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宜昌:伍家岗的由来

宜昌:伍家岗的由来

时间:2021-10-29 02:41:03

相关推荐

宜昌:伍家岗的由来

资料图片

伍家岗为湖北宜昌市辖区之一。

据说伍家岗为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原为荒郊岗地,中华民国时期有伍姓人家迁此成集而得名。一说清末民初有五户人家在此开荒种地称五家岗,后讹为伍家岗。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后,境内大公桥一带成为街区。1951年(武)汉宜(昌)公路通车,尤其是1967年宜昌棉纺织厂及钢铁等厂兴建后,与市区连为一体。1974年设伍家岗街道。1986年置伍家岗区(县级)。现辖大公桥、万寿桥、宝塔河、伍家岗4个街道和1个伍家乡。

境内有天然塔、亚细亚油罐、万寿桥等景点。

天然塔

位于宜昌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滨江公园内。俗称“宝塔”。传为晋代文学家郭璞侨居夷陵﹙今宜昌市旧称﹚始建,明崇祯末年,因年久失修,为大学士文安之拆毁重建,后因清兵骤临宜昌而停工。清乾隆十年﹙1745年﹚,当地士民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但因资缺匠寡,屡建屡圮,仅建塔基二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当地绅士卢鸿儒、徐经业、张占魁、王永言、覃永泰、张文学等10余人捐资重建,并在塔后建寺院,占地面积达30余亩,命名为“天然塔庙”。时任东湖(19改称宜昌县)知县明珮有记云:“越癸丑(1793)而塔以成……又构刹其旁……凡来登眺者,咸称为胜地。”惜天然塔庙于1947年毁损。而塔于再次修缮。塔为砖石结构,呈八棱锥柱形,底直径14米,七层,高43.35米,有石阶140级,每层四面有门洞。塔顶装饰着铜宝瓶,四面挂铃,塔檐下有斗拱装饰,塔底有雕刻的八大金刚托塔。塔门面向长江,门楹刻“玉柱耸江千,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门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整个塔体屹立高耸,喻意起到“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的天地人和谐作用,又以“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故定名——天然塔。据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艺文志》中的“重修天然塔记”(时任知府王春煦所作)一文载:“东湖为古彝陵州,西南滨江,江之南有葛道山,为客山,屹然高耸,城东主山卑弱,受其欺压。且江水自西峡一束,经西城而东,直泻荆门,非高标凌跨,无以束其势。故城南青草铺有塔,岿然耸峙江干。旧传晋郭景纯侨寓时所建,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咸于塔乎是赖。”为宜昌市城区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建筑物。1992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宜昌市滨江公园核心景观之一,其景区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90平方米,建有广场、石雕栏杆和亭等。

亚细亚油罐

位于宜昌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建造于19至1925年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直径21.3米,高15米,油罐分七层,设有进出油嘴、铁梯等设施,油罐用厚1厘米的钢板焊接而成,可容4000立方米煤油。曾建有三座,现仅存一座。自1876年(光绪二年),《中英烟台条约》辟宜昌为通商口岸后,宜昌于1887年设海关。不久,英商亚细亚石油公司在万寿桥长江边建立油栈及码头,中国西部云、贵、川地区的所用大部分煤油均由此中转。据称该油罐为长江留存最古老而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被列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桥

位于宜昌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为时夷陵知县童世颜所建,称童公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时任宜昌总兵张忠孝重修,称太平桥,康熙五十二年(17)夷陵州守宗思圣再次重修,取名万善桥。1940年被侵华日军炸毁改为木桥。1953年重修改为石拱桥,桥长22.5米、宽9.1米,单孔,命名为万寿桥,取吉祥长久之意。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地处宜昌市滨江公园夷陵长江大桥侧,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主体雕塑、绞滩柱、马光石群、木栈道、鹅卵石步道、园名碑等六部分组成,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通过定格时间、浮雕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突出了“宜昌大撤退”发生于1938年10月至11月的时间内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