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被讨厌的勇气》:如何才能勇敢地做一个被人讨厌的人?

《被讨厌的勇气》:如何才能勇敢地做一个被人讨厌的人?

时间:2020-01-31 15:00:13

相关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如何才能勇敢地做一个被人讨厌的人?

这是千锤百炼的第148篇原创

全文共4177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孤立的,你难免要和周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周围的人际关系便是你的生存环境。

为了在人际交往中让自己更舒服,很多人都会尽可能跟别人搞好关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不要被人讨厌。

是不是努力让自己受欢迎,避免被人讨厌,在人际关系中就能如鱼得水、轻松自在了呢?

你可能会说,那当然,在这个处处讲人脉的时代,左右逢源,一定会很过得很顺心。

然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却指出,八面玲珑、受所有人欢迎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极其不自由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就要不害怕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完成,虽然全书以一位青年与哲人的对话组成,但实际上,所有的话题都是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解读。

接下来,锤炼君将从“目的决定行动”,“烦恼的根源”和“获得幸福”三个方面来为您解读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获得改变的勇气,你就离幸福更近一步。

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一个内容,目的决定行为。

1

目的决定行为

我们通常认为现在的结果,都是由以前的原因造成的。

比如说 :因为孩子没好好学习,所以父母会怒不可遏,大发脾气。因为从小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对婚姻产生的恐惧,所以长大后就不愿意结婚。

这些都是原因论的观点。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理论就是典型的原因论。但阿德勒是明确否定心理创伤的。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结合刚才的例子来说就是,我们是因为先有了要通过发脾气来震慑孩子的目的,才让自己变得非常愤怒。

因为先有了不想结婚的目的,所以才会让自己对婚姻有恐惧和排斥的感觉。

同样地,我们也不是在情感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的。情感只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为了震慑孩子,我们会选择发怒。如果此时父母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那这怒气一定会马上收敛。

因为父母的目的是要在老师面前表现得体,不想老师认为自己是一个情绪化的家长。

可见,人不受过去支配,也不受感情支配。一味探寻原因并不能使改变发生。只有看清自己的目的,才能更有利于做出改变。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一边在不停地抱怨自己的生活,一边又不去做出改变。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一下呢?

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办法,改变不了”。

真的无法改变吗?

阿德勒认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已经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是的,你没有听错。尽管你总说“我真的很想要改变,最好马上就能改变”,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这就是因为你下了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之所以会决心不改变,是因为尽管对现有的生活方式有各种不满,但我们对现状很熟悉,即使遇到点状况,还是能够想办法应付过去的。

而一旦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未来则是难以预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甚至还有可能会面临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所以保持现状似乎可以更轻松,也更安心。

比如说,有朋友梦想成为小说家,却总是说因为工作太忙、写作时间不够,迟迟无法写出作品,也从不参加任何比赛。

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不写出任何作品来,可以让他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幻想,不必去面对写出来的东西不受欢迎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为了免受伤害,他潜意识里给自己下了“不写作”的决心。

所以,要想改变不幸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改变产生的“不安”与不改变带来的“不满”,很多人选择了后者——也就是决心不改变。

可见,生活的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现在我们了解了决定行为的是我们的目的,而非过去的原因。

如果说目的是影响我们烦恼和不幸的内在因素,那么其外在因素就是人际关系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烦恼的根源,看看人际关系到底给我们制造了什么烦恼。

2

烦恼的根源

人们的不幸、痛苦源于各种烦恼,这些烦恼看似各不相同,阿德勒却一针见血地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的烦恼普遍都与“他人”有关,如自卑感、竞争关系和渴望他人认可。

知道烦恼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就要逐一击破。

先说第一个烦恼:自卑感。

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比较,当我们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时,就会感到自卑。

但阿德勒指出,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比如说,天生没有四肢的演讲家尼克·胡哲曾说:“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这种独特的解释让胡哲最终走出自卑,成长为励志演讲家。

所以,要走出自卑感的烦恼,关键就是要为自己选择“主观性的解释”。

第二个烦恼来自竞争关系。有竞争就会有胜败,失败的一方难免灰心丧气,即使是胜者,为了立于不败之地,也会时刻感受到压力,无法真正安心。

如果你换个角度,把他人看成“伙伴”,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将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第三个烦恼来自渴望他人认可。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总会不自觉地去寻求他人的认可。

可是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难免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最终将会活在别人的生活中,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而阿德勒心理学的大前提就是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可能你会说,哪有这么容易?

别人的期待也就算了,连父母家人的期待也不管,那不是太自私了吗?

这就牵涉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课题分离。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要确定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说学习,假设孩子选择“不好好学习”,而由这种选择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学校等——最终是由孩子来承担的,所以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难道父母就放任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就学习而言,父母的课题是需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给予帮助。在孩子没有求助时,不可以指手划脚,否则就是干涉孩子的课题。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回过来看寻求认可这件事,希望得到认可是“你”的课题,别人是不是认可你,那是别人的课题。

即使不被认可,甚至被讨厌,也要坚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被别人讨厌正是获得自由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需要勇气的,毕竟谁也不喜欢被别人讨厌。

所以说,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不过,面对烦恼我们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改变自己的主观解释可以远离自卑;

把竞争关系看作伙伴关系让我们摆脱竞争之苦;做好课题分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让我们能放下认可欲求,自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但幸福的人生只是做自己还不够,还需要对他人有用。我们来看最后一部分:获得幸福,一起讨论如何在共同体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3

获得幸福

表扬了,但你会不会感觉有些不舒服?

因为表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的评价”,隐含着一种上下级关系、或者长辈对晚辈的纵向关系。

你可能经常表扬你的孩子,但你不太会跟你的父母或领导这么说吧。

那鼓励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用“谢谢”表达感谢或者“我很高兴”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人们在听到感谢之词时,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贡献。

所以,在共同体中建立横向关系,彼此鼓励,让大家都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从而形成彼此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是获得共同体感觉的前提。

不过,有了横向关系还不够,创造共同体感觉,我们还需要把关注自己转换成关心他人,这就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个方面做起。

“自我接纳”是指接纳真实的自己,清楚“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而“他者信赖”是指想要建立起深厚的伙伴关系,就必须无条件地相信他人。

对共同体里的伙伴给予影响、作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工作或做家务作出贡献,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存在影响他人,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就可以。

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做到“自我接纳”,才能明白信赖他人是自己的课题,而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于是才能放下对背叛的恐惧,不再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做到“他者信赖”,把他人看作伙伴。

在共同体中能够信赖他人,与他人建立深厚的伙伴关系,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关心他人,作出贡献。

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这种贡献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满足。

通过这三步,才能把关注自己转换成关心他人,在共同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幸福。

比如说,一个身患重病、只能卧床治疗的老母亲,如果她能接纳自己的现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赖,就不会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

那么她就不会只关注自己,而是能明白孩子也同样痛苦,并能看清楚自己的存在对孩子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在家庭共同体中的价值,体会到幸福。

现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共同体感觉,也明白了要获得共同体感觉,就要先建立横向关系,并且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把关注自己转换成关心他人,做出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那么,我们才能体会到贡献感带来的幸福。

目的论解开了“过去”强加给我们的枷锁,而课题分离让我们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我们不再沉浸于他人的认可,而是勇敢地走出人际关系的羁绊,自由地做自己。

但要幸福不仅是能做自己,还要对他人有价值,而建立共同体感觉就能帮助我们接纳自己,在共同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收获幸福。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本书的精华部分。最后,锤炼君再来总结一下,我们一共讲了三个方面:

1、目的决定行为:我们先有了目的,才会有相应的行为。面对不幸却没有改变,正是我们因为某种目的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2、烦恼的根源: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主观解释、建立伙伴关系、放下认可欲求和进行课题分离来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获得内心的自由。

3、获得幸福:创造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通过建立横向关系,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我们可以体会到共同体感觉,收获幸福。

从不幸到幸福,我们需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也是实用的心理学。

愿你能从中拿到勇气,把书中的观点运用于生活中,体验每个刹那的幸福。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让我们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摆脱人际关系的羁绊,自由地活好现在的每一刻。

作者简介:500号锤炼侠蒋健,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认证教练、催眠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