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疫情之下 陪伴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们 你是否进了这些误区

疫情之下 陪伴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们 你是否进了这些误区

时间:2020-02-09 02:04:36

相关推荐

疫情之下 陪伴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们 你是否进了这些误区

很多家有儿女的朋友都发现,陪伴孩子写作业,愈发成为了一种高危职业。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各路精英,在陪伴孩子写作业面前,无不纷纷被斩落马下。网络上也催生了各种段子,更有各种真实案例,因陪伴孩子写作业气到心梗入院,因陪伴孩子学习崩溃到跳楼……

疫情之下,特殊时期,家长们与孩子每天近距离相处,本是一个增加情感链接的机会,却因了学习的存在,变得不那么美丽。辅导孩子写作业,竟然给“远交近攻”这样的成语赋予了新的涵义,更催生了“恐辅症”,还有什么“辅导作业十大后遗症”,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越用力,越糟糕,真正是费力不讨好。

在陪伴孩子学习、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想通过打、骂、吼,期待孩子认真对待学习

打、骂、吼,带来恶性循环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就容易上火,随即就是打、骂、吼轮番上阵。家长的本意是通过打、骂、吼,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希望孩子重视学习,好好学习。但是只要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打、骂、吼只能管一时,下次依然如此,甚至会更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的大脑结构。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管情绪、情感的情绪脑,另一部分是负责思考、意志的理智脑。情绪脑先于理智脑而生,对于很多人来说,情绪脑比理智脑更有力量。假如情绪脑是一个强壮的成年人,那么理智脑就是一个三岁小孩。而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的理智脑在情绪脑面前不堪一击。

当你因为孩子作业没认真做、没做好,打、骂、吼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被攻击,会害怕。孩子一害怕,就会激发身体本能的应激反应:逃离。这个逃离的应激反应,会激发情绪脑,身体就会调动全身的血液到四肢,为逃离做准备。这时,孩子大脑血液就显得不足,你再要求孩子认真思考完成作业,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他根本无法思考,脑袋是空白的,一首简单的诗词,有可能背20遍都背不下;再简单的题目,平时会做的,此时也做不出来。

当孩子的情绪脑被打开时,孩子的理智脑就会变慢,很难去思考问题。这个时候的孩子,看着很笨,你会发现,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越是吼孩子,孩子越无法思考,他就越学不会,他会觉得“我就是学不会,我不喜欢学习”。

最关键的是,孩子在这种害怕恐惧情绪下,他此刻的感受和想法,会成为潜意识,在以后类似的情境里继续上演。以后他遇到学习,碰到难题,他就下意识地想要逃避。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打、骂、吼过后,孩子依然如此,甚至更糟糕的原因。因为经历多次这样的情境,孩子一听到学习、写作业,潜意识里就是要逃离。

了解孩子学习的特点,才能更好陪伴孩子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把学习搞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然而对于孩子来讲,其大脑发育未完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完全,神经抑制功能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孩子大脑额叶需要到14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因此整个童年期,孩子的主动抑制能力都相对较弱。

而听课学习、写作业,是需要孩子较长时间地抑制各种冲动,抵制各种诱惑,这些需要比较强的控制力。这与孩子身体发育程度是不匹配的,需要引导和鼓励,慢慢培养自控能力。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持久,无法主动控制,可是在玩游戏等事情上,却能无比投入,不需要监督催促,孩子就能长时间的进行。这是为何?

因为游戏和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是有强制性的,需要大脑启动抑制功能,而游戏是没有强制性,不需要自控力。而且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感官体验,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可以获得即时正向反馈,具有持续性的成就感体验。学习却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控制力,反馈延迟,感官体验极差,难以获得成就感。

实际上,游戏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而现有的学习方式,与孩子身心发展是不匹配的。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需要家长、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像玩游戏一样主动投入,而不是被迫接受。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游戏、有趣的故事书等,这些能够吸引他的事情中,引导孩子,使他从被吸引的状态,发展到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状态。这是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非常困难,需要家长长时间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靠打、骂、吼是达不到目的的。

误区二:成绩好坏不重要,你快乐就好

很多家长说自己是佛系育儿,孩子学习成绩好坏不重要,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他们会跟孩子说:孩子,你成绩好坏不重要,你快乐就好。

“成绩好坏不重要,你快乐就好”,这句话只适用于学前阶段的孩子

这句话,对学前的孩子来说,是合适的。学前的孩子,日常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孩子通过游戏,通过玩耍,习得各种能力。因此,学前的孩子,只要玩得好、玩得开心、玩得有创意,开心快乐就是收获。

可是进入小学,这句话就成了谎言。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孩子要在学习上学得好,有所收获,有成就感,孩子才会有信心和快乐。如果同一个班级里,这道题别人都会,只有他不会;同学们都能专心听课、写作业,只有他做不到专心。孩子的心里会很不安,他看着别人能做到做好,他自己不能,你觉得他会快乐吗?孩子在学习这个主导活动中没有成就感,他是不会快乐的。

况且,小学阶段的孩子,他对自我的评价,是依靠外在环境的反馈来进行。孩子会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中,给自己定位;会依据他人对他的评价来评定自己。同学们都会,我也会,我是行的;同学们都会,我不会,我不如他们!

孩子就是通过外在环境、与他人比较来给自己定位。当孩子无法把学习搞好,他就会把自己定位为“我不如别人,我学习不行”。这样的定位,孩子从内心里就认定自己无法搞好学习,面对学习,他很难再建立信心。

所以,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你的一句“成绩好坏不重要,你快乐就好”,无助于孩子建立学习信心。面对学习,长时间的挫败感会使他崩塌。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与学习的良好关系,通过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去建立学习信心。

当孩子在学习写字时遇到困难,总也写不好,家长需要耐心陪伴引导,甚至和孩子一起写,让孩子有一种在一起的感觉,帮助他跨越这道坎;

当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我们需要多想办法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思考,帮助孩子学会解题;

当孩子不喜欢学习,只喜欢游戏时,家长要花点时间,陪伴孩子阅读,用阅读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回来;

当他在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上稍有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看到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

家长通过这些微小的行动影响,一点一滴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与学习建立良好关系,增强信心。有了信心,孩子就更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在发育中,而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也在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学习行为会促进大脑神经进一步发展,大脑神经发育又会促使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最好的发展水平。如果大脑神经发展了,孩子在行为上却没有跟上,大脑神经就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往回缩,孩子就没办法达到更好的水平。

因此,在小学阶段,当孩子的大脑神经在不断发展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用匹配的学习行为跟上,同时让学习能力也得到发展。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不断发展,在学习上可以胜任,孩子就会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误区三:家长直升机一般盘旋在孩子头顶,紧盯孩子,尽心尽责

有些家长,特别是孩子刚进入小学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特别紧张,紧张到让孩子错误地以为,学习是家长的事情,而不是他自己的事情。

直升机父母,注定要培养一个没有自主性的孩子

孩子写作业,抬头四周望一望,你立刻就喷:认真点,别走神!

其实孩子有点走神是正常的,孩子会自我调整:哦,我走神了,赶紧回来。可家长一提醒,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抑制,自我调节功能就失去了作用,他会潜意识里觉得:哦,我走神了,妈妈会把我叫回来。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你盯得越紧,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发挥作用,就越依赖于你的催促。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你会发现你越来越难以推动孩子。

陪伴的目的,不是监控,不是干扰,而是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

家长需要学会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把学习交还给孩子,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他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家长每天需要抽一点时间,陪孩子聊一聊。你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和同学相处如何?和老师有没有互动?在这个过程里,多听少说,多肯定,少提意见。你要真正对孩子产生兴趣和好奇,去观察孩子的反应,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看到孩子表达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当孩子得到真正的关注,孩子内心就会得到满足,内在力量充足,他就能愉快地面对学习作业。

在孩子写作业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简单商量,引导孩子规划一下,先做哪个作业?每个作业大概花多长时间?做完作业,孩子可以做什么?用一个闹钟或者沙漏,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孩子的书桌上,只放一些必需的简单学习用具,减少干扰。当孩子开始写作业时,家长不要坐在旁边盯着,你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实在想陪着,你就给自己一个任务,比如看完多少页书,写多少个字,或者其他某项工作。你还要跟孩子说好:爸爸或妈妈现在也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咱们一起努力,相互监督提醒,看看谁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

误区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定下不切实际的高目标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希望孩子能去完成。于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每次都给给孩子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希望孩子能达到。孩子也很努力,却总也达不到。有时候勉强达到了,又特别担心下次会失去。这种情形下,孩子会害怕学习,继而厌倦学习,在学习上觉得自己没能力,就是不行。孩子内心特别无助,习惯逃避。

因此,给孩子定目标,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目标要跟孩子的能力匹配,孩子只要努力一点点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

其他各种误区

催催催,换来鸡飞狗跳

有些家长特别喜欢催促孩子,“快点,要迟到了”、“你倒是快点啊,磨磨蹭蹭到什么时候?”殊不知,你的催促,正好强化了孩子的慢慢慢。你越催,孩子磨蹭拖拉的行为越被强化。因为你在无数次提醒孩子:你就是这么慢!孩子就会觉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就是慢”。如此一来,孩子就变得更拖拉磨蹭。

当你希望孩子加快速度时,你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宝贝,妈妈已经做好准备,等你洗漱完毕,我们就可以出门了,你看你需要3分钟还是5分钟?

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行动,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孩子有主动权,他就更乐意完成。

孩子的习惯,都是家庭提供的环境养成的,你希望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你就需要花心思琢磨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一催再催,换来鸡飞狗跳。

唠叨的话语,错误的表达方式

还有些父母喜欢唠叨,“我都说了一百遍了,你怎么还是做错?”“你到底要我崔多少遍?”。明明说了一百遍都没用,你为何还要说?你倒是换个方法呀,你自己都不想改变,孩子又怎么会改变!

有些父母还经常说一些不合适的话,用错误的表达方式,期待孩子改变。“别磨蹭”、“不要动来动去”、“你真聪明”“你怎么又犯错”……

这些表达里,有什么问题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点,需要父母明白。

对孩子而言,特别是年级越小的孩子,他越听不懂“别”“不”这类抽象的字,他对一些动词、名词更容易听懂,因为动词、名词是有形象感的,脑海里是有画面的。你说“别”“不”,孩子听不到这个“别”“不”,孩子听到的是“别”“不”后面的“磨蹭”‘、“动来动去”。这就是为什么你跟孩子说“别磨蹭”、“不要动来动去”时,孩子好像故意对着干,更磨蹭,扭动得更欢。这种时候,家长需要使用正向语言引导孩子,他才会更容易配合。

还有,你夸孩子聪明,会抹杀了孩子的努力,给孩子建立了一种“我很聪明”的假象。当孩子遇到难题,碰到该努力的时候,他反而害怕、退缩,不去努力。因为他害怕万一努力了,还是做不到,会破坏了“聪明”的形象。

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犯错,习惯性地说:你怎么又做错事?

孩子一听这话,会感受到被责备,出于本能的反应,他会反击:这不是我的错,我也不知会这样。此时,孩子就错失了成长的机会。实际上,孩子犯错,正是训练他成长的好机会,家长要利用好孩子犯错的时机,引导孩子从错误中看到自己可以成长之处。

我们教育孩子的初心,是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业上有所收获,让孩子以后的人生可以有更多选择。但我们如果走入了误区,用了不当的行为,反而让孩子远离学习,远离我们的初衷。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孩子现在的身心发展水平,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内心的需求,找到合适自家孩子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孩子的学习行为不断推进,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让每一个问题成为孩子成长的节点。

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人父母,就是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孩子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鼓励和支持,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