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山西清徐严香寺石窟与太原蒙山大佛

山西清徐严香寺石窟与太原蒙山大佛

时间:2018-11-04 15:22:18

相关推荐

山西清徐严香寺石窟与太原蒙山大佛

千佛洞石窟在严香寺院内左侧东西长约12的山崖上,坐北朝南开凿有两个洞窟。窟前寺院右侧南北长约11米的山崖上,坐东朝西开凿有三个石窟,造像无存,窟前有残碑,师傅也告诉我这三个窟已是残窟,危险没啥造像,就不要去了,所以就放弃了对这三个石窟的勘察。把重点放在了千佛洞和弥勒洞这两个保存较好的石窟上。窟因寺而得名,据清光绪八年(1182年)《清源乡志》及现存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慈云禅寺》碑记记载,寺院建于宋代名为慈云禅寺,清代改为严香寺。现寺院进行了恢复重建,弥勒洞和千佛洞窟前均新修了大殿,另外三座石窟正在施工。

千佛洞石窟,为前廊后室,面宽7.2米,进深1.5米之1.8米之间,高2.2米。窟内四根八角抹楞石柱支撑窟顶,最东一根侧向东南方,石柱和窟体岩面不是一个整体,后代为防止窟顶坍塌而单独所加。前廊后壁开三个长方形窟,左右两窟用石条封堵,中间窟按照防盗门,为后室甬道。两侧石窟现修葺一新,除弥勒洞保留原作外,千佛洞对残损的造像进行了修复和重装,洞窟焕然一新,但原作形制保留。

主窟(后室),平面呈马蹄形,平顶,面宽7.1米,进深3.1米,高3.4米。三壁前设有坛基,坛基上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萨(骑象、骑狮菩萨,两立菩萨)七身造像。造像均为圆雕上敷彩。窟内5根红色抹楞石柱支撑窟顶,其中4根立于坛基之上。坛基主佛为释迦摩尼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头光下连身光,外侧为连珠纹相间的火焰纹,内侧为缠枝宝相花纹,佛螺髻,面相丰圆,弯眉秀目,额际间有明豪,宽鼻阔嘴,颈粗短,上刻三道肉肌纹。宽肩挺胸,肌肉丰满圆润,内着僧袛支,外披袈裟,左胸前系一带,将衣角束起,呈勾钮式。右手置于右膝上已残,为现代补修,左手置左西膝上,拇指与食指相接,其余三指平伸,露右足,横置左膝上。衣纹突起呈泥条状,裙摆遮座,纹饰繁复。右侧弟子阿难,面相丰颐,细眉,直鼻小口,外披袈裟和迦叶袈裟形式相同。拴手交叉于腹前,跣足于仰莲座上。原作重装。

左侧弟子迦叶,双手和头为现代修补,着袒右式僧衣,外披宽博式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跣足于仰莲座上。左侧骑像普贤菩萨,头为现代修补,劲饰双环式连珠纹项圈,下垂饰物。项圈垂挂连珠纹璎珞交于腹前又分置两腿及裙摆之上。左手残毁为现代修补,右臂披巾缠绕,右手上举持一莲蕾。着袒右式袈裟,腹部突起,双腿盘坐于象驮的仰莲上,三条衣带飘垂于象身,象鼻残毁为现代修补。

右侧骑狮文殊菩萨,头为现代修补,颈配圆环型项圈,下饰宝珠,连珠纹璎珞由肩部下垂双腿裙摆之上,两侧璎珞由一中圆形饰物相连接。右臂戴臂钏,着袒右式袈裟,腹部突起,衣纹贴体,坐骑狮子扭头张口,威武雄壮。

右侧菩萨为现代新作,原作被盗凿。仅存背光及头光,纹饰于佛像相同。左侧菩萨,头部,右臂和左手均为现代修补。颈配圆环型项圈,下垂宝珠饰,项圈连接璎珞交于腹部又分置两膝,小腹突起,上身裸,下着裙,左腿直立,右腿微曲,腹部衣纹贴体,呈U形,披巾侧身下垂,头光之上左右各有两朵卷云。

洞内四壁之上布满高浮雕小佛,除被盗凿分化之外,余800余身。现代进行了修补重装。其中左侧菩萨两侧小佛排列整齐,其余三壁浮雕佛像较大,均为最下部一支莲茎向上分支展开,枝杈间雕莲座,莲座雕结跏跌坐佛,各佛之间莲枝相连,错落有致。佛大部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也有着通肩式袈裟内着僧袛支,外披偏衫式.手印多为禅定式。库门甬道上方凿一圆拱形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仰莲台上为方形须弥座,佛结跏跌坐,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袛支于腹前结带,裙摆遮座,呈到山字形,手为现代修补,两侧菩萨原作被盗凿,为现代新作。左壁立菩萨右上方、右臂骑狮文殊菩萨和立菩萨之间壁面上、释迦佛左右两侧弟子头部上方分别雕凿一佛二弟子二坐佛二立菩萨、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一佛二立菩萨。大部分被盗凿,多数为现代新作。

弥勒洞平面略呈梯形,平顶,面宽3.5米,进深2.15米,高2.3米。三壁前设坛,上有圆拱形龛楣,正壁残存背光外檐火焰纹,左壁尚存未雕凿完成的善跏跌坐石造像一座,从轮廓看左手抚膝,右手上举。右壁无造像,现正壁石雕弥勒佛,和背光极为不协调,造像粗糙呆板,可能为后世补雕。

从造像纹饰和雕凿形制上有唐初风格,造像与此地不远的天龙山唐初石窟造像极为相似。弥勒洞石窟尚未完工的原因可能与唐会昌灭佛事件(841-846年)有关,当地《清源乡志》记载“宋代元祐三年七月十五日,踏出是洞,遂被发现”,宋代元祐三年(1088年)七月十五日前,千佛洞和弥勒洞是完全封闭状态,所以弥勒洞开凿时间应为唐会昌灭佛之前。当地乡民为了保护佛像封堵了洞窟,直到宋代才被发现,随有开凿三个洞窟,4号窟有题记为,宋代元祐三年(1088年)开凿,宋代元祐四年(1089年)完工。又建慈云禅寺供奉佛祖。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东魏、北齐是太原地区佛教传播和寺庙兴建的高潮阶段。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欢灭尔朱荣,在晋阳建丞相府,坐镇晋阳前后。迁邺以后,晋阳仍然是高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高欢父子笃信佛教,在晋阳城周边地带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和石窟群落。东魏末年,高欢摄政时在天龙山开凿了数孔佛窟。高洋称帝后,在晋阳周边大造佛像寺庙,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到皇建二年(公元561年)之间,先后兴建了晋阳开化寺、崇福寺、童子寺等,多依山刻石,缘岩凿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这一时期,包括太原地区在内的北方佛像群雕,往往呈现出一幅皆大欢喜的理想化,和谐美景的创作主题。统治阶级正是借助了宗教及其艺术作品,来催眠人们的主体意识,使其淡忘现实的苦难,顺从所谓“天命”的安排,心甘情愿地面对人生的一切痛苦与不幸,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来世的轮回和石雕所描绘的西方净土。

蒙山大佛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世的。统治者为了使臣民俯首贴耳,而坐拥天下;学士们为了营造精神家园,寄情山水;老百姓为了寻找诉求、期待安慰,于是大佛成为时代共同的偶像。他们选准了风水,拟定了规制,草就了图案,培训了工匠,在祭奠了天地之后,开始了心灵与物象的创造。他们带着虔诚、带着崇拜、带着对心灵的寄托、带着对来世的向往;他们抛妻舍子、远离家庭、义务劳作、精心创造,他们要把心中一个无尚的浮屠,变成一个现实中高大、伟岸的偶像。他们终于在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将一尊罕见的大佛以及供奉它的庞大佛寺雕筑面世。蒙山大佛比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高近46米,比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而它诞生的年代则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蒙山大佛原是蒙山北齐天保年间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唐代和晚唐时期均修建了大佛阁,以保护大佛。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朝末年(1368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至政府对蒙山大佛全面进行清理加固,并按历史记载和实际测量重新制作了佛头,

大佛前的佛阁遗址和散落的碑刻残件,足以说明大佛阁的宏伟。

大佛右侧的崖壁上开凿有几个石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