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创新教育视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见

创新教育视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见

时间:2019-04-05 22:36:26

相关推荐

创新教育视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见

《中国创新教育》杂志选编 欧志华推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见

●张秋凤

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几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了魏书生那样的教学专家,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教学理念的贯彻,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介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的语文教学相比,无论从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但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潜心钻研课文,把握教学准度

潜心钻研课文并准确定位教学深度和广度,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教师只有研其深,研其广,才能使你的语文课成为学生朝思暮想,日夜期待的课!

1、注意把握文章的不同风格,有侧重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内容非常丰富,也很有层次性。以小说为例,几篇小说分两个阶段编入课本。新课标对小说教学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让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如鲁迅的《祝福》、契词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三篇文章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环境描写风格迥异。教师在钻研文本时,注意把握选文入册的年级、文本的特色,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好教学的侧重点。或优美的环境烘托,或生动的人物描写,或大师的精妙语言,让学生学有所得。

2、把握作者及时代背景,挖掘文本,拓展教学深度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巴金《小狗包弟》是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巴金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相继遭到迫害,却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他说:“我吃够了谎言的了,现在到了讲真话的时候了。”“人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的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教师抓住画龙点睛之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表达‘歉意’”及为人:……他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学生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深解主题方面达到一个高度,课堂内容不单薄,学生所获丰盛。

二、精心课堂讲授,提升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最好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以教师的真心、真情、真体会引领或激发学生的课堂,最好的课堂是德、智、体、美融于一体的课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北京教科院院长文哲)。切实提高教学效度和达成度,教学能否有取得良好效度、达成度,关键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及课堂教阳把握能力。

1、重视文本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但并不等于上完全抛开文本,整堂课讲文本以外的东西。一位老师在上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课时,仅用了几分钟就将课文全部处理完了,其余的时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来讲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等诗歌鉴赏的知识。要高中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诗歌及相关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所举诗歌学生很陌生,课堂上学生根本就缓不过气来,整堂课有问少答,师生互动不起来,教师只好一讲到底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可能连字词都不能解决,课文也读不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不说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了。教师倒不如从文本的19句诗中选择一、二句来讲解透诗歌“暗示性”的特征,辅以朗读、背诵,让学生在自我悟中学到知识,这样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容易。

2、重视课堂上的读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多了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课堂上学生又没有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相应地也激发不山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了整个课堂,结果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太累,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重问轻读现象比较严重。在我所听的这几节课中,有的课45分钟内提问达20多次,提问次数这么多!这个问题没解决好,那个问题又来了。有些问题或是问得太浅,学生一齐脱口而出;或则问得偏深,学生答起来难以贴近老师的答案,结果学生被问个精疲力竭,哪里还有时间读书!这实在是丢了“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

3、重视多媒体的合理、有效运用 多媒体运用得恰当,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整个教学过程变为鲜活而生动,同时也能增加教学的容量。但多媒体并不是“万金油”,有的教师凡公开课必用课件,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多越好,有的老师课件做得很“炫”,板书在屏幕上快速的闪现,又迅速的溜走。如一位教师在上《包身工》一文时,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展示包身工的悲苦画面,又放了一段有关包身工的电影,一节课,好不热闹,结束,问学生,这堂课你听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感悟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看的时候很兴奋,听的时候有几分激动,但一堂课下来,我没有多少的触动,感觉更是空洞。其实多媒体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以辅助教学;滥用,会让你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的。有时候,板书就得在黑板上一点一点的挖出,一条一条的拉出,学生的思维才能一点一点的跟住,知识点才能一点一点理解、记住。

三、深度启发思维,让学生有所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话文学习的主人。”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中来。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只要多问一些问题,学生多分组讨论,课堂热闹,后发气氛活跃学生的能力就得到提高了,于是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活动:煞费苦心地安排了演讲、辩论、小品、采访、课本剧、即兴提问等活动,形式新颖多变,构思独树一帜。于是,只见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才艺表演、淋漓尽致,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喧哗与热闹,不见课本的挖掘与体悟,学生的深度思维训练不够。有教师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精心设计了破“别里科夫死因”一案的情节,教师布置破案工作,学生按程序来破案,其过程中学生只注重了情节的表演,远离文本中人物语言的品析、心灵的探索,热热闹闹地表演了40分钟,此节课在同学的哄笑声中宣告结束。这节课的具体效果可想而知,学生重表演却难于深入其文本中,体会短篇小说大师的精髓,难落实对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启发。

故宫博物宫高级艺术专家王任(中国创新教育杂志封面人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