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古今录验续命汤解】(翻译)

【古今录验续命汤解】(翻译)

时间:2022-05-06 04:12:01

相关推荐

【古今录验续命汤解】(翻译)

其论中风,从血络空虚,寒邪入侵立眼;其脉浮紧者,寒虚相搏也;或左或右者,贼邪不泻也;邪袭之处肌肤舒缓,正存之地相对坚急,急缓相引,则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者,血不能荣,肌肤不仁;邪入于经者,经气不利,即重不胜;邪入于府者,神机散漫,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者,藏气逆乱,舌即难言,口吐涎矣。

是以中风之轻浅者,治之必先补其经络之虚,而后除其所搏之邪,则其病自愈。然其入府、入藏者,或则昏不识人,或则难言吐涎,上法即恐难效,是又当何治?于此一节,仲景未出主方,而后世之发明亦少。余今不揣谫陋,勉从篇后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约略述之:

《古今录验》续命汤:用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 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欲明方义,先论方证。或问曰:何为中风痱?

《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故知病风者,虚为先决,风为病因,此风者,邪气之总称也。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

是知《古今录验》续命汤所治中风痱一证,即仲景所云内虚外中之中风入藏府者矣。

方证即明,乃探病机。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今邪气入于藏府,藏气因而逆乱,故身体不能收持,拘急不得转侧;藏府蕴邪,神机散漫,故口不能言语,冒昧不知痛处。是知中风痱一证,实因虚邪中,藏气逆乱,升降失序,出入无权之患也。

病机即明,治法乃立。此证缘于因虚邪客,藏气逆乱,故治之必当补虚损而除外邪,复出入以调升降也。夫升降之用,当从一身之气调之;一身气之升降,又当于中气求之;中气之升降,又须从太阴阳明求之;而太阴阳明之用,又须得中气充足、肺气通利及肝气条畅以为助也。是以中风痱一证,治之必以恢复中气之升降为本,且以填补中气之虚,通利肺气之塞,并条畅肝气之舒而为要也。

法随证立,方药乃出。试观续命汤一方:石膏、干姜等量并用,一升一降,所以调气机而复出入也;且二者一寒一温,又所以温太阴而清阳明者也;太阴得温则其气能升,阳明得清则其气可降,此又成相辅相成之用也。归、芎之辛温用补血虚,且令肝气条达。麻、桂之辛温用祛邪滞,更使肺气通利。肝血足则左升有本,肺气利则右降可行,是又寓升降臣佐之意于其中也。参、草之甘温用补中弱,并助芎、归补血之效,且使动静有序。杏仁之苦温能利肺气,更合麻、桂辛散之力,又成升降之师,是为辅佐之品也。诸药并用,其人虚损平而外邪自去,升降复而出入能行,神机因而重生,气息由是再续,故风痱之证自愈矣。

又,此方亦为大青龙加参、归、芎、姜而成,故亦可用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之属因虚寒客,饮热互结之证,观方后薄覆取汗及避风调摄之法即可知矣。

此方临证施用,但得方证相应,则必有桴鼓之效。

药王孙氏曰:“古人立方,皆准病根冷热制之,则验方用无不效。”诚见道之言矣。余今粗论如上,权做抛砖引玉之用,还望不贻笑诸君云尔。

附:

《古今录验》续命汤歌

续命石膏杏干姜,归芎参草桂麻黄。

风痱瘫痪不能语,或痛拘急难转尝。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肿康。

翻译:

说到中风,从血的脉络空虚,从寒邪入侵着手

脉是浮紧的人,是寒和虚在搏击,有的人病在左边,有的人病在右边,贼邪出不来。

邪气袭击肌肤则松弛,正气盛的地方肌肤会紧缩,有急有缓相互牵引,那么就会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邪气在络脉,血液就不能荣养,肌肤麻木不仁,邪气进入经脉,经气运行不顺利,肢体就变的重滞

邪气进入腑的人,意识散漫,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脏的人,脏内的气机逆乱,舌头就难以说胡,口吐涎沫。

轻度中风的人,治疗必须先补经络的虚损,然后再来去除和正气抗衡的邪气,那么病就自己痊愈了。

然而邪气入脏腑的人,有的昏迷不认识人,有的难以说话口吐涎沫,用上面的方法恐怕难以奏效,又该怎么治疗呢?

对于这一节,仲景病名有出方,后代的人们也很少发明治愈的方法。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浅薄,勉强(很吃力)地从篇后附上古今录验中的续命汤来大致的说一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