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华语乐坛何以变成“流星花园”?

华语乐坛何以变成“流星花园”?

时间:2023-01-07 03:10:46

相关推荐

华语乐坛何以变成“流星花园”?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ID:takoff),作者新仔,36氪经授权发布。

互联网音乐大盘企稳,网络渠道和网生内容逐渐占据主导,音乐产业活力比前些年强多了。

至少数据上看是这样。

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来,中国录制音乐市场的价值和世界排名,都在蹭蹭涨。

,中国录制音乐市场世界排名达到前所未有的第七位,乐观的看法是,中国音乐市场五年内进入世界前三。(参看:中国音乐产业何以创造如此惊人的增长?)

数据怎么来的?都是刷出来的。

流量歌手刷数据、网红歌手刷数据、抖×歌手刷数据、音乐平台财报刷数据、音乐节目刷数据……

这里所说的“刷数据”,并不是说数据作假,而是借用的球圈术语。

在球圈,刷数据,指的是靠弱队刷数据,看起来厉害,实际上是花拳绣腿。

音乐圈的数据,看起来也有点这个意思。

数据看起来刚刚的,但没有一个人、一首歌、一张专辑能在业内站的住脚。

你看,中国音乐能排到世界第七、腾讯音乐能赚成世界唯一,但过去两三年来,华语乐坛有哪首歌、哪张专辑、哪位歌手可以说是深入民心?

要不然也不会有“张亚东之怒”。

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官宣破纪录、可以看到各种耸人听闻的数字(动不动就百万千万)、可以看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歌手横空出世……

阅读:看到这样的榜单,也没必要对华语音乐感到灰心丧气

华语乐坛已经变成了“流星花园”,各种流星转瞬即逝,各种数据瞠目结舌,今天这首歌火,明天那首歌火,今天他破纪录,明天她破纪录。

而且,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做音乐,人人都可以当歌星,此时此刻,可能就有人在卧室里往音乐平台上传了一首歌,接下来,一颗流星或许就要划过天际。

却,不留下一片云彩。

不断有读者提醒我说,音乐的消费场景已经不同了。

确实,如今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花好几个月时间企划、收歌、制作、营销,然后大家静下来翻着歌词页好好听歌的时代。

音乐的数字化、流化,让音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站着听、走着听、躺着听、健身听、跑步听、游泳听、打游戏听,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能听,想怎么听就怎么听,想听什么听什么……

音乐无处不在,却又邈若浮云。

我们甚至已经不能确定音乐是不是用来听的了,但,肯定是可以用鼠标点的、用手指刷的。

你看,现在的歌和人都不再是被听众听红的,是不知道躲在网络那个角落里的用户用鼠标点红的,用手指刷红的。

任何一个网络平台,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捧红任何一个人,然后用数据说服大众,瞧,这就是明星!

大众也没有更多的可参照的价值评判标准,只能照单全收,或者极力吐槽。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不再是精心制作的产品,而成了导流的物料。

谁的错?都TM赖互联网?

不得不说,互联网确实冲垮了传统唱片业的产品体系。

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让过去需要时间来精雕细琢的工业流程,变得无所适从,也不得不为网络快消逻辑服务。

但更可怕的是,传统唱片业多年来的萎靡不振,摧毁了过去的精英创作体系,行业已经没有几个比肩李宗盛、雷颂德的创作精英,也没有几个像姚谦或陈泽杉这样的营销高手。

所以,哪怕网红们一个个想通过唱片公司转型成专业歌手,但他们最终会意识到,如今的行业,已经没有什么能力帮他们增值。

实际上,这些年来,不少网络红人、选秀红人先后尝试转型职业歌手,但真正可以说是在行业里立得住脚的……

我还没有看到。

过去五六年来出道的新人,真正在华语乐坛站稳脚跟的“新人”,李荣浩可能算一个,吧?(虽然他年纪也不小了)

站稳脚跟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有较高传唱度的歌曲,且作品稳定输出。

第二,身上的圈层性没那么明显,靠作品获得跨圈层的全民性的认知和认可。(包括港台)

第三,从巡演等方面可以看出,听众群较大且在不断提高。

其他人大都只是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渠道的明星。

当然,这没有问题,在这个时代,能吃透一个圈层已经不容易了。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强求出圈。

如果你一年靠自己的圈子就能挣个成百上千万,又何必在意出不出圈呢?

有些时候,只是粉丝较劲,觉得自己的爱豆应该获得更多认可罢了。

我从来就不觉得“出不出圈”是个问题,无论是偶像,还是网红,做好自己本分,赚够自己该赚的钱即可。

哪怕只是“流星”,划过天空的瞬间,也在旁观者记忆中留下了惊鸿一瞥。

或许我们就是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只有流星,没有恒星。

打造一个“恒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时代愿意为“恒星”留足时间和空间,艺人也有足够的天赋。

地利:“恒星”的审美和信息输出能够被大众所接受

人和:行业有打造“恒星”的能力

过去的行业,是以打造“恒星”为目标的,从选材到“企制宣”,都力求大众化。如今,整个行业思维正在发生变化,因为网红们的出现,因为圈层化,因为音乐市场越来越细分,选材以及相应的目标市场也变得更有针对性。

网红的受众就是网红的粉丝、偶像的受众就是偶像的粉丝、民谣的受众就是民谣的粉丝、Hip-Hop的受众就是Hip-Hop的粉丝,而这些粉丝,也越来越“硬核”,非自己的爱豆不爱,不是自己喜欢的曲风不关注,非我同类其心必异。

都管这叫“圈层壁垒”。

所以,在这个年代,想要打造一个全民性的巨星,太难了。

与此同时,大众审美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大众刷红的网络热曲,审美和技法上相比二三十年前的歌曲有差吗?

我打赌,现在再出一张《吻别》这样的专辑,照样能火。

乐迷、粉丝和大众已经多极分化。乐迷有自己发现音乐的渠道,粉丝有自己的社群网络,大众则完全受网络渠道左右。

你不去主动选择音乐,就是被互联网选择。

时代就是如此。

问题是,互联网选择不出“恒星”,互联网只会选择流量,流量是互联网上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与此同时,行业又失去了打造“恒星”的能力。

并不是说你花钱找一堆创作大咖就能成材的,打造“恒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也需要长年累月的运营。

然而,行业缺的不只是过去那么专业的“企制宣”系统,还缺乏专业的传播渠道背书。

媒体也越来越细碎了,放眼望去,全是自媒体,也都是流量为王,争先恐后的消费话题而已。

毫不夸张的说,打造“恒星”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华语乐坛成为“流星花园”已经不可避免。

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流星划过天际,仍然,不留下一片云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