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再读西游记

再读西游记

时间:2023-11-12 02:22:35

相关推荐

再读西游记

每年夏天总会想起小时暑假档各个电视台的《西游记》。之后陆陆续续读原着,竟发现和电视剧中的热闹不同,每次读的感受都不一样。十岁读到的是妖魔鬼怪,二十岁时候读到了是斗争和阴暗,三十岁看到了人性和造化。名着之所以称为名着,可能是因为每个人不同时期从书中体验到的感受都不一样吧。

西游记中的妖

西游记中出现了多种角色。最重要的一类是各种妖。黑风洞中的黑熊精,太上老君的青牛精,牛魔王的小妾玉面狐狸精,车迟国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还有蜘蛛精,琵琶精,蜈蚣精。木仙庵中有各种树成精。这些妖怪基本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就连我们的主角也是猴子,猪,都是常见的动物。这些妖精来源生活中的动植物,原型常见,看到有一种熟悉感。这和《山海经》中提到的各种传说中的动物有很大差异,山海经中的妖怪是传说中的,没见过,就连名字也听起来很怪异。从这个角度看,比较赞同西游记的部分故事很可能基于民间某些已有的,然后被整理整合,升华成书。

有个疑问,妖精和妖怪的区别是什么,当时一个小侄子给出了答案:好看的是妖精,丑的是妖怪,你看,狐狸精和小妖。

西游记中的另外一类角色是来源图腾和中国独有的神秘。比如龙(小白龙,龙王),鹏(大鹏精),麒麟(牛魔王的坐骑水麒麟),天上的星宿(井木犴),雷公电母。这类角色的原型不是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却根植我们内心,是经常出现的文化符号。这类角色在西游记中不算权利的顶端,一般有固定“工作”,算是西游记中的“中产”。另外一类角色是神佛和各路大仙,这是《西游记》中的高层。典型的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菩提祖师,镇元大仙。这类大神各自占有一方势力,维护秩序的正常运转。这些角色的原型多来源于道教、佛教,像本土传统的土地,山神,河神在西游记中地位略低。芸芸众生在《西游记》中是没怎么有存在感的。民众和拥有各类法术相比的妖怪神佛无法比,普通大众都是受苦受难,然后等待被拯救,反抗的动力和能力都没有,甚至连对话的机会都很少。妖怪来了,众生躲避逃走,神仙来了,众生俯首膜拜。

妖是《西游记》的主角,存在感强,他们身上散发着各种人性的特点,黑风洞中的黑熊功夫了得,孙悟空和他打斗不占便宜。但黑熊怪是一个佛系妖怪,和悟空正在争斗,到吃饭的时间竟然要先休战吃饭。十七回,“渐渐红日当午”的时候,黑熊说“孙行者,我两个且收兵,等我进了膳来,要与你赌斗”,听起来完全没了妖怪的凶狠。黑熊怪也不认为自己是妖怪,自称为仙,首次被悟空找上门时候说“你是何人,敢来击吾仙洞”。有的妖十分“刚”,遇到圣婴大王红孩儿的时候,孙行者打来土地,土地是这样描述的“打出一片穷神来,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神仙被欺负成这样,也是绝无仅有。这两个都被观音菩萨收到了门下。有的妖精聪明伶俐,金、银角大王小兵精细鬼、玲珑虫很是机灵,但遇到了精猴子,被骗去了“紫金葫芦,羊脂玉净瓶”。小妖“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名字可见个性。有的妖怪心眼小的,通天河中的老鼋(yuan),这个老龟和金鱼精争斗,被伤儿女,占家眷,占巢穴,悟空请观音收走金鱼精也算是老鼋的恩人。老龟驮师徒过通天河请求唐僧问及时可以脱本壳,唐僧到灵山忘记问这事,老鼋在半河中撂了挑子,师徒有了落水一难。西游记中的妖具有不同品性,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

西游记中的阴暗

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心惊肉跳。一开始每次唐僧被抓住都会想,悟空快来不然你师傅被吃掉了。每次悟空一出现就精神亢奋,好,妖怪要被解决了。还有每次听到“大圣,刀下留人”就知道这是来了后台,这妖怪不会被打死了。西游记中的妖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类,一类是天庭神佛圈养的,他们平时给大神们服务,等到闯了祸,主人就会出来收场。比如太上老君的青牛精,文殊菩萨的狮子精,台上老君的道童,普贤的大象,弥勒佛的黄眉怪,寿星的白鹿精等等。他们看起来像是工作累了,休几天假,利用天上地下的时间差,放松一下。每次被救的很及时,甚至怀疑主人是知道这些怪的行径的。

第二类是普通妖怪,没啥后台,也不太厉害,胆敢违法乱纪,直接乱棒打死。白骨精,女儿国的蝎子精,比丘国的玉面狐狸,盘丝洞的蜘蛛精,青龙山的辟寒(山牛),辟暑(水牛),辟尘(黄牛),九头虫。后来被打死的妖精并不都是恶贯满盈,比如车迟国的虎力,鹿力羊力大仙,这三个国师可是为百姓求雨,是国王治理国家的得力助手,国王因为国内“和尚”不顶用才罚和尚苦力。三个国师丢掉了性命。还有些妖怪被打死的有点可惜,在木仙庵中,各个树精才华横溢,对唐长老也是恭敬有加,还唐长老诗词歌赋文雅一番。杏仙的死有点可惜,有思慕之情,无伤害之心。如果拿杏仙和女儿国国王比较,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悟空打死强盗后(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唐僧和悟空闹掰了,请来了紧箍咒。木仙庵中行者打死并不恶的妖怪,唐僧话都没说。

第三类妖怪是被收,皈依了大神。比如黑熊被观音带走守山;黄风怪是灵山下老鼠被灵吉菩萨带走;红孩儿做了观音善财童子,黄花观蜈蚣精被毗蓝婆菩萨收服;非常厉害的大鹏雕,直接被如来收服。通天河的金鱼精被观音收走。这类妖精和前一类相比的共同特点就是有本领,每一个都是孙悟空对付不了的。被杀掉可惜,直接被神仙们收归门下。这些妖并不都是“好人”,甚至都有作恶的前科。

后来读到这里,觉得有的说法的很有道理。比如“有后台的都被收走了,没后台的都被打死了”。“最有后台的是唐僧,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神仙纵容妖怪下界为乱,很多妖怪都是神仙身边的”。“《西游记》是佛教,道教阵营的对抗”,师徒五人,三个是有天庭背景的。“唐太宗地府还魂是为了配合取经一手操纵出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挺有意思,把西游记倒过来读,别有一番风味。师徒五人取了真经一路东传,一开始打大怪,慢慢的打一些小怪,走到后面,看透了黑暗,师徒四人也待不下去了,沙僧流沙河安了家,吃人度日。八戒去了高老庄种田为生,和高小姐厮守。猴子去了花果山,占山为王。唐僧最终走到东土,被皇上接见后,到了庙里做了一个普通和尚。

西游记的更多面

除了领会到的《西游记》“阴暗面”,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去推敲。角度都是立体饱满的,不是单纯的某一个面。比如沙僧,有的人觉得他存在感差,不积极努力。但他确是最注重功名的,在观音收服他劝他保护唐僧取经时候,沙僧的顾虑是“别误了我的前程”。比如如来佛祖给了观音三个紧箍咒,作为取经经费的一部分。只有一个用到了猴子身上,其他两个用来收服黑熊怪,红孩儿了。比如,如来在帮助收服青牛精用的是金丹砂,法宝用出去了,却没收回来。金丹砂被太上老君的金刚圈收走了。或许将来会被老君用来炼制其他金丹了吧。

西游记中的妖怪中牛魔王非常特别,他不是单纯的妖精,他有坐骑,有小妾,小妾还是情愿倒贴的小妾。牛魔王他统领一方,有产业,无为而治,还喜欢结交各路神仙和名流。要不是有个飞扬跋扈(坑爹)的儿子,日子会照样过下去。像不像有一个“败家子”的实业家?

书中的东西和自己的经历联系到一起时候就会产生共鸣,真正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心境下读出来感受是不相同的。相同的内容关注点也不一样。《西游记》作为一个虚构的神魔小说,将众多方面展现在故事中,每次读都有不同感悟。有的书,读过一遍就再也不会再翻开。这是我读“烂“的书。

西游记讲的什么

每个人读到的西游记是不一样的,作者看到的西游记是什么样子的呢?第一回第一段就提到了,“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转》”。想要知道“造化会元功”,就看《西游释厄传》。造化是玄学,是机缘,是冥冥之中一些事。“造化会元功”,是讲造化和功绩的关系。“释”是解除,化解,“厄”是困难,危机。通俗的讲《西游记》是一本讲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但是有冥冥之中的造化和元功的关系。有些怪之前作恶不算,只需要被收服,就能进入“体制”;有些怪,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被压500年,历经磨难也能“坐莲台”;有些怪,本来体制内,被逐出,有机会才能再回去,回也不是回原来地方了。《西游记》这本书,很社会。这些是造化。

《西游记》的明线是取经打怪,是释厄的过程。经历九九八十难过程,是磨砺的过程是书的主线。在释厄过程中,还有一些暗线,比如取经团队之间的关系,比如悟空的个人成长。唐僧一开始偏袒嘴甜的八戒,八戒利用唐僧忌惮悟空的能力和不服管的个性,挤兑悟空。后来悟空在八戒巡山设计揭穿了八戒,让大家看到了八戒“懒惰”的一面。狮驼岭一难,悟空不在时候,八戒就开始分行李喊累,受到了唐僧的不待见。后来悟空八戒关系好转,到快到灵山时候,八戒屡建功绩。一路上师徒四人之间关系微妙变化,是一大看点。

悟空从一开始“大闹天宫”,不怕天不怕地,要“皇帝轮流”做。这时的悟空是嚣张的。后来被压500年,心性收了一点。之后第十四,唐僧说带上了紧箍咒,打死六贼,这六贼是佛语中的“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心性又收了。直到“六耳猕猴”,悟空战胜了自己。六耳猕猴后面的章节,悟空像是变了另外一个人。六耳猕猴一节后,悟空战胜了自己,心性已变。战胜自己是困难的。这些是悟空的成长,后来的悟空,再也看不到初出茅庐时候的样子。后面悟空和八戒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妖怪是齐心合力一起完成的。最后师徒拿到了各自的“元功”。在“释厄”的过程中,悟空品性发生了变化。

最后的分封挺有意思,如来佛祖首先说他们之前做过的错,然后说了功绩,最后授职。每个人的过错,三藏是“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悟空是“大闹天宫”,八戒是“调戏仙娥,下界后在福陵山造孽”,沙僧是“打碎玻璃盏,下界伤生吃人造孽”,小白龙是“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每个人的功绩,唐僧是“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吴教,取去真经”。悟空是“喜汝隐恶扬善,途中降魔有功,全终全始”,八戒是“却又有顽心,涩情未泯,挑担有功”。沙僧是“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牵马有功”。龙马是:“每日家亏你托福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这几个人的评语中,八戒是有微词的,和龙马一样是“汝职正果”。唐僧,悟空,沙僧是“大职正果”。唐僧和悟空都是佛,这两个佛都是被如来处罚过的。

把《西游记》当成“造化会元功”来读是不错的。也有人说《西游记》是一本职场圣经,此话在理。

西游记与社会

《西游记》在明嘉靖年间是一本禁书,也许是因为书中有一个求仙问道,不理朝政的皇帝映射了嘉靖吧。《西游记》是一本能反映社会的书,里面很多故事都反映了这一点。西游记深深打上了伦理、宗教、政治、法律的烙印。西游记不是单一价值观的小说。《西游记》第十七回菩萨扮成妖精来帮助灭怪,悟空说:“妙呵,妙呵,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妖精菩萨一念之间。悟空本是猴精,后来成佛,八戒原天蓬元帅,下界成妖,吃人度日。二十八星宿奎星下界也咬食宫娥。井星打败辟寒后,生食其肉。这些画面描绘出的生动形象,不能单一的用角度来评价西游记中的妖怪。这也是现实中大多数事情的样子。

大闹天宫前,悟空打到龙宫强要兵器,乱冥府,强消死籍,龙王和冥王都上表“收此妖孽”。但太白金星推荐用“姑息”政策来处理,先给个小官做。姑息是恩,就显得软弱无力。两次对悟空招安后,悟空觐见玉帝,不参拜,自称老孙,没有约束。(菩提祖师学艺时可是知道礼数的)。这就为后面“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结合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琉璃盏”,就被贬下届,七日一次,飞剑穿心。一恩一罚,对比明显。

《西游记》整篇有抑道扬佛的思想,在一路取经过程中,法力大的妖怪(人才)都被佛收走了,被天庭抛弃的也在佛这里找到新的归宿。看到了佛渡人的一面。相比天庭,可以看到的专制下的各种弊端和带来的问题。当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出现在了《西游记》中,故事的发展的深深的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西游记不再是单单的一本妖魔小说。这些问题这里就讲不清楚了,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下《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每次读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开始从会从文字看到故事,之后多个故事连接成一个宏大的魔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角色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他们有了自己的人格思想,他们生活在其中,跃然于纸上。每次进入这个世界都能有新的发现。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