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郑和是太监吗?郑和下西洋为啥还有400多子孙?

郑和是太监吗?郑和下西洋为啥还有400多子孙?

时间:2018-08-31 15:37:02

相关推荐

郑和是太监吗?郑和下西洋为啥还有400多子孙?

郑和这人是挺冤的,他本人确实没有小弟弟,但却不是太监,太监是个官职,最低是少监,然后礼监,然后好像是什么礼监监督啥的,最后才是太监,一般宦官也很难混到太监啊(人妖也不容易啊),郑和肯能算是宦官的一种吧,但却不是以上之列,他是朱棣的贴身侍卫,能进入宫廷,并不是他自愿的(你知道明朝有很多自己了断下半身的,不是想练葵花宝典,因为实在混不下去了,迫于生计,也有的是向往宦官这一职业,就自己割了,跑皇宫去应聘,太猛了,明朝甚至都有这么一条法律,禁止私自阉割!这到不是为他们着想,是为了祖国下一代),他是被俘虏的,明朝有这么个规矩,打完胜仗,女的挑几个当宫女,男的挑几个阉了进宫伺候人,当然必须都是长的好看的,郑和不幸成了其中一个(长的帅也是一种错啊,长的不行,太监都不让你当),于是就跟小弟Saygoodbye了,但是郑和这人很猛啊,也可能是为了找回男人的尊严,作战十分勇猛(也不知道他为啥也去打仗),就被朱棣看上了(不是断背),他就成了朱棣的贴身侍卫。后来朱棣就派他去下西洋,也有一种说法是寻找建文帝朱允文,但不管怎么说,郑和7下西洋,这是中国航海的壮举,他本人还是个伊斯兰教徒,还趁着下西洋去麦加朝圣了一番。

说到郑和,大家会想到两个关键字,一个是宦官,一个是下西洋。

这位七次下西洋的宦官,“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宣扬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可是,郑和虽然是个宦官,可是子孙子孙满堂。

这是为何呢?

郑和原本姓马,元朝初年,郑和的先人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

马和生在一个赋有冒险精力的家庭里,祖父和爸爸都曾经行进千里,朝觐麦加,因此被本地大众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妈妈姓温,非常贤能。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马家在本地很受大家的敬重。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实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建议明平云南之战。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机灵,便把马和留在身边,变成燕王的亲信,为了进步身边服务亲随的文明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问丰厚的官员到府中授课,并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览府中的很多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问渊博的人。

因为马和身材魁梧,常识丰厚,思想灵敏,超卓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任务,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协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在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天北京东坝村[8])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留念战功,史称“郑和”。

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法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官为内官监宦官,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宦官。

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干、常识有充沛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身经百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亲信。可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本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带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干。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服侍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检测,跟着朱棣参与“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严重战争,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朱棣皇帝才颁发郑和“钦差总兵宦官”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干,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巨大的豪举,至今南洋一带无处没有对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留念物。作为明代最具有开辟象征意义的郑和下西洋也一向受到后世史家的活跃评估。已故闻名史学家吴晗以为郑和下西洋一是经济上有收成,二是政治上宏扬国威,三是文明传达,“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四是华裔移民添加,“使我国人在南洋的位置猛然进步”。因此,吴晗以为,假设政府能持续运营,“或许世界史要从此变一个姿态”。他又征引沙劳越王查尔斯布罗克之言:“使南洋无华裔,吾人将一无所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