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想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这些方法让孩子内心觉醒

想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这些方法让孩子内心觉醒

时间:2021-08-11 02:17:48

相关推荐

想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这些方法让孩子内心觉醒

之前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让我很受触动:

萌芽你好,我家大宝快5岁,是个女孩儿,每天早上去幼儿园都软磨硬泡不起床,各种方法用两天就不起效了;

吃饭、出门,每一件事都要提醒好几遍,家里人也都催得不耐烦了;

而且现在不光在家,在幼儿园也是做什么都磨蹭,老师说她每次写作业都是倒数后三名……

导致这半年不是被嚷就是被打,也包括我,我觉得自己都有些轻度抑郁了,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孩子怎么都改不了。

这个留言,让我想起朋友和我聊过的,一年级小学生学习压力的事情:

现在最怕就是陪孩子写作业,每次写作业就感觉得毁掉彼此的“亲子关系”。

因为孩子天天不配合,比如每写五分钟就要上个厕所,要个水果,喝杯水,各种借口都要找一遍;

而陪在孩子旁边的朋友也痛苦,因为即便孩子坐在那里,也非常不专心,这个题目看错了,那个字写歪了,姿势不正确,笔画又很慢等,真的是在旁边陪着都成了“煎熬”。

虽然一个是学前班,一个是小学生,但这两件事情其实有很多的共性,所以今天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和大家谈谈在学业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路上,我所体悟到的的思考和想法。

01 学龄前,我们可以为孩子学业做什么准备?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在我心里,我特别看重孩子内驱力的启发,因为这是孩子自主学习、热情不减的最强的、最有价值的动机。

前面案例中所描述的孩子,共性其实都在于内驱力不足。很多时候,也只有内驱力的力量在后面支撑着,我们才能看到孩子自动波一样,主动地学习、做作业、应对挑战,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

内驱力就像一颗种子,萌发于孩子的内心,但非常依赖环境和水土,对于父母来说,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培育这份能力。

不干扰,也不打岔,这个过程其实很难,很多时候起码得花上整个学龄前阶段,整个家庭的合力。

一个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他需要在学龄前阶段能够体验到下面这三点的热忱,他才能够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迈进小学阶段的更高一层的学业和生活挑战。

1.孩子需要有感受“好奇心涡轮”的机会

-“孩子,你在想什么?”-

好奇心涡轮的定义,是我在德国一本专著《FOCUS》(专注力)上学到的。我很赞同的一点是,好奇心虽然是对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孩子学习乐趣的基础,但是只有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孩子才能最终形成涡轮连接感,把学习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里反映的是孩子有没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扩展思维,生活中有没有机会,让他更多地去探究和讨论思维。

一些小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可比如思维导图。你会发现,其实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可以成为孩子探究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 Joshua 现在很喜欢思维导图,帮助自己开拓脑子里想到的东西

2. 孩子需要体验兴趣变成落地项目的机会

-“孩子,我们一起试一试?”-

如果孩子的求知欲只停留在表层信息,那孩子的热情很快就会被动消退,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可以巧妙利用一些方法,激发孩子的执行力,让孩子把热情持续下去。

我也分享过我自己的例子。比如在孩子的宇宙启蒙层面,我曾经自制过星空灯,也和孩子一起深度解读绘本,围绕一个宇宙的兴趣,我们甚至可以画上三个月来集中做项目,从头脑风暴行星的居住环境,到演绎行星的儿歌等,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延续热情和执行力的“项目执行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我曾经写过的这篇文章《收好这份宇宙启蒙地图,与孩子踏上探索星空之旅吧》,也是反映了这个理念,将兴趣更好地落地成项目。

△ 我和哥哥讲解过的太阳系大家庭

3.孩子要感受我们身体力行的内驱力契机

-“孩子,我也在学习,我们一起学习吧”-

孩子第一个模仿对象是我们,所以他理解一件事情最初的价值观、和方向标来自于我们。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是自律、自控并且能够有良性的学习动力的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想要效仿的那份热忱自然是更高的。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也让孩子明白我们是有持续在学习和进步的。

我之前分享过Eric专注力并不够,所以每次坚持的时间都不长,于是我们就约定了周末大家都有各自的“学习”时间,一起像上课一样,排排坐,各自读书、学习,相互交流故事,这些都是最简单、但是又可行的“示范方法”。

02为什么我们会把孩子的内驱力摧毁掉?

内驱力不足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最简单的,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作息上显得非常被动。在孩子的眼中,学习是一个过载的压力,是一个被动的、必须得去做的事情。

如果成绩并不理想的话,会自尊心受损、在周围人的眼光和压力下,很难找到走下去的勇气。

回归到导致这个局面出现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我们不仅没有做到前面的三点,还走向了另外一个对立方向,就是“控制感”。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太着急,让孩子内驱力“水土不服”了,可以看看我们平时有没有不自觉地做过下面这三点:

1.孩子感觉自己被控制

“我强你弱,你当然得听我的”

生活里,我们不自觉地以为爸爸妈妈是孩子规划的主导者,辅食吃饭靠的是多哄、多喂;穿衣打扮、睡觉作息也是我们说了算,甚至由我们为孩子精挑细选兴趣班,孩子只要出席就好……

虽然这些都是生活里的琐碎的事务,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但当它们累积在一起时,就成了孩子世界的全部形态:控制。我之前写过的文章《“如何毁掉一个孩子?控制他!”失去掌控感的人生只有自我迷失!》,便是深入讨论这个难题的破解之道。

2.孩子始终感觉父母很“焦虑”

“我天天都在为你操心,你怎么就是长不大”

其实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意识到,父母所担心的东西,往往和孩子所担心的东西,不一致。

比如我们认为孩子应该为“迟到早退”等负起责任,但是孩子可能更看重“早上起床的体验舒不舒服”,而这种差异,是由孩子的认知程度决定的。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更多是符号记忆,他们更关注的是此时此刻的感觉体验,但因为和孩子的不同频,我们的焦虑对孩子来说其实成了一份很大的压力。就好像一直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做了错事,哪怕这个错事孩子也不知道是什么。

3.孩子感觉父母“言行不一”

“大人是大人,你才是小孩子,哪能一样”

这个现象很常见,比如我们会认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但是孩子又很少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在学习和阅读,更多时候就是拿着手机坐在旁边“督促”自己。

而,人在心不在的那份缺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鲜明的排斥感:原来我做什么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原来父母所说的道理,只是针对我适用。

而这种违和感,也会加大了孩子内心的不适。

我们如何改善,从何开始改善?

其实很多时候教养中的看似表面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但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不管孩子是多少岁,实际上,你何时意识到这些方法,开始做起来都不会晚。

除了我前面提到的六个要点,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两个案例,其实还有两个办法还可以辅助大家去攻破内驱力的难题:

1.陪伴孩子一起去经历”重复的练习”

-“孩子,学习的确是一件苦事”-

在Joshua学钢琴前,我和他认真地讨论过一件事情:“学琴很开心,但是有件事情我必须要告诉你,学琴其实很苦,他需要你每天都得坚持练习,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保持上课的频率,才能学好琴。”

Joshua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根本没有概念,我就真的带他去体验什么叫做“重复的练习”。

我给了Joshua一本练习册,我和他说,“重复的练习”的感觉就是,“你觉得你总是在做类似的题,重复一样的做法,但是每个题之前的难度不一样,你可能前面没遇到问题,后面又遇到问题了。”

在孩子找到对的兴趣之前,会有很多错误的尝试很正常,但是让孩子明白,学习一定是一个苦差事,需要韧性和重复,这对于彼此都是很好的心态的调整。

△ 现在Joshua的兴趣也包括自己编琴谱

2.和孩子一起拆解问题,把目标小模块化

-“孩子,我们一起想办法”-

简单来说,这一步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问题拆解。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明确问题核心 ,把遇到的困难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的目标,重新练习。

在练习中,我们可以给到孩子积极具体的反馈,让孩子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更具有针对性。除此此外,我们需要同时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小技能的提升的成就感,通过鼓励孩子积累量,从而影响目标的质变。

这也是挫折教育的核心: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并且做出行动的过程。具体大家也可以回看这篇文章:我之前写过的文章《别曲解了“挫折教育”,却怪孩子长不大》,来进行查缺补漏。

孩子学习拖拉,面对挫折大发脾气,不愿意自己吃饭,这些学习和习惯养成的问题背后,都有着相似的本质,关于我们给到孩子的支持和挑战之间的度,是让孩子享受自主的快乐呢,还是压垮了孩子的内驱力。

强势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强你弱,你听我的就对了”,唠叨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天天都在为你操心,你怎么就是长不大”,都容易让孩子产生被动配合的状态,亲子关系越来越游离,我们自己也会在养育中,产生许多无助感。

我觉得成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本身是有危机感的。只有恰当的引导方式,彼此舒服的合力,才能真正的拉起那根挑战和支持并行的绳索,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可以想清楚,做哪些事情能让自己充满热情,原来坚持的过程也可以循序渐进。

让孩子知道,原来学习是一个“支持和挑战”可以齐头并进的过程。

空有快乐的迷惑感会让孩子失去渴望,空有压力的挫败感也同样会让孩子失去动力,支持与挑战并行,这才是孩子内驱力的基础。

V公号搜:大脑学习邦(Brainlearning)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