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盆景史话: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菩提

盆景史话: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菩提

时间:2021-10-12 19:04:40

相关推荐

盆景史话: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菩提

盆景史话: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撰文|-放羊的带刀子-

荐图|盆景醉翁

传说神仙可以缩地成寸。凡人虽然没有这种神仙术,但有一门艺术也可以塑造出咫尺千里的效果。这就是盆景,它是文人雅士用树木、花草、山石等创作的一种“文人画”,是具体而微的世界,也是情绪的物化,可以自娱,也可以抒发胸臆,并且与神仙术一样同样飘逸风流,意味隽永: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

周公植璧,费长房缩地

1977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挖掘现场,考古人员的目光扫过众多的陶器与石器中,然后定格在一片夹杂着蓝点的白色陶片上,那里刻着一个方形的陶盆,盆里载着一棵貌似万年青的植物,五片叶子在阳光中摇曳。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新石器让原始人的生活迈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这些尚不懂得文字风流和精神享受的先人,却本着爱美的天性,把野外的植物移栽到了陶盆里,不经意间就制作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盆景,然后又郑重地刻在了陶器上,留存了一段万年清香。

先民爱盆景,圣人也如类似的情结。历史学家司马迁从故纸堆里发掘出了不少历史细节,比如黄帝爱玉,比如大禹规定各部落上交的贡品中有怪石一项。被孔子最为推崇的周公也没有免俗,他得到一块宝石后,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几架摆放。这个事情被记录进了《周礼》:周公植璧于座。于是,这个最早的疑似玉雕盆景,成为后学末进的摆脱玩物丧志大帽子的最佳例证。

饱暖思淫欲,这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格。即便是飘渺如神仙的张良,在史记里不止留下了一个黄石公的传说,同时留下的还有一块黄石的故事——张良把谷城山下的一块黄石供奉起来。因为一种纪念,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成了仙意深长的独石盆景。

野史记载,在西域混迹了十几年后,奉命通西域的张骞在完成了政治使命的同时,还搜罗了核桃、石榴等众多珍奇果木,有一些是带的果种,而有一些则被制成了盆栽。原本作为手段的盆栽,却满足了无数人水果的饕餮愿望。

此时正直大汉强盛时期,皇家园林已经彻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状态中跳了出来,加入了众多的人工因素进行再创造,成为鲜活的微缩版山川湖海,而不是单纯的田猎场。许多富商大贾也开始了私家园林的制作。这些都让园林走向生活,走向艺术。

一百多年后,“东汉费长房能集各地山川、鸟兽、人物、亭台楼阁、帆船舟车、树木河流于一缶,世人誉为缩地之方。”这个缩地之方、咫尺山林的创造就是盆景,当时称之为“缶景”。这一场景被印在了一方汉代山形陶砚上,流传到了两千多年后。

这是盆景发展史上的一次关键性的突破,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艺术盆栽的最早的记载。不过,而且,层峦叠嶂、湖光山色的缶景已经摆脱了盆栽和山石摆件的最初形态,纵马往真正的盆景飞奔,马蹄踏踏,风光无限。

河北望都汉墓墓壁画中,绘有房子啊方形几架上的陶质卷沿圆盆,盆里栽有六枝红花。这个盆景具备了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特别是几架的使用说明当时已把盆栽作为艺术表现,而不是墙角里简单的装饰品。

陶渊明种菊,萧子显赏石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交趾太守士燮发现了一棵一个蒂上结了十七个果实的橘子树,栽进盆里,献给了孙权。这个仓促制作的盆景,因为蕴含了祥瑞之意,让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也不免心旌神摇。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们追求飘逸洒脱,崇尚清谈,纵情山水以躲避现实,试图从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尤其是晋室偏安之后,士族豪门大量建造园林别墅,以游山玩水为要。被他们收入园林、宅院甚至起居室的山水和植物、怪石,有很大一批被安放进盆、缶甚至陶罐里,制成了古拙简朴的盆景,和着无数向隅而泣的灵魂踽踽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就是他亲手制作的盆景,南山与悠然就在这几盆菊花的摇曳中。一千两百多年后,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遥遥望见了这种惬意,一幅《陶渊明归去来辞》挥毫而就,画中陶渊明对着一盆菊花静坐沉思,陋室外假山与竹篱交错。

六朝是山水画的滥觞时期,南朝宋画家宗炳曾经在《画山水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这种在绢布上咫尺千里的技巧,与花盆里缩地成寸的艺术显然是相通的。又过了几十年,萧子显在《南齐书》提到“会嵇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无疑,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在盆栽逐步演化成盆景过程中,山水盆景也初露峥嵘。

1986年,山东临朐海浮山的一个山坳里发现了一座北齐古墓,墓四壁的彩色壁画中有16幅画有奇峰怪石,其中一幅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尊山石盆景:在一浅盆内,伫立着玲珑秀雅的山石,有人正在品赏盆景,神态如痴如醉。

海浮山不远的青州,另一座北齐墓里出土了一方画像石刻,在展翅高飞的吉祥鸟下面,主人端坐于束腰的基座上,斜对面是一位古罗马商人,商人身旁站立的随从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是一个怪石,俨然山是崂山具象,群峰耸立。

这两座古墓中发现的彩色壁画和画像刻石,说明了南朝人纵情山水盆景的时候,北朝人也不曾忘记这方寸之间的意境。

阎立本挥毫,唐三彩留影

唐朝抛却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洗涤了文化的发展脉络,诗歌、书法、绘画等都喷薄而发。宣纸上的浅唱低吟,酒垆旁的磅礴放歌,这些包孕了唐朝人心灵律动和精神排遣的激情,也点着了盆景的焰火——山水画理和田园诗理将山石与植物组景,然后浓缩于盆盎之中,使得简单的盆栽升华成为真正具有意境的盆景。

王维传承了陶渊明的山水田园和恬淡自然,也传承了盆景之好,这位被称为诗佛的田园诗人,喜欢用黄瓷斗装着兰花蕙草,并搭配上色彩绚丽的石头,在家里一摆就是好多年,以至于家里禅味弥盛,与他的诗画相得益彰。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武兼备的风流人物,他不止诗书画有独到之处,对盆景也青睐有加。阎立本绘制的《职贡图》里,就记录了当时山水盆景贡品的形象:左边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较小的盆景,右边一个人则用右肩扛着一个较大的盆景,它们都是三峰式山水盆景,盆内山石玲珑剔透,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上有所好,下必兴焉。盆景在此时已经成为宫廷里不可或缺的装点。1972年,陕西乾陵发掘了章怀太子李贤的墓,墓地甬道东壁上生动地绘有一个圆脸朱唇的侍女,身穿圆领长袖袍,双手托一盆景供主人欣赏,盆里有假山和小树。

西安中堡村的唐墓出土了一只唐三彩砚,砚池底部如平坦的浅盆,前半是水池,后半群峰环立,山上还有树木,还有一只小鸟。这一山水盆景式三彩陶砚,这一个山水盆景造型与砚台二者完美结合的工艺品,反映了盛唐时期艺术和手工艺的繁盛。

事实上,唐代文献中关于假山、盆池、厅池的描述和记载非常多。这些景致,大的放置在厅前屋后,小的自然就是“登堂入室”的盆景了。中唐有一位神乎其技的杰出盆栽匠郭橐驼,他着作《种树书》记述培养和造形与繁殖技术,无疑给盆景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是时,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石供等几大类别都已具备。

而随着题材的丰富,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盆景受到了最为广泛的欢迎,并且同诗词一样被赋予了别样情怀,杜甫有一首《假山》写道:“一篑功盈尺,三峰意出群”,在一尺左右的空间里掇山理水,自然也就含义隽永了。

盛唐日本常遣朝唐使节入唐朝,带回来的不只是茶道、诗歌,还有盆景。尽管很多人不认同,尽管现在日本的盆景技艺独树一帜,但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中国文化的影子。可以说:花石入了盆盎,七分酿成了山河,剩下三分染成了画意,迎风一嗅,就是半个盛唐。

苏东坡作芭蕉景,宋徽宗点花石纲

民俗专家说宋朝人的幸福指数最高,而且他们喜欢酣畅淋漓地表达幸福感。这一幸福感喧闹地存在于各种记述中,全宋词里大半都是惬意和洒脱;这一幸福感也广泛地存在于生活的各种片段里,男女都爱戴花,都爱在身上刺绣,都爱斗茶;这一幸福感还辐射到了边边角角里,比如玄关的一盆迎客松,床头的一盎三叠峰。

苏东坡是宋朝风流的代表人物,他的生活无时不雅致无处不随心。在《格物粗谈》里,苏东坡写道“芭蕉初发时分,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长不大,可作盆景”,轻抬手就拾掇出了一襟幸福边角料。

苏东坡在亲手制作盆景之余,意犹未尽,提笔写下“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此外苏轼还有《双石》、《壶中九华》,黄庭坚《云溪石》、陆游《菖蒲》诗等专门描写盆景,山石、植物盆景均有涉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百子嬉春图团扇》,图左下绘有一落地百石长方大型山石盆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着一幅宋朝《十八学士图》,四轴中有两轴都画有老干虬枝、悬根出土的苍劲古松盆景,那松树看上去已经培育了不下百年。松树盆景大概是宋人得意之作,张瑞《明皇窥浴图》中没忘了画上一件,王十朋《岩松记》则浓墨重染其万千气象:“根衔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

随着生活的富足,从宫掖到民间,赏玩奇树怪石蔚然成风,宋人对盆景布局也有了更多参悟,石附式盆景也有了专门文字记载,诗词中还出现了“根艺”的记载——这是一个沾惹着闲适生活的词汇,也是盆景发展不可或缺的片段。

除了将山石与植物配对外,宋人还将树木花草加以艺术处理单独制作植物盆景,苏东坡的芭蕉盆景就是此类;而怪石搭配,然后或“渍以盆水”,则是山水盆景的意趣。再将绘画的大斧劈皴与钩勒精细都被移植到了盆景上,于是一方盆盎,无尽风光,怪石嶙峋,山水浩淼,豪迈与婉转齐飞,怪石共蔓草一色。

赏玩之余,宋人兴致勃勃地为盆景题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挚爱英德石、灵壁石和太湖石,为其借来气势雄浑的“天柱峰”、“小峨眉”、“烟江叠嶂”等名字。名字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思想况味表达和个人情趣的寄托。

发展到极致,盆景的制作也就由爱好上升到了理论层次。杜绾着有《云林石谱》,赵希鸽着有《洞天清录》。人称“米癫”的大书画家米芾,爱石成痴,提出了“透、漏、瘦、皱”的品石标准,至今仍在使用。

说爱石不能不提宋徽宗。赵佶酷爱花石,蔡京为了取悦他,成立了应奉局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曾经有一个高四丈的太湖石,一路上桥梁、城墙拆了无数,东京的城门也被拆了。因为运送花石的船只规模庞大,于是有了花石纲的称谓,《水浒传》里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兴起,以及方腊的起义,都与花石纲脱不开关系。如今扬州的瘦西湖公园里,还陈列着花石纲的遗物,由钟乳石制作而成的一盆山水盆景,看上去山峦起伏、溪壑渊深,堪称是一件稀世珍宝,代表了宋代山水盆景的极高水准。

凡人爱盆景,神仙也没能免俗。四川安岳县岳阳镇,有一个南宋淳熙年间兴建的净瓶观音石窟造像,观音像身旁,有一位侍女手托山水盆景雕像,与手捧莲花的侍女像并列,至今保持完好,造型生动逼真,比例协调。在这里,盆景和莲花一样成了佛教与美好的象征。

韫上人赋些子景

元代文人把绘画当成了个人的抒情言志,一改两宋物趣悉到的画风,讲究“艺贵自出”, 应之于目,会之于心,形之于笔,得之于神,因此元代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成就。具体到深受山水画影响的盆景上,一改唐宋时期的大中型盆景为主的情形,小型盆景逐渐成为主流。

元朝盆景制作的代表人物是高僧韫上人。韫上人云游四方,胸有丘壑,师法自然,善于运用盆景制作的各种技法制作“些子景”。“些子”是小的意思。韫上人的些子景饶有画意,元末诗人丁鹤年专门写《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从些子景的体积、排列、意境等方面,等赞叹:“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

由于深受山水画理影响,具备“小中见大”的特色,韫上人对元以后制作盆景和衡量标准产生深远影响。元朝画家刘贯道所绘《消夏图》里,一个矮花几上摆着一盆精致的粉彩海棠盆山石盆景。画的虽然是晋朝人物,但其中尽是元朝味道。

可以说除唐代的意境飞跃以外,元代盆景体量也是中国盆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此盆景开始走进民间里巷。

风俗家家九里香

有明一代,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汉族士人文化的复兴,作为园林艺术内容之一以及文人清玩趣味之一的盆景艺术,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中国盆景进入了成熟期。实际上,盆景这一名称就是开始于明代——《姑苏志》记载:“虎邱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

明代的盆景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吴风录》中说道“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而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番禺诗人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广州人喜欢用一种叶细如黄杨的九里香制作盆景,可以说当时广州是“风俗家家九里香”,有人家里甚至有保存数百年的九里香盆景。

不仅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之风在普及,制作技艺水平日益提高,有关盆景理论研究的着述也越来越多。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周文华的《汝南圃史》、王路的《花史左编》、陈诗教的《灌园史》等多达50余种花木园艺专着里面,几乎都有盆景特辑。

即便是非园林着作中,也有盆景的影子。明崇祯年间刻本《金瓶梅》就画有一盆菖蒲盆栽,一盆翠竹树木盆景、一盆玲珑山石盆景、一盆梅花树石盆景。至于盆景绘画就更多了,如夏葵《婴戏图》里则有一个长方盆山石盆景,玲珑剔透;仇英所画晋朝石崇之金谷园的多件树桩盆景及《春庭行乐图》里的高足莲花盆虬松树石盆景,更是笔法细腻,令人叫绝。

可以说,明朝的盆景与绘画的结合更为紧密。屠隆提出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四人的绘画是制作上品盆景的依据,因为他们笔下的古树形象或欹斜结曲,或露顶攫拏,或偃亚层叠,或拖曳轩翥,最适宜蟠扎制作——蟠扎技艺被屠隆收《考盘余事》“盆玩笺”中,不过屠隆也指出民间制作树木盆景“多有态若天生”,可谓盆景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到了明末,文人对盆景也有了更高的创造,最具特色的就是不再是单纯的从绘画和诗歌中撷取意境。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写到,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着名画家的画意、着名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

在盆景之外,花盆、几架也越来越受重视。明人认为“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于是红木、紫檀、或紫竹、树根制作的博古架或几架越来越多,造型古雅,结构简洁,线条刚劲。

这种对附件的追逐反应了一个个热乎乎的盆景市场。高濂在《高子盆景说》中载曰:“盆景之尚天下有五地最盛,南都、苏松二郡、浙之杭州、福之浦城,人多爱之,论植以钱万计,则其好可知”。这几个地方正与当今我国盆景主要发展地区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扬州曾有一盆明末桧柏盆景保存至上个世纪末,原为扬州古刹天宁寺遗物,干高二尺,屈曲如虬龙,树皮仅余三分之一,苍龙翘首,头顶是“一寸三弯”技法蟠扎而成的云片,犹如高山苍松古柏。泰州也有一盆明末崇祯年间的龙针柏,曾经是泰兴县季驸马赏玩的盆景,树本曲折,枝片龙飞风舞,令人叹为观止。

从像形到像生

清代盆景发展更加迅速,各地域民间盆景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如扬(州)派、苏(州)派、川(四川)派、通(南通)派、徽(州)派、岭南(广东)派盆景等。

李斗《扬州画舫录》称扬州“家家有花栽,户户养盆景”,乾隆年间,扬州已有花树点景和山水点景的创作,并有制成瀑布的盆景;徐扬《姑苏繁华图》描绘的住宅里有花草盆景、树木盆景等,则见证了苏州的盆景之盛;而北京的中山公园、颐和园等园林单位还保存了一些百年以上的桂树、石榴桩景。

如此盛景,引得文人竞相折腰。为扬州文人雅集画的《九日行庵文燕图》里面就有钧釉带托菖蒲盆栽、异形三足浅盆虬松树石盆景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题画《盘梅》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梅花盆景,康熙也有《咏御制盆景榴花》和《咏盆中松》的诗歌。

盛极一时的结果就是技艺成熟、盆景专着纷纷问世,还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家,对盆景树种、石品、制作、摆置、品评等在理论上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比如陈扶摇着《花镜》述及盆景用树的特点和经验,苏灵《盆景偶录》把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等。

各种类型的盆景也纷纷出现,除山水盆景、旱盆景、水旱盆景外,还有带瀑布的盆景及枯艺盆景。刘銮在《五石瓠》里记载:“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鱼虫”。

清朝的盆景创作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承接前朝遗风,展现或者仿云林山树画意的植物盆景,或者景致幽美、生活情趣浓郁的山水盆景。另一个方向就是用各种严格的尺寸造型,这一个方向在道光年间受到了有力的反对——龚自珍作《病梅馆记》,批判病梅盆景,主张“解其综缚,纵之顺之以疗梅”。

到了清末,周瘦鹃独树一帜,不再是单纯的从绘画和诗歌中撷取意境,而是把盆景创作与绘画文学相结合,以古画与古典题材作为参考素材进行盆景创作,先后做成了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鹤听琴图》、夏仲昭《竹趣图》等。

《宫中进单》记载:“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来京呈进碧玉水仙盆景成对。” 这个碧玉水仙盆景是清朝独有的宫廷像生盆景,是从清代宫廷生活中衍生出的,是用各种珍贵材料仿自然景观手工制作而成的。

与天然木石盆景相比,宫廷像生盆景虽也讲究布局构图的艺术性,但其所摹仿之物均有吉祥寓意,表达着人们各种美好的愿望,因此更注重材质的珍贵和景致题材的寓意。而且在四季寒暑分明的北方,像生盆景中的花果草木却永远鲜艳欲滴,物美意吉,赏心悦目,是宫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盆景有诗,有画,有禅,有道,也有吉祥如意,有富丽堂皇。雅致如是,能无从乎?

(本文选自-放羊的带刀子-的博客,版权归拥有版权的原创作者所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