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大外滩之源 上海新起点。

大外滩之源 上海新起点。

时间:2023-03-23 12:21:01

相关推荐

大外滩之源 上海新起点。

外滩33号,地处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清末这里叫李家厰。后来,英国领事馆就建在此地。这里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

站在东方明珠263米观光厅,俯瞰外滩33号,绿地中的两幢灰色两层建筑,就是建在李家厂的原英国领事馆和领事官邸。右侧是苏州河,下面是黄浦江,绝佳的地理位置。

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来到上海,他好不容易在老城厢内租到一处空房。11月14日上海道台贴出官府布告,向市民宣告上海11月17日开埠。英国领事馆,亦于同日贴出通告,宣布英国领事馆正式开馆及馆舍地址。

三个月后巴富尔,又在大东门姚家弄,租下四栋两层楼房,作为新的领事馆,这个地方叫“敦春堂”,在老城厢内。后来,巴富尔不堪被中国人当猢狲围观,更对一条小河内又淘米又洗马桶忍无可忍。于是,他看中了外滩这块当时还是泥滩的地方。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道宫慕久以告示形式,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圆明园路一带)以南之地,准英国商人租地建屋,后称租界。次年定西界为界路(今河南中路)。新英国领事馆,就建在这最早的英租界内。

1849年,英国领事馆在外滩建成,7月21日英国领事馆从敦春堂乔迁至此。虽然地理位置绝佳,但外滩英领馆的历史却充满波折。由于质量原因,1849年的馆舍在1852年即拆除重建,而第二代领馆又不幸毁于1870年的大火。

两年后,领馆举行盛大的奠基仪式,兴建今日尤存的第三代馆舍。1872年完成重建,这便是现今享有盛名的外滩中山东一路33号1号楼,原英国领事馆。

原英国领事馆东立面,屋前是典型的英式花园,绿草如茵。整座建筑典雅均整,底层五孔劵廊,二层廊式内阳台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屋顶为西式四坡顶但铺有中式蝴蝶瓦。

原英国领事馆砖木结构,建筑是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新文艺复兴风格,以连续的券廊为显着特征,门和窗洞表现为平券、圆券和半圆券的活泼变化,与外滩另一座十九世纪建筑,外滩6号通商银行小楼异曲同工。它的东面就是外滩、黄浦江。

原英国领事馆的北立面,米灰色的领馆与另一座精致的灰砖小楼由一条长廊相连,那是当年的领事住宅。在领事馆的北面,有一棵高大的广玉兰,参天的大树,几乎遮住了,通向领事宅邸的长廊。这棵广玉兰,树龄已达200年。

是当年苏格兰植物学家,福钦所赠送。1843年,上海开埠才几天,这位日后从中国,带走包括茶叶种子等大量植物样本的福钦先生,就到访了。权力和财富总是易逝,但建筑与绿树往往长留人间。

在33号米色小楼前的花园里,苏格兰植物学家福钦,赠送的广玉兰树青葱依旧。他当年预言“上海不仅会超过广州,而且会变成,一个地位更加显赫的城市”的那些话虽已成真,却仿佛还墨迹未干。

1862年5月5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

麦华陀(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 1823~1885年)。一译麦特赫斯特,英国人。1839年随父麦都思来华。不久即入英国在华商务总监督与全权代表义律的秘书室,后成为璞鼎查的随员。

1871年,麦华陀实任驻上海领事,1873年发文倡设格致书院(Chinese Polytechic Instituionand Reading Rooms),并开列章程十五条。

1876年,被各国驻沪领事推举为领袖领事,隔年初退休回国。着有《在遥远中国的外国人》(The Foreigner in Far Cathay)(1872)和《中国街头文学的奇闻异事》(Curiosities of Street Literature in China : A Lecture)(1871)等书。

倡设格致书院的麦华陀,当年所居的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官邸,位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地,是上海开埠历史的起点,现已成为百达翡丽源邸。

南苏州路9号(中山东一路33号2号楼),现瑞士名表百达翡丽源邸。建成于1871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师:Robert Boyce。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上刻着“南苏州路9号(中山东一路33号2号楼)原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官邸,建成于1882年。

“外滩滨水建筑里,到底哪一座历史最悠久呢?以前一直以为,是建成于1872年的原英国领事馆。但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应该是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灰砖小楼,昔日的英国驻沪总领事官邸,现为瑞士名表百达翡丽的旗舰店。

英国总领馆原来的馆舍,曾毁于1870年的一场大火,1872年重建。在上海建筑史中,新领馆一直被认为是外滩现存最早的滨水建筑,而官邸要后落成。但根据英国领馆建筑专家马克·博特伦(Mark Bertram)近年的发现,官邸其实建于1871年,比领馆大楼还要早。

马克从大英档案馆的馆藏里,找到了相关珍贵史料。主要是1870年前后,往来于英国驻华大使、驻沪总领事、国务秘书和领馆工程官员间的通信,内容是商量馆舍建设和使用计划。

这些信件表明,1870年发生大火时官邸已近竣工。这场大火,把领馆和大量馆藏文件烧了个精光,但官邸小楼却十分幸运地未受影响。1871年初,原本住在副总领事家中的总领事,顺利乔迁新居。

1972年6月3日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也印证了马克的论断。一篇关于领馆新楼奠基的报道提到,来自最高法院和领事馆的代表们,先在新的总领事官邸集合,准备停当后,就一同前往奠基仪式举办的地点。

这表明1872年时官邸已经投入使用。文章还提及仪式结束,后人们又回到官邸继续参加午餐会。他们举杯畅饮,发表感言,庆贺新楼奠基。

从总领事馆前的草坪向北看过去,隐藏在树林中的灰屋顶的建筑就是领事官邸,它和领事馆之间是一个连廊。从南苏州路79号原教会公寓屋顶,向下看外滩33号,近处大屋顶是领事官邸,远处是总领事馆。

灰色的官邸风格温馨,与高大气派的英领馆迥然不同。室内设计也舒适实用,底层是起居室、餐厅和书房,二楼有三间卧室。主体建筑外还附带厨房、马厩和洗衣房等,很适合一名19世纪外交官的旅沪家庭生活。

小楼的亮点,是细腻的砖饰,由灰、红两色组成,还有拱券和连廊,配以图案精美的彩色地砖,相当耐看。原领事官邸小楼的西南立面。连廊连接着原领事馆。1949年后原领事官邸小楼曾空置多年,后来被用作幼儿园。官邸小楼,也曾经作为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场景。

,瑞士名表百达翡丽总裁泰瑞·斯登的母亲,格迪·斯登亲自操刀,在保留原始房型结构的基础上,将小楼改造为奢华而不失典雅的旗舰店。官邸建筑的装饰丰富细腻,拥有井然有序的古典柱子和精美的石雕。

建筑南侧下有柱廊与外伸的门卷,上有开阔的阳台,门窗上有拱券。建筑外廊的柱头为外滩建筑中,很少出现的科林斯柱饰物,建筑显示丰富细腻的装饰风格。

纤细的柱头装饰着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雕刻丰富、细腻、华美,象征豪华富丽,底层铺地以相类似的图案与之呼应。

由命名之初,即体现了百达翡丽在尊崇传统的基础上,力求革新创造的价值理念。其源字取自新址所在地外滩源。涵有起始之意;而现新址前身亦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官邸,故邸字顺延此意,以取其高贵尊荣的象征。

源邸二字,意喻百达翡丽秉承其日内瓦传统,并将在中国开启全新扉页。

百达翡丽源邸落户于中国上海,是首次于亚洲打造的,与百达翡丽沙龙 (Patek Philippe Salon)具有相仿地位及功能的场所:她荟萃百达翡丽的制表杰作,结合其呈现的艺术氛围与服务理念,旨在为顾客与贵宾,带来不同以往的鉴赏与交流体验。

百达翡丽源邸,希望能提供给宾客更多的情感体验,以感受这拥有174年悠久历史的家族品牌,所秉持的情感传递价值。

创立于1839年的百达翡丽,由百达先生(AntoineNorbert de Patek)与翡丽先生(Jean-Adrien Philippe)一同奠定了优质制表技艺的卓越传统。1932年,斯登(Stern)家族正式入主,开创了全新局面,凭借超凡的专业技能,秉承优质的创新传统,至今拥有超越80余项技术专利。

百达翡丽在全球拥有三座沙龙,分别位于日内瓦、伦敦和巴黎。而相较Salon,“百达翡丽源邸”更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它是百达翡丽于全球唯一命名为Maison的地点,强化了其于中国服务至上的市场策略和品牌承诺。

同时,坐落于上海外滩源的百达翡丽源邸,其楼宇前身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官邸,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从更为立体的层面上塑造了它独有的形象。

沟通与声明:

上房网,为上海市域,高级房产类资讯公众号。

欢迎高端住宅、旅居项目,预约刊载相关图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