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道”的信仰是道教虔诚信徒的根本的信仰

“道”的信仰是道教虔诚信徒的根本的信仰

时间:2024-05-25 00:50:56

相关推荐

“道”的信仰是道教虔诚信徒的根本的信仰

自张道陵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道、宋元时期的内丹之道等,使道教不断在因应社会文化发展、民众精神需要及引领信仰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个历史阶段或哪个宗派,都有两个不变的、一以贯之的主题: 一是以“道”为根本的信仰;二是注重天道与人事的相通。“道”的信仰是道教徒的根本的、核心的信仰,也就是道教徒最高的、共同的信仰,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本于道。天道与人事相通也就是要把对“道”的信仰贯彻到现实生活中,使道教教化度人的目的得到落实,也使人能与道相通,与道合一,从而确立起道教“人天沟通”即“人神沟通”、“天人合一” 的教义思想体系。这已成为历代道教徒不变的、独立的精神,一贯到底。

一、道神一元

道教的核心信仰,是以“神仙”为核心还是以“道”为核心,对一般民众而言往往会在一定层面上产生模糊认识。

道教认为,神源于道,依道而行。神既为道的化身,也是得道的楷模。而道本身即是最高的神。《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神源于道”,彰显了神依道而行。既然神依道而行,因而神意即体现着天道。敬神之人,应该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以臻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境界为目标。

“道神一元”,也就说明了尊道与敬神的一致性。道有神性,可以感应众生之心灵;神有道性,依道而赏善罚恶,济世度人。修行可以证道,敬神可以祈福。人们信奉神灵,不仅在于神能消灾免祸,赐福生财,更在于神与道通。由敬神可进而体悟大道。

二、道物依成

首先,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看,道生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宗祖。《道德经》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次,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道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内在根据,而万物则是道的具体显现。虽然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存在,但这时,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故可以称之为“无”。 当道化生出万物后,“无”就变成了“有”,万物之中都蕴含着道的作用。没有道,万物无以生成;没有万物,道无以显现。唐代高道王玄览在《玄珠录》中说“道物虚实相依成”,就是说“道”本至虚,由万物而显其“实”;物皆实有,然物所由生,缘于至虚之道。由于“道物相依成”,故不能将道与物割裂开来,或者是将道与物视为对立面,二者应是即二而一,即一不二的关系。道生万物之后,道即内在于万物之中,故道经中说: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三、生道合一

在道神一元的信仰与道与人通的教义的指引下,道教非常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主张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内在精神实质则是生生不息。道教认为,“道”是“生”的基因,生命、生存、生长都是“道”的功能表现形式,《老子想尔注》中说: “生,道之别体也。”因此,道教教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生道合一”。《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 “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人与道的关系,就好比鱼与水的关系,鱼离水则死,人失道亦不能生。所以,道教特别重视养生、摄生,而养生、摄生的最重要目的乃在于体道,养生者不能失道,失道则不可能养生;体道者要重视养生、摄生,因为道与生相守,道不离于生。生命的存在是道的体现,生与道可以相保。

四、道俗圆融

在道教看来,不管是世俗的人性,还是神灵所具有的神圣性,均是“道”性的显现。人性就其本质而言,亦是道性,人性与道性是相通的。神性并不与人性相异,人性的本真存在即是神性。但是,世俗的人性常常因异化而与神圣性相背离。如果人仅只诉诸感性的满足,则会导致人之贪欲的无限膨胀,无限膨胀的贪欲就可能引导人性朝非人性发展,由此,人性的异化则开始了。但人性的异化并不意味着人性与道性在神圣性上有本质的不同,异化的人性中,虽然恶的成分遮掩了本真的善性,但本真的善性并不因此而不存在。道教认为,去除异化之后,人性便可以与道性的神圣性相合。可见,人性与神性并不是对立的,人当努力向善,恢复自己的本真性。神性之所以是神圣的,乃在于它是永恒的、最完善的、最美好的。世俗的人性之所以被看作是不完善的,乃在于其与“道”的神圣性相背离。道教认为,通过道教的修持,可以提供人性复归之路,神圣在世俗中可以得到圆融。世俗性本身可以体现、映鉴出道的神圣性;通过对道的修持,世俗性可以将蕴含于自身中的“道”的神圣性澄明出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