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

时间:2018-09-09 10:03:47

相关推荐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因其特别的写史风格,作者运用通俗、轻松、娱乐的笔调,以现代人的角度,再现了明朝近三百年间的兴衰历史。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向各位推荐的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篇一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为内敛的帝国,到了书的第五部正是它的中兴之时,神位上的皇帝们:嘉靖皇帝专心修道炼丹,不太管事;隆庆皇帝未登基便是十分郁闷,登基后,老实的他没有真的享受到皇帝的权力,将责任都交给了他的内阁大臣们,小日子没过多久,病死了;十岁大的孩童,万历皇帝登基了,后宫有李太后、司礼监太监冯保(大伴)把持,朝政管理自有内阁首辅为万历的老师张居正代为管理,小皇帝可以做的就是遵规守纪、勤奋学习。明朝的中兴主要归功于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大臣们,权谋家和实干家。

此书的前半部分,讲的便是内争。

徐阶扳倒了不办事只会拍马溜须的严嵩当上了内阁首辅,但他与严嵩的聪明儿子严世蕃的斗争并未结束,二人摸透了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的脾气和个性,皇帝成了他们的斗争工具,徐阶棋高一着将飞扬跋扈的严世蕃彻底地击败(斩立决)。接着出场的是明代第一奇人,海青天,孤僻而偏激的海瑞,古代清官偶像级的典型人物,在“言论自由”的明朝,家中备好棺材的他胆敢骂嘉靖“家家皆净”,被关进大牢,却未被生气的嘉靖皇帝处死,因而海青天的名气变得更大。《嘉靖遗诏》使徐阶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把跟随裕王多年的高拱给打压下去,徐阶牢牢地将明穆宗握在手中,言官不断的弹劾又使得屁股未热的内阁大臣高拱主动提出辞职,此时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六十六岁徐阶选择了急流勇退,交出致仕申请,把报国救民的理想交给他心中比他更为优秀的人才张居正去实现。徐阶一心提拔的海瑞却让他退休的生活不得消停,在家的高拱借由太监陈洪的势力,重新回到了内阁,海瑞成了高拱手中最好的利用工具,逼得徐阶无家可归。夺得高位的实干家高拱开始了放手干活,任人为贤:潘季驯明清最伟大的水利学家(束水冲沙法);殷正茂,文官出身的名将,平叛两广叛乱;王崇古,给折腾了两百多年的明蒙边境带来了和平,封贡互市。以天下为己任,一直都很低调的张居正居于幕后,前台唱戏的是司礼监太监冯保,将高拱的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做天子!”改成“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猝不及防的高拱被赶下台。张居正新政得以开始,一切条件都成就他的改革和独裁,一条鞭法,将实物税变成了货币税,复杂问题简单化,地方官员的空子少了,百姓的负担少了,朝廷的收入增加了;考成法,整顿吏治,制定完整的考成制度,并不遗余力地执行。边境安定,国库充裕,明朝走上中兴之路,张居正新政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他的独裁,夺情的政治风波,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官员集团在他死后,群起而攻之时,从小听话并生活在张居正巨大阴影下的学生万历皇帝长大了,对张居正由爱到恨,张家被抄,而且是最为惨无人道的抄家。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他的导师张居正的控制,亲自执政了,却发现事情并非他所认为的那般简单,皇帝受到约束太多,曾经的热血青年突然间变成消极怠工,彻底不上朝,成了历史最懒惰的皇帝。

后半本,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战争,日本的野心家丰臣秀吉统一了战国时代的日本,举国之力欲攻下朝鲜,进而图谋明朝帝国,朝鲜的战斗力太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向明帝国求援。两次的战争,明朝分别派出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和投入大量白银军费,如“关东铁骑”、“戚家军”、“俞家军”等,两次的领军将领分别是李如松、麻贵,都是当朝的猛将。在兵力少于对手,在明朝文治大于武功的氛围下,军户制下士兵的战斗力比不上内战不断的日本士兵,火枪也比日本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战术运用得当,都成功地击退日本侵略者,凯旋归朝。最后这次战争因丰臣秀吉的突然死亡而画上句号。

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一个真实的伟人,一心医治已经病入膏肓大明帝国的权臣。

此时还出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生李时珍还有他的《本草纲目》,一心医病救人的医生。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西游记》是当时的禁书,书中的车迟国——皇帝推崇道教的国家,大圣口中的“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都足以让它被当朝政府查禁。

中兴时代,明朝的精彩时代,能臣名人辈出的年代。

中兴过后,各种矛盾冲突的激化将早已腐朽不堪重负而无力再维系下去的明帝国推向最后末路。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篇二

历史原来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000字以上篇三

经朋友推荐,最近看了由当年明月写的草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该书的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以诙谐的叙述方式,将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当年明月风趣幽默的语言,理智缜密的推理,详尽平易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时代的大门,令热爱历史的我获取了知识和道理。

公元1368-1662年间,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达、汤和、朱棣、严嵩、王守仁、戚继光、郑和、张居正、于谦、海瑞、李时珍、袁崇焕、祖大寿……该书用客观历史事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描述,同时,也让读者对明史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客观的讲,明朝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可是受封建皇权制度的制约,国家和人民一直处于危难之中。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严明、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国力有所增强,不过为了巩固皇权,却大开杀戒,并南征北讨;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永乐大典》的编撰,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初期的强盛之后,除了张居正变法中兴,几乎一直处于混乱的政治斗争和衰败之中,统治者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几乎是置之不理。

在读明史过程中,我对三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认识。

首先说一下王守仁,贵州人熟知的阳明先生,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被贬至龙场(今修文县城),在居黔两年期间,他创立了“知行合一”学说,被梁启超先生评价为“结束了宋元以来的520xx年道学”,成为孔、孟之后的又一哲学巅峰,其学术思想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思想基础。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数十年中,无论人生跌宕,志向总是坚定不移。不论其哲学成果在今天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牢记和学习!

第二个要说的是张居正,他无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虽说他个人生活作风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不过他的两个成绩,让他成为了传名千古的人物,这两个成绩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税和考成法。鞭税政策与当代的费改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的负担;考成法和现代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当时是一个考核官员政绩让官员干活的政策,这是非常科学的。张居正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推行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影响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可他依然推行了,可见他有颗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心;在满朝文武百官的全力反对下,他居然推行成功了,无疑证明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

第三个是海瑞,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最后一个上了门神画像的人物。他骂过皇帝,骂过全大明朝的官员,虽说明朝讲究“民主”和“言论自由”,但是古今中外,像他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因为他的逻辑很简单----做好本分中的事,骂皇帝是尽职责,哭皇帝也是尽本分,首辅徐阶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可徐阶的子女犯罪的时候依然没有情面可讲,这就是海瑞,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也许他的执着对统治者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可在他去世的时候,为他送行的百姓却连绵百余里不断,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需要这样的品德啊!

有人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积淀生命的厚度。”是啊,《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增加我们人生厚度、心灵过滤的书籍。它使我对人生有与净化,为我树立了人生新的目标,如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崭新世界。朋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充满智慧的书籍,你绝对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养分,充实着你,震撼着你,也激励着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