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大学选择专业很困难 来这里找答案 告诉你什么专业最好

大学选择专业很困难 来这里找答案 告诉你什么专业最好

时间:2022-06-03 06:06:34

相关推荐

大学选择专业很困难 来这里找答案 告诉你什么专业最好

在我看来,“大学什么专业最好?”是个伪问题,在“好专业”的标准以及设问人的基本背景都模糊的状况下,这个问题很难导向有帮助的答案。本题下有不少回答定义的“好”是“好找工作,收入高”,有些答案的“好”是“学科学习的过程有意思”,有些是从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的角度出发,主要观点是“适合你的,就是好的”

这几种观点都没有问题,但高中毕业的小朋友们,真的很清楚自己的个人兴趣如何与学科的现状与未来配合,工资与职业发展又是如何与社会大趋势结合的吗?我们在当下做种种预测,都是基于对现状的判断,但我们忘了,现状就和曾经的历史一样,是会不断变化的。生物专业曾经热门,现在则满屏劝退党;人文学科从未流行,但学生也一直不断;计算机专业当下大火,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素养、游戏素养、网络素养等等将成为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如果只是为了取得这些基本的素养,在计算机系就读是否必要?以上例子提醒我们,选专业时一味追新,随大流是不成的;拍脑袋决定自己的爱好然后基于此随便挑个专业是不理智与不负责任的;小朋友们最该做的,还是从高考中冷静下来,收拾心情,开始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为自己的未来进行思考。

首先应当搞清楚的,当然是自己的个性--注意不是兴趣--适合什么样的专业。笔者高中是北师大二附文科实验班的,我校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给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做专业的心理测试。我记得高三选填志愿之前,学校就安排过这样的心理测试,并且给了一本很详细的基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做出预测的职业指南。我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曾多次翻看这本指南,并深感其中建议有多么靠谱。我从小是个文学少女,家中祖辈也都从文,从兴趣出发的话,其实选择中文是更合理的。但是,心理测试的结果却告诉我,选择历史学也许对于我的个性成长更加有利。这几年,我的确觉得我虽不一定符合历史学人的一般形象,但历史学的确使我更为沉稳踏实,也为我想探索的方向提供了方法论和极其丰富的原料。

一个人和学科的关系,是一开始grow in the discipline,在学科中发展成长,但他总会有成熟并且grow out of the discipline,从学科中毕业,开辟自己天地的一天,特别是选择了学术生涯的那些人。基于此,我建议即将毕业、已经毕业的小朋友们,去找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来做。MBTI、大五人格、霍兰德职业兴趣、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等都是我后来自己做过的测试,我觉得也都曾对我有过帮助。其他同类测试也是可以的,选择专业心理测试而非趣味心理测试是一个关键。当然,在测试之后,自己写篇日记来反思(如果你属于内向性格),或者和家人朋友讨论测试的结果(如果你属于外向性格),也有助于对于测试结果的深入理解。

应当注意的,是想明白选择专业时的边际成本,以及选错专业的代价。这代价也许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高中小朋友们现在面临的,不过是本科专业的选择。本科之后,还有研究生、博士;或是专业技术路线的种种学习。本科毕业就直接就业,找到理想工作的人虽然有,但那些具有职业发展性的好工作往往仍是研究生学历起跳。所以先放宽心,这不过是一个开始;已经选择了专业,暗暗怀疑自己选错了的小朋友们也不必太紧张,转专业虽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能达成;通过研究生学历转换到自己想要的人生轨道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说,现在要做的,不过是在人生游戏出了新手村之后的第一次职业选择。达到一定的人生等级,有了一些阅历之后,转职的机会总是有的。专业选择不像高考,不是一锤子买卖,反悔的机会总是有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专业就可以乱选。我的建议是,在本科阶段选择基础学科,把底子打好,这样未来无论是工作,或是读研,或是出国,可以转圜的余地都比较大。从身边的例子来看,我其实不是很推崇小朋友们本科阶段就选择应用型专业。我的个人意见是,应用型专业可以到研究生阶段再根据你确定下来的职业路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本科阶段大可不必。而且说实话,很多质量不高的应用型专业都是把基础学科的课程和老师东拼西凑出来的,真进去了你就会觉得什么都学了一点,但什么都没学深,没学懂,等到毕业时更是一脸茫然,最终也没学到什么傍身的技术,最终只能胡乱选个工作了事。这是很可惜的。

我自己长期就读于冷门专业、属于人文方面基础学科的历史学,我觉得本科学到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学科基本方法,是一直伴随着我的。本科阶段在北师大接受的种种基础教育,从古文字学的功力到文献考辨,到世界史的外文理解与翻译能力,再到“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搜索能力与“无史料不写作”的严谨的学风与平实的写作风格,都是很扎实、不花巧的;但我觉得,在人生路上真正能帮助到你的,正是这种扎实而不花巧的基本技能。等到了研究生阶段,我才接触到了史学理论与更多对于历史的批判性思考的内容,在博士阶段终于将其发展为辅修专业,并且在最终的博士论文中运用这种思维勾连起了整个研究。但是,就算是进行理论思考,我本科阶段的基本训练也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使我将问题意识落实到一个具体时代的具体对象上,并用大量的史实辅助理论做出判断。自我打脸一下的话,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还真的就是挺重要的,它奠定了你基本的思维框架,并将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不断影响你。我时常庆幸自己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去追我们那个年代的热门应用型专业--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管理学等等--而是选择了可以陶冶性情的基础学科,它迫使我不断对自身进行反思,人生技能点up up up。当然,人文的基础学科文史哲本身就是三个方向,我的例子只发展了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先点开了历史学的技能树,通过个人兴趣和辅修专业发展中文/外文的技能点,并在和历史理论相关的部分点了一些哲学的技能点。小朋友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再进行选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都有自己的基础学科,我不算特别了解,诸位可以去找一份双一流学科的评估报告来看,也可以询问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士的专业意见,在此不赘述。

既然说到这了,就顺便再说一下研究生专业的选择吧。我有两个研究生学位,一个是历史方面的,一个是翻译方面的。历史方面的研究生上一段说过了,翻译方面的就完全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是我为了学习同声传译的技巧而修读的。当时选择这个专业的动机,一个是因为我本身在外语上就有些长处,也有翻译经验,想着上手容易些;另一个动机,就是历史学确实是个冷板凳专业,要活得好需要长期的努力,我希望在不依赖家里的情况下也能有点赚钱的技能。同传虽然难学难精,但是确实门槛高,来钱快,工作场所体面,而且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学科前沿话题。事实上,我后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通过同传的机会拿到的。写出这段经验也是为了说明,应用型专业确实也很重要,因为人毕竟是要工作,要吃饭的。我并不推荐大家都在基础学科上一条道走到黑,特别不推荐家境清寒,急于改变生活状况的同学们选择基础学科。但是,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学习谋生技巧容易,培养基础的思考框架难。就我自身和我周围朋友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花四年打底子,两年学谋生比较合适,若是反过来,花四年学习谋生之道,两年打基础,则近乎于不可能。人进入社会后总会变化,精力也会衰减,像本科那样,有四年时间自由读书和思考的机会毕竟是非常难得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你走得越高越远,越会发现有一个基础的思考框架是多么有益。很多成功人士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返回大学重新修读历史,我想这也充分说明了基础学科的长远魅力。

选择了专业之后,一定要首先去了解你们专业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大多走上了何种道路。如果大多数师兄姐都直接就业,那么这就是个应用型的专业,是就业向的;选择了这种专业的同学们,应当好好上课,多多实习,多培养对于工作单位来说重要的经验,总而言之,要和你的学科的总趋势一致。但如果你发现师兄姐们大多去读研或者出国了,甚至读博的也不少,那么你选择的就是一个研究型的专业。我想特别针对这一类有学术追求的小朋友们,谈一谈研究生涯的长远发展。

就像前文说过的,本科阶段只是个开始,研究生阶段才是你学术生命真正开展的时期。研究型专业的很多老师都会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择最具潜力的,培养成为自己的研究生,并将其中特别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特别好干活的)的学生留下读博。但作为学生来说,其实我并不建议大家在没有接触到社会的情况下贸然做出读博的决定;哪怕是读研的决定,也要好好思考过,不要简单地随大流。我认为,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涯,一定首先是由学生的内驱力推动的。老师选择你,家长鼓励你当然都很好,都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的学术生命没有自然地发展到这一步,有些外因反而是揠苗助长的。

一条正常的路径是,在本科阶段勤奋读书,打好底子,并通过毕业论文找到一个比较有发展性的方向,并在得到师长的肯定后在研究生阶段发展这个方向。在做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它很有可能会超越你现有学科的边界。就我来说,我幸运地在本科阶段就做了一个历史与游戏结合的研究,在准备读研时就已经决定要在历史系做游戏研究,并因此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与此最相关的研究生项目。但是,在读研的过程中,我发现游戏研究本身是个跨学科领域,历史学在其中尚未占据一席之地,也缺乏可资利用的方法论。最要命的,是我发现在历史学科内,难以找到可以指导这方面研究的导师。就研究型学科来说,这种处境无疑非常要命。如果你们发现自己处于同样的境地,我的建议是:赶紧去找你足以信任的导师聊一聊,选择一个他可以指导你有感兴趣的方向,作为硕士阶段探索的主要问题。当时的我没这么选,而是选择了自己探索,并且曾非常不知天高地厚地以为,效果是差不多的--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后来在清华历史系,以及去英国留学时,接受了许多一流历史学者的指导,那时我才发现,前辈的意见是多么重要:人家一句话,就可以把你研究的整个立意提高好几倍。这种经验和学术思维能力方面的碾压,真的是要经历过才明白。

希望后来的小朋友们不要走我的这段弯路,能够在学术生涯的最开始,就与学科的主流相呼应,走一条有导师引导和保护的道路。虽然有少数天才是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就大放异彩的,但正常来说,博士阶段才是学术生命开始成熟的时期。要到了博士阶段,大多数人才能自己找到一个方向,结合导师的建议与意见,进行独立探索,并独立完成一些学术成果。从这个过程中survive,而且仍然对学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入职,成为全职的研究者,继续进行研究。而到了这一阶段,研究对象就是你主要的依据了,根据研究对象而转换专业,选择更适合的跑道是很自然的。当然,也有博士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去业界就职的,特别是研究具有应用性的那些,像这样的博士许多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名利双收。读博并不一定就是坐冷板凳,板凳有多冷,还是和你的专业与你探索的研究方向有关系。希望有志于研究的小朋友们,能够扎实地研究,充分地讨论,勤奋地思考,充分地实践,尽早找到符合个人兴趣、学术追求和社会需要的研究道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