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一辈子待在舒适区挺好的 为什么要跳出来?这是个持续25年的误解?

一辈子待在舒适区挺好的 为什么要跳出来?这是个持续25年的误解?

时间:2022-06-14 09:45:37

相关推荐

一辈子待在舒适区挺好的  为什么要跳出来?这是个持续25年的误解?

-08-27 07:30

中年失业,大概是所有职场人的噩梦,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再没有多少积蓄,真的是要老命了。《小欢喜》中的方圆,当得知自己是全部门唯一一个被辞退的人,哭得像个孩子:“我特别难受,知道吗?”

按理说,方圆是名牌大学法律系毕业,还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虽然没什么野心,但也没出过什么错,不应该落个这样的下场啊?于是,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为:他没有走出舒适区,活得太安逸。

所以,舒适区怎么了,挺舒服的,怎么就不能待了?其实,“跳出舒适区”是个持续了25年的误解。

作者:小马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本文来源:公众号“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跳出舒适区”这话乍一听,感觉挺有道理,不能温水煮青蛙,要活出精彩啊!

可一琢磨不对劲儿,为啥非要跳出舒适区才是对的呢?呆在舒适区里,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就不好吗?

如果呆在舒适区里就是罪过,就是沉沦,那些很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匠人,都是一辈子待在自己最舒适的区域,还越待越舒服,这难道就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状态了?

所以,我觉得“跳出舒适区”已经成了一个被过度炒作的话题。觉得有必要好好说说这件事,也是因为发现不少父母已经把“跳出舒适区”当成了育儿的金科玉律。

最近就有个亲戚,因为孩子不愿意跳出舒适区搞得自己很焦虑。

她说自己的孩子爱好广泛,什么兴趣班都想报,学的也很快,但哪样都学得不精。每次一遇到些挑战,就开始打退堂鼓,或者觉得差不多都行了。

她问我:“她就是不喜欢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怎么办?”显然,亲戚已经把舒适区和堕落、不上进、偷懒划上了等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面联想呢?一番调查下来,我发现了问题的源头。

励志金句,原来是个误解?

舒适区(Comfortzone)最早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可以完全放松、完全控制,几乎没有焦虑和压力感。

可以看出,心理学对舒适区的定义是非常中立的。那什么时候,舒适区成了贬义词了呢?答案可以追溯到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1908年,心理学家RobertM. Yerkes和JohnD. Dodson发表了一篇论文《THE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HABIT-FORMATION(刺激强度与习惯形成速度的关系)》,里面提到他们做的一个老鼠迷宫实验。

迷宫中只有一条正确道路,老鼠走到错误的道路上会被电击。

他们发现,当电压升高时,老鼠就能更快地找到正确道路。但当电压的值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老鼠的学习速度变慢了,而且有些老鼠的记忆力还变差了,更保守了,都不愿意冒险了。

于是,他们总结说:“一定的焦虑可以提高老鼠的表现并且达到最佳表现区域,但是如果焦虑过饱和,则会跌入危险区域。”

但是,这个观点到绩效管理专家嘴里,就只保留了前半部分。他们在老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跳出舒适区”的观点,认为其能提升绩效,能有最佳表现,能促进员工和公司发展。

可是,莱斯特大学学者MartinCorbett在重复研究了25年内对“舒适区”的所有论文后,发现不仅没有太多事实证据去支撑“跳出舒适区能够提高绩效”的观点,反倒这一观念误导了不少公司的管理方向。

因为当老板们热衷于鼓吹“跳出舒适区”的各种好处时,员工就得被迫承担更多原本并不需要承担的压力,反而降低了工作幸福度和工作效率。

同时,现在的舆论过分地强调了需要离开舒适区,但是很少有人告诫大家,别离开太远,因为太远了就会跌入危险区域。

待在舒适区里的人,活得不一定差

和舆论对舒适区的攻击不同,不少人都认为呆在舒适区里有很多好处。

美国压力管理专家DebbieMandel说:“如果我们能呆在舒适区里,这将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以及拥有很强的安全感。”

她说,在舒适区里,其实人更容易做出更多的贡献。比如你让一个很内向的研究人员一定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公开演讲,虽然他可能可以提高一些演讲技巧,但是如果把这些时间花在他最擅长的研究上,大概率会比那场演讲对他的收获更大,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

想一想,要是陈景润跳出舒适区做了公务员,已经悬而未决200年世界级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1 2’”,估计要再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被攻克。

正因为他愿意一辈子呆在舒适区,用心钻研,才能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名家。

舒适区是人能够感受到安全的港湾

当你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或者很焦虑的时候,退回舒适区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比如这个暑假,同事的孩子钢琴准备考六级,还剩20天的时候,一首曲子反复怎么也练不好,大人孩子都快崩溃了。这时钢琴老师给了个建议,就是换之前练得很熟的四级或五级曲目试几天。

果然,负面情绪非常重,叫嚷着再也不要碰琴的孩子,重新捡起一年前被自己弹得滚瓜烂熟的曲子时,那种行云流水的畅快,那种深陷其中的陶醉又通通回来了。

忘我地弹了两天被自己称为“幼儿园小朋友”水准的曲子后,孩子主动要求继续挑战六级,虽然有挑战的几个地方并没有凭空消失,但重要的是家里不再有鸡飞狗跳,进展也顺利许多。

因此,不必一直和孩子说“你必须要学习!要挑战!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而是当他学业压力很大的时候,让他退回舒适区,找找自信。

毕竟,生活已经很苦了,为什么还不能给自己一个疗伤、休息的地方,同时也先放过孩子?

虽然说了这么多呆在舒适区的好处,但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得过且过,那就是另一种极端了。

该如何看待舒适区,研究了这么多,我说一下自己的两个心得。

1、比离开舒适区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边界,并接纳它

只是为了离开而离开,那么是很容易让人心力憔悴的。

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极高的压力感中度过,甚至觉得呆在“舒适区”里彻底放松是丢脸的,必须硬着头皮跳出去,那么结果不仅可能是错误的,更可能是徒劳的——那样只会让我们变得看上去很“忙”,假装很努力而已,却并没有发挥出我们真正的价值——还浪费金钱、精力和时间!

比离开“舒适区”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边界。

比如我时常能够听到楼下拉小提琴的声音是刺耳的,并且从拉了这么久的效果可以断定,这孩子可能真的并没有这方面天赋,而往往能盖过拉琴声的,反而是孩子跟母亲,父亲和母亲之间关于拉琴的争吵声。

放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我是这位母亲,了解到孩子的天花板后,我一定会诚恳地跟孩子好好谈谈:

我们虽然尝试了很久,但很遗憾,拉小提琴可能并不是你最擅长的,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把时间放在其他事情上,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都是完美的,但多去尝试,感受到自己做不同事情的边界,才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过更幸福的人生。

这里再回答下文章开头我同事孩子的例子,每件事都尝试,每件事都浅尝辄止,为什么不可能是因为孩子还没有找到哪个他真正喜欢,能真正生发出内驱力的事情来?试过,不好玩,就换个别的,我们成年人经常会做的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孩子一味去坚持?硬着头皮地去挑战?

2、工作中,找到那个与你舒适区互补的人比你自己跳出来更重要

拿自己来举例吧,我在工作中是一个很粗心,但是创意爆棚的人。

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同事:“我会写很多错别字,但我对我的内容和观点很有自信,我相信它们是与众不同且充满创意的。”同时,我也不愿意花时间改我那些错别字和病句,而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内容的设计以及观点思考上。

沟通之后,我们改变了合作方式:我负责开脑洞,提升观点的新颖度,挖掘细节问题;有专业编辑背景的同事负责审稿,检查错别字、语句通顺问题。

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跳出自己舒适圈,但却提升了工作效率,我们都更加享受工作的状态。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并且爱“它”一辈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帖内容来自搜狐网络平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