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时间:2022-06-15 17:41:10

相关推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雨霖铃

北宋·柳永

【原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古代一种管乐器),因吹之,遂传于世。”

寒蝉:亦称“寒蜩”、“寒螀”,似蝉而小,据说可以由夏叫到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 长亭:旅途中的驿站。古代常为送别之处。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城门之外,搭起帐幕,设宴送行。帐饮,古作“张饮”。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六:“野次无宫室,故曰帐饮。” 无绪:无心绪。 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为舟,后泛指质地精良的船只。

凝噎:一作“凝咽”,喉中气塞,说不出话,为哽咽之状。

去去:不断前行,越走越远。 烟波:轻烟淡雾笼罩下的水面。 暮霭沉沉:傍晚云气浓重。 楚天:楚地的天空,此泛指南方的天空。

杨柳岸:宋代汴河两岸多种杨柳。

经年:年复一年。 更:一作“待”。 风情:情意,深情蜜意。

【赏析】

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为留赠汴京的情人所作。上片写别时景况,从日暮雨歇,送别城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铺叙离别场面和惜别情怀,真把离愁别恨写到入骨萦心之处。下片设想别后之境,虚景实写,由今宵到经年,步步推进,构思十分巧妙。而“今宵”下三句,由触动离愁之景,溶身世飘零之情,情景交织,实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最后以千种风情,无人诉说作结,则更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在艺术上,本词除了具有柳词的一些共同特点,如善造意境,景因情设,情由景出,情景交融之外,雅俗兼具的特色,表现得更为鲜明。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却直而能纡,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