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你不知道的】正定县街道和村名的来历!你知道老家村名的来历吗?

【你不知道的】正定县街道和村名的来历!你知道老家村名的来历吗?

时间:2021-12-30 06:29:43

相关推荐

【你不知道的】正定县街道和村名的来历!你知道老家村名的来历吗?

正定县街道的来历

生民街

生民街由原石牌坊,鼓楼前,鼓楼后,南门里四条街组成,1947年解放正定县城时,为纪念牺牲于此的解放军团长赵生民同志,将四条自然街合并,取名生民街。

四合街

四合街于1947年由原南仓东,南仓西,卫前和小红庙四条街组成,为体现四街联合和回,汉族团结,取名四合街

胜利街

胜利街以原焦家角为中心,北大崇因寺,南至观后,是一条南北大街,1947年正定县城解放后为庆祝胜利,定名胜利街。

太平街

据记载,古代设置的掌握马及马政的官署太仆寺座落此街,故名太仆寺街,后群众俗成太平街。

常胜街

常胜街由原南大街,官驿角,石牌坊三条街组成,1947年正定县城解放后,为庆祝解放军节节胜利,定名常胜街。

民主街

民主街是1947年由原府前街,宣化坊,井楼坊等街组成,取名民主街。

解放街

解放街由原府学西和府墙东等街组成,1947年正定县城解放后,为庆祝解放,定名解放街。

西北街

西北街由原龙王堂和西后街合并而成,因坐座落在正定城内的西北部,于1947年定名西北街。

车站街

清光绪二十六年,修筑京汉铁路至正定设置站台,后有人迁来居住,1929年取名车站村,1947年改为车站街。

西南街

西南街由原马军营,官驿角,驿西街,巷子口四条街于1947年组成,因该街座落在城内西南部,定名西南街。

大众街

大众街是1947年解放正定县城后,由小十字街,观前(元真观),梁家角,小红庙(即观音堂)等街合并而成,因是多街组成故取名大众街。

村名的来历

牛家庄

相传,该村唐代叫刘下庄,明朝为寿阳乡。后村内有一姓白的回民在朝官居将军只职,因故乡的回民爱吃牛肉,按民族风俗将寿阳乡更名为牛家庄,沿用至今。

教场庄

此地是宋代练兵的校场,内有营盘。演武厅等,传说岳飞曾到此。明朝末年岸下村几户姓张的到此处定居,故名校场庄,后讹为教场庄,沿用至今。

岸下

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始有朱姓先来定居,因北面是一个较高的岗坡地,南面地势较低,村庄坐落在高岸的下边,即称岸下。

三角村

相传,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崔,孙,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得名三角村,后住户增多,即按居住地形更名为三角村。

圣板

村南边四里处有王母娘娘庙一座,神话传说王母娘娘没逢三月三日寿辰设蟠桃会,款待前来祝寿的各路神仙时,八仙从东洋大海而来,其中一仙足踏圣板而至,赴会前将圣板留于此地,村庄由此得名,后发展成南,北,中三个村庄。

权城

权城即古之楗乡。后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偏将贾复破青犊起义军于射犬(今南沁阳),追战于真定楗乡,又北于五校起义军交战,破之,又据(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即此,故名权城。后村庄发展成为两个自然村,即东,西,权城。

新城铺

新城铺是一个古老的城镇。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名新市,为鲜虞国都。战国时期,属中山国。西汉置县,属巨鹿郡。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平七国(诸侯国)叛乱后,置中山国,新市县属中山国管辖。隋大业初并入九门县。唐代复置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废县为新市镇,属真定府新乐县管辖。宋也为新市镇,设真定府驿,改名府城驿。又该镇距府城四十华里,群众称四十里铺。清乾隆十九年裁府驿,村名取为新市,府城驿,四十里铺各一字,改名为新城铺,归正定县管辖。1947年解放后,为乡政府,区公所所在地。

雕桥庄

该村始有梁姓从圣板,雕桥迁居于此,是雕桥的附属村,1945年划为行政村,村名沿用至今。

安丰

元朝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历任礼部侍郎,江南监察御史及淮东,山东肃政廉访史),在此建有别墅和春风亭曾叫安丰里,简称安丰,后发展成两个村庄。

七吉

相传,该村有张,王,李,郝,郑,康,陈七姓在此定居,含称北斗七星聚居,又意称北斗为北极,故取村名为七极,后又一吉祥之义更名为七吉,沿用至今天

诸福屯

该村建于明朝初期,是屯兵之地,曾得名前营,后营。后因该村土地肥沃,便于耕作,人寿年丰,人们取共同幸福之意,定名为诸福屯,后讹为朱夫屯。为恢复原意,1981年复为诸福屯。

朱河

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处于滹沱河北岸,地势较低洼,除滹沱河,周汉村,旺泉河外,还有一些小河岔流流经此地,人们便区诸河汇流之意给村庄取名诸河,后讹为朱河。

南楼

该村地处磁河南侧,村在西北角处的西坡上地势较高,形似“楼”。相传,昔日由于遭受水患,人们到此高处避难,俗称“难楼”后用谐音代之,名曰难楼,沿用至今。

雕桥

该村原名叫雕邱。曾是明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的别墅。地处滹沱河北岸,地势低洼,周河及汊河流于村北,总称周汉村,沿村东潺潺向东南流去,灌溉着沿岸稻田。昔日,这里古槐参天,楼阁隐树丛,小溪穿村舍;穴泉涌出,河溪纵横,种稻载藕,鱼虾菱角,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素有小桃源,小五湖,小蓬莱之美称。因河溪上修有石桥树座,桥上雕刻着玲珑图岸,故以此义,更名为雕桥,也可称刁桥,沿用至今。

柏棠

相传,这一带过去原是一片坟地,柏树林里成趟,俗称“柏趟”,后人在此定居,于柏林中植海棠,牡丹等花卉而驰名,即取柏棠二字为村名,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故名东,西,柏棠,沿用至今。

北孙

相传,始有孙姓来此定居,后发展成村庄,取名孙村。因位于正定县城北,又城北孙村,1927年曾一度更名为北新里,人们不便称呼,又沿用北孙村名至今

东杨庄

该村内有杨庄寺(亦称报国寺)建于隋开皇年间。寺卑记载,始有杨姓在此定居,发展为村,取名杨家庄。后杨姓迁于无极县,其他姓仍沿用此地名。后扩大为两个村,东,西杨庄。

东贾村

相传,始有贾姓来此定居,发展成村庄取名贾村。后薛,甄,张姓也来此定居,贾姓迁于外地,但其他姓氏仍沿用贾村之名。因本村位于正定县东北部,西有北贾村,该村居东,故称东贾村,沿用至今。

西洋

该村西,南两面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形成一片汪洋,人们便以自然地理实体给村取名西洋,沿用至今。

拐角铺

据史书记载,古时通往京城的大道上,每十里设一铺。此地在正定县东北部20里,名曰二十里铺。又因大道在此有一大拐角,故名拐角铺。

咬村

原名西,中,东狼村,后改为西,中,东咬村。

南牛

相传,该村原是贸易中心,南方耕牛曾集于此地销售,又是古代驻扎军营之地,村难有练兵场,村中有营盘街,故以此意得名为南牛屯,群众简称南牛,为适应群众习惯,1976年去掉屯字。

树路

相传,明代中期,有胡,高二姓来此定居,因当时这一带有树林,树林中间有一条大道,村庄又坐落在路旁,故以地形取名树路。

南早现

相传,该村建于名洪武年间,始有韩姓从山东历城县迁来,植枣树较多,好以枣馅为食,俗称枣馅,后人觉含义不妥,以其谐音更名为早现。又北二里建有一村,该村居南,便以方位取名南早现。

北早现

相传,该村建于名永乐年间,始有鲁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其他姓氏相继迁来,发展成村,南有早现,该村居北,故名北早现

大孙村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早年曾在此为百姓医治疾病,受到人们的尊敬,后世称他为“药王”为了怀念孙思邈,给村庄取名大孙村,沿用至今。

小孙村

清乾隆五十九年,洪水淹没村庄,死者500户,余者迁于现址,村庄缩小,因领大孙村,故称小孙村

塔屯

相传,宋代初期,在村北侧建有一白塔,塔中有汉白玉碑,故村庄自此得名白塔屯。民国初年,改名为塔儿屯。后简为塔屯。

东叩村

清乾隆年间,因水灾,丰隆疃于圆东叩村一些户迁于村东的高坡上,为一个自然村,与中叩村统称东叩村。1945年划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东,为东叩村。

北贾村

相传,村北村南原有两条河,村庄居于中间,因两河像夹,故名夹村,后人感字不妥,以谐音字“贾”字代替,又因位于县城北部,故名北贾村。

战村

相传,古代,由于战乱,一些土地荒芜,为解决军需民食,曾在此圈占土地,屯田垦荒,后发展成村庄,以此义取名战村。

塔元庄

据传,在明朝初期邢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村庄坐落在布局像塔形,故名塔元庄。

野头

该村始有赵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村西南矿野定居,故取名野头,清乾隆年间洪水成灾,冲毁村庄,迁于现址,村名沿用至今。

王古寺

相传,明初,有王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一古寺前定居,便以姓氏和古寺取名王古寺,沿用至今。

斜角头

据记载,为防滹沱河水患,保护城池,明代在此地修筑河堤,因堤环抱西城,南城两角,名曰斜角大堤。明永乐年间,崔,刘等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坐落在堤北头,取名斜角头。

西河

该村原是上曲阳的附属村。为种地方便起见,上曲阳部分户于清咸丰年间搬到村西处居住,俗成上曲阳庄,亦称西庄。因南临汊河,多系低洼地,又称西河。1946年划为一个行政村,沿用西河之名至今。

南村

该村原在村东北卧龙岗北侧,得名龙北村,明弘治年间,遭受洪水灾害后,移至先住处,得名南村,沿用至今。

陈家疃

据传,明代初期,始有陈姓到此定居,因村庄地处磁河,曾被风沙屯围,以此取名陈家屯,后改为陈家疃,沿用至今。

北王庄

明朝永乐年间,有王祖营,王宗营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因两家都姓王,故名王家庄,为使不于县内村庄不重名,更名为北王庄。

南王庄

该村原是柳树科的附属村,1944年划为一个行政村,因都是王姓,故名王家庄,为使县内村庄不重名,更名为南王庄。

下水屯

该村始有麻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曾取名麻家庄,由于地处汊河岸边,地势低洼,四周环水,又在上水屯所居高坡下,故更名为下水屯。清咸丰三年,河水泛滥,大部主户迁至东侧高坡上居住,仍称下水屯,亦称上坡。原址未迁之户,为下水屯的自然村,称下水屯。

丰隆疃

该村地处汊河东岸,地势低洼,多沼泽地。始有戎姓于明初到此定居,经改田治水,成为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人口兴旺的小康村庄,故取名丰隆疃。清乾隆五十九年洪水灾害,部分户拌至村北高坡户居住,形成两个居住点,1955年划为两个行政村,后建村称为戎家庄,该村仍称丰隆疃,沿用至今。

慈亭

相传,唐初,曾在慈河一带进行屯田,建有了望亭一座,后发展成两个自然村,故名慈亭。

新安

相传,隋末该村旧址在村西一里处的瓦岗上,原名黄家营。唐末村内一姓齐的在朝为官,世后官方在瓦岗东一里处修建了一座”愿衡寺“,人们便相继迁到寺周定居,村民以重新安居之意,取名新安~

曲阳桥

曲阳桥坐落在恒山余脉的南坡,背靠高达30米东西向的陡坡,面临溪泉,地势北高南低。村北坡前涌泉遍地,大鸣河发源于此。村庄周围,稻田遍野,间有鱼池藕溏,环境优美,稻花芬芳,锦似江南,实为鱼米之乡。这里种植水稻有着悠久的历史,面积较大,米质较好,为本地特产。曲阳桥也叫曲阳集。又据重修大鸣泉庙记及龙神祠记所载,大鸣泉庙建于名洪武七年,就记述有东西南北四曲阳之称。因村处在曲曲弯弯的恒山余脉的阳坡,大鸣河及汊河的河水纵横,四面环水,出入村庄无桥不便通行,因此,村四周都建有桥梁,故以地形得名曲阳桥。

安谷

该村地势低洼,周河字西北向东南从村东流过,有河沟,支岔及水道。人们安居在谷洼之地劳动声息,故得名安仁谷,后讹为安仁骨。为使村名标准化,1981年更名为安谷。

高平

该村因地处恒山余脉南端,地势高而平坦,故以地形取名高平,沿用至今。

许香

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郎所赶,曾在此迂回作战,刘曾祈祷苍天说:“如胜王郎既设坛烧香祭天”。后刘秀果然战胜王郎,复兴汉室。因刘秀在此许过香水之愿,故该村得名许香。

里双店

该村寺内钟文记载,原名西里双店,是西里双的附属村。据传,西里双村西是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过去曾有人在此开店,俗称西里双店。后发展成村庄,简称里双店。

塔底

相传,唐朝中期,村南建有一宝塔寺,寺前有一砖塔,塔前的村叫前塔底,塔后为后塔底。

永安

古时候,这里有一道水沟,沟岸上土质较好,不易冲毁,杨,马,刘,叶等姓先后来这里定居,起名有岸。后以谐音字“永安”代之。

大马村

相传,元朝时,此地因战乱天灾,土地荒芜,曾是牧马场。后阎姓从山西洪洞县到此落居发展成村,以在马场开荒种田之义,取名马村。因北临小马村故得名小马村。

树林

相传,该村原系一片树林,清嘉庆年间,王,李两户从牛家庄迁于此地,以看坟护林为生,后发展成村庄,取名树林。

厢同

相传,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始有钱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原籍曾叫厢同屯,为不忘祖居,亦取名厢同屯,后简称厢同。

上泽

相传,明弘治年间,从山西迁来赵,高,曹三姓在此定居,因地势低洼,一片沼泽,每年春天泽气上升,便以地理实体给村庄取名上泽。

付家村

该村有一盛银寺,寺内佛像很多,村庄以此取名为佛家村,后人用其谐音更名为付家村。

窑上

据该村武氏墓碑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武氏从山西洪洞县仙人村迁来此地以烧腰为业,因建有砖窑,故名窑上。原是东权城的附属村,1961年划为一个行政村,仍城窑上。

完民庄

清乾隆二十六年,河北省完县南腰山几户郭姓迁于此地定居.为不忘祖居完县,取完县人民之义,得名完民庄,沿用至此.

樊家庄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磁河发水,冲毁西宿村一部,村内几户樊姓迁此居住,以姓氏取名樊家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