》记载,清代规定诸皇子六岁即入学上书房,“定制,卯入申出”,也就是说,诸皇子每天将在上书房度过十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雍正皇帝希望皇子们学习要达到“虽穷寒盛暑不辍”的程度,并将此法传之后世,加以仿效。

清·雍正皇帝(1678—1735)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皇帝确立的作息制度也逐渐变得宽松起来,皇子们也不是每日都如此辛苦,每年封印至开印、初伏至处暑,上书房均午初(11时)下课,与如今的寒暑假十分相似。年节之际,上书房作息时间也会相应调整,如除夕日在辰正(8时)下课;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节及万寿节前一日上书房停课,皇子本人生日时,也可以不去上书房。

此外,皇子们的学习时间也出现了变化。据奕譞所著《竹窗笔记》载:“皇子未分藩者,每日未正二刻下书房”,也就是说,下课时间从原来的申时移至未正二刻(14点30分)。

清·醇亲王奕譞(1840—1891)

如此漫长的学习时间,都会被安排怎样的学习内容呢?雍正皇帝最初的设计,就是“文治、武功”全面发展。

在上书房内学习的功课较为固定,皇子们一天的课程是从“体育课”开始的。首先由负责教授课程的“伯哩谙达”传授拉弓及使用弓箭之法,“伯哩”即满语“弓箭”之意,“谙达”,一作“安达”,满语本意指友人、宾客,在此特指教授皇室后裔弓术、马术和国语的工作人员。简单的弓箭课程在室内就可以完成,但真正的锻炼还需在室外进行实地练习。

据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载,上书房台阶之下,就是练习弓术之所在。而实地练习也不仅仅是弓箭之术,随着火器枪炮的不断推广使用,皇室子嗣也需掌握“高科技”武器,据盛昱所编《八旗文经》记载,张之洞曾回忆皇子学习课程,“于经史、文字之外并肄骑射、火器”。

张之洞(1837—1909)

“体育课”之后是民族语言的学习。先由蒙古谙达教授蒙古语,随后由满洲谙达教授满文及翻译。伯哩谙达被称为“外谙达”,由各旗营参、佐领选派,蒙古、满洲谙达称为“内谙达”,由八旗翻译出身人员选派。

每位皇子都有九名谙达师傅教授弓箭、蒙语及满语,谙达师傅三人一组,分为三班,采取轮休制度每天一班入上书房内授课。谙达见到皇子需要长跪请安,口称奴才。有意思的是,在教授语言和翻译课程时,蒙古谙达需要立教,而满洲谙达则可以坐教。

在谙达之上还有“总谙达”,由贵臣担任,其职责与总师傅相近。

在文化课程方面,雍正皇帝期望能让皇子们“攻《五经》《史》《汉》、策问、诗赋之学”,用以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并掌握学习古代明君的治世之道。

如弘历(乾隆帝)九岁开始读书,十四岁学习写文章,几年之间,《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反复攻读,他一生所作御制诗文可谓旁征博引,这与他年少时的学习生涯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此经历,日后继承大统的乾隆皇帝曾召集上书房师傅面谕:“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颙琰(嘉庆帝)“六岁入学,习经书,十三学诗,十七属文”;旻宁(道光帝)更是在上书房学习三十余年,每日砥砺自身,攻读诗书。

乾隆帝写字像轴

奕譞在《竹窗笔记》中提到,皇子们每天的功课,由上书房师傅安排具体内容,如给皇子们的两餐饭食,第一餐在辰时二刻(7点30分),第二餐在午正(12点),都是由膳房做好送至上书房,但如果皇子功课未完或正在受罚,则必须等师傅允许才可以吃饭。两餐之间以读书为主,第二餐后则开始写字、读古文、念诗。

皇子年龄稍长,则开始学习《通鉴》、并自主创作诗文。有的师傅会提出更高标准,让皇子们作赋,比拼文采。读书期间有课间休息,前后不过一二次,每次不足一刻(15分钟),都由师傅答允后方可。即便是闲暇之时,也必须讨论和课程相关的内容,不许随意闲逛,其严格的规矩可见一斑。

上书房的书声琅琅已随着清王朝的旧时岁月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中国古人对于教育的严格要求却如同一条无法割断的纽带,仍然影响着当今社会。今天的我们仍会像古人一样,尊敬师长、重视教育,并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来自: 故宫宣教《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紫禁城的上书房(下)》责编:高希作者:王鑫淼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