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大栅栏西街往事

大栅栏西街往事

时间:2024-06-01 05:33:11

相关推荐

大栅栏西街往事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添加关注

前门、大栅栏儿是北京着名的商业圈,不光现在是,过去也是。从前门楼子往南,一直到天桥儿,这是老北京最为热闹繁华的地方。其实在明朝,真正的商业中心在前门以北的棋盘街,清朝入关以后,八旗分占内城,汉人被赶出城外,哪怕是做官的,只要是汉官,级别再高也不能住城里,除非经过特批;加上清廷颁布的内城禁娱令,于是很多商业也被迫外迁。往哪儿迁呢?要是往北迁,出了德胜门、安定门,不是菜地就是粪厂子,所以往南迁显然更合适,一个是离原来的商业中心近,再一个迁到前门以南的外城,好歹没出城圈儿,书上写:“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从此才逐渐形成前门、大栅栏儿、珠市口、荷包巷直至天桥一带的商业区。

出大栅栏西口儿,那条南北的路叫煤市街,煤市街路西、大栅栏儿对过儿,就是大栅栏儿西街,过去叫观音寺街。这条街不到三百米长,东北至西南走向,往东到铁树斜街。早先在两条街交汇的路口位置,有一座观音寺。不管是佛寺还是道观,老北京的寺庙多到数不过来,其中很多皇家敕建的庙宇,规模都很大;也有不少自筹自建的,以满足周边居民的信仰和祈祷,多数都比较小。这座观音寺的规模就不大,应该不是“官办”。至于何时修建的,没有具体记载。不过在明朝,这一带就叫观音寺,由此可见历史不短了。寺庙什么时候拆的也不知道,只知道在清代这里改称观音寺街,到民国时又称观音寺;新中国成立后整顿地名儿时,才因其位于大栅栏以西而改为大栅栏西街,但是在街口儿的铁牌楼上依然写着观音寺街。

一直以来,受前门商圈的影响,这里也是以商业为主,民居很少,多是商店、餐馆儿和旅店。在清末民国时期,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观音寺街的服务还较为特殊。因为这里紧挨大栅栏,同时也靠近“八大胡同儿”。八大胡同是老北京着名的红灯区,这点不用多解释。其实在嘉庆乾隆以前,京城青楼多在今东城灯市口一带,后来也是因为禁娱令才开始外迁,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逐步集中在外城。民国开始,妓女解禁,八大胡同才真正成了妓院的天下。而且所谓“八大”只是泛指,风月场所并不仅仅局限在这八条胡同里。据记载,清末明初这一带存有妓院的胡同达到三十多条。当然妓院也分级,八大胡同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那里多是最高级别的清吟小班,属于风雅场所,装修豪华,吃的用的也很讲究,那些烟花女子除了容貌出众以外,还要擅长琴棋书画、吟诗答对,只有名流士绅、权贵富商才光顾得起;二等的叫茶室,也是较为高大上的风化场所,装修也颇为讲究,从业人员虽不及小班艺女素质之高,但仍不乏年轻貌美、识文尚艺之质;三等的叫下处,已无前两者楼院之美,装饰简单,烟花女子相对年龄较高,貌质一般;只有最下等的才叫“窑子”,有此爱好又没什么钱的世俗之人流连之地。剩下的属于无照营业的暗娼,另外还有一种游娼,是以旅店为活动之地。民国时期大栅栏地区有110家大、中、小旅店,均有游妓出没。

观音寺街位于八大胡同北部,由打内城出来,它属于“领头儿”位置,所以当年这里开了那么多的旅馆,您知道原因了吧?如今的大栅栏西街70号,在当年就是观音寺茶室,有人认为这里是喝茶的地儿,当然可以喝茶,但是不光是喝茶,要是光喝茶就叫茶馆儿了,您说是不是?干嘛用的,刚才已经说了,只是这个茶室规模不大,远不如八大胡同里的出名儿。而那些商铺、饭店,也多是为来这儿的“游客们”提供服务的。同时街中还开有大烟馆,可以说在旧社会,吃喝嫖赌抽之五毒,到了观音寺街差一样儿就齐了。直到解放后,妓院与大烟馆被明令禁止,“一夜之间”全被取缔,那些失足女子也多在接受改造之后安排了正式工作,观音寺街也从风化场所向正经商业街转型。另外,解放前国民党的《中国广播电台》就设在路南,1949年10月25日被查封。还有一处值得一提,那就是青云阁,这是清末民初老北京四大商场之一,在今大栅栏西街33号。这是一座典型的轿子型建筑,楼有三层,中庭为跑马廊,据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最初是干嘛的不知道。1905年重新翻建之后改为商场,集购物、用餐、品茶、娱乐于一体,就连时尚的台球运动,都在那时就被青云阁引进到了北京。青云阁里除了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瀛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外,还有戏剧、鼓曲、戏法、杂耍等表演,不少戏曲名角都在青云阁献过艺: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先后在此登台亮相;相声界前辈、八德之一的焦德海(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等人的师父、侯宝林的师爷)也常来青云阁演出他的拿手节目。

青云阁开业没多久,就请来晚清三朝元老、同治年间副贡、官内阁中书、着名书法家何维朴题写匾额,那时老人已年过古稀,因怀念其年轻时为官的平步青云,故题名“青云阁”。这让青云阁名声大噪,成为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流连之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历史名人就经常来此品茗会友;也留下了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梁实秋、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鲁迅先生在北京生活的时间不短,但一直对北京的饮食“嗤之以鼻”,玉壶春的春卷、虾仁面等南派名点才是他的最爱;着名音乐家、国歌作曲人聂耳在1932年从上海来到北京求学,刚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到青云阁听大鼓看杂耍。到今天,青云阁还在,不过已经改为酒店。

注:插图及封面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长按图片,弹出菜单中选择“图中包含的公众号”添加关注,欣赏更多内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