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永宣佛造像艺术

永宣佛造像艺术

时间:2022-07-12 12:14:27

相关推荐

永宣佛造像艺术

当下的古玩藏家们谈及佛像,“永宣造像”是一个意味特别的词。“永宣”指的是明代永乐、宣德两朝,其时,佛造像艺术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御用监有专门的“佛作”,以暹罗国(现在的泰国)朝贡的风磨铜炼制成形制各异、神姿庄美的佛像,后世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

当下的古玩藏家们谈及佛像,“永宣造像”是一个意味特别的词。“永宣”指的是明代永乐、宣德两朝,其时,佛造像艺术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御用监有专门的“佛作”,以暹罗国(现在的泰国)朝贡的风磨铜炼制成形制各异、神姿庄美的佛像,后世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

永宣造像堪称我国佛像制作史上的高峰,清代康熙帝也对之赞誉良多。西方学者对明清铜器更是评价极高,他们干脆把这段时期叫作“中国铜器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收藏业内某研究机构曾作过统计:以均价而论,明代佛像要高出清代佛像2倍到4倍,时曾一度高达9倍之多。和的两件“亿元”佛像均为明早期铜鎏金释迦牟尼像,尤其是成交的1.87亿元的永乐释迦牟尼坐像,致使释迦牟尼像均价达289.6万元。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这个名字的背后不但有“永乐盛世”与“永乐大典”,还有“靖难之役”的政变背景。《明史·成祖本纪》评价朱棣曰:“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样一位“武气”浓重的帝王,似乎并不怎么像是虔心礼佛、淡泊权势者“该有”的模样。

朱棣有一位和佛教关系匪浅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是落发为僧、造反称王的开国皇帝,17岁于濠州(安徽凤阳)皇觉寺出家,25岁投入白莲教起义军。这些所谓的非统经历虽为称帝后的朱元璋深忌,但他的8年僧龄及目睹元朝崇尚放纵喇嘛所产生的诸多流弊,却最终定格了他对佛教既严管度牒、又礼敬高僧的微妙态度。而朱棣比之父亲,更多了一重需要借助佛教的原因—他本以藩王夺统,名分不正,底气不足,更需要宗教来为他的行为做出解读与讳饰。

就在刚刚改元“永乐”那一年,朱棣托名徐皇后搞出一部《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及徐后的长序,颁行于世。在序文中描述徐皇后与观音菩萨“梦感”相见,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春正月,即太祖死前和建文帝即位之前。而此时菩萨已预言:“今将遇大难,特为接引,以脱尘劳。”这个“难”,即建文削藩,随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这件事披着佛教的外衣,为朱棣起兵造反找出了最有权威的解说—“顺应天意”。

此外,在建都北京、营造宫室的同时,朱棣亦同时营建了数量不少的佛寺道观。僧人道衍是发动“靖难之变”的主谋,成祖即位后,复其姚姓,赐名广孝,使之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皇帝的垂青使道衍和尚成为当朝第一高僧,天下僧人莫不仰慕,朱棣亦被视为崇佛好僧之帝。

朱棣崇佛,但并非信佛,他的治国之道依然以正统儒学为主,释道兼而辅之。让百姓拜佛问道,用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之理念安身立命,这是释道对永乐内政的意义所在。而在加强与周边地区羁縻的措施中,佛教更占据了重要地位,也直接催化了大量“永宣造像”的诞生。

自元至明,朝廷都非常重视和藏区高级僧侣集团的联系。藏、青、甘、川等藏区占全国版图四分之一,在这片辽阔的地域上,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僧侣拥有政治与宗教的双重控制力。朱棣即位之后极为重视周边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推行“羁縻”政策,一边大封僧官建立制度,一边频加礼遇以结其心。这一切都是为了积极凝聚藏传佛教僧众对明朝皇权的向心力,强化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上层建筑和社会基础,防止西藏上层因中央政府改朝换代而裂土自重,脱离大明一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永乐佛造像艺术独特风格的出现,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明廷规定,凡三教受封为“国师”以上的僧俗官员,都有资格派代表进京朝贡,贡品自定。对入朝进贡的藏族官员,明政府给予优厚回赐,赐品价值往往数倍于贡品。由于各类佛像特别是金铜佛像乃佛门法身且价值昂贵,入贡者极为看重,夙夜欲得,朝廷亦作为极品礼物予以赏赐。明政府亦允许朝贡人员来往经商,有些受赐物品还在沿途出售。因为朝贡名利两收,藏区首领竞相前往,代代相效,随行人员也日渐增多,以致后来朝贡使团踵迹于途,络绎不绝,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的数千人。与此同时,出自宫廷的“永宣造像”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时,在隶属于“御用监”的“佛作”中,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官吏的监督下,依据宫廷要求和藏传佛教定型的造像模式,融入内地传统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和工艺特点,按照严格的量度和仪轨统一制作佛像。由于选材用料考究,制作规范精细,600多年来永乐造像以神韵精美曼妙、仪态华丽端庄而独步中外;以造型匠心别具、风格兼容汉藏而冠绝古今。

永宣佛像之美,在于将各擅其美的汉藏造像元素融为一体—审美主体是汉族的,雕塑母题是藏族的,严格遵循藏传佛教图像的规范,但在艺术表现上又与藏族原型不同。永乐佛像把汉藏艺术因素巧妙结合,水乳交融,形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雍容而不失秀逸,浑厚之中透着温文尔雅。时至今日,美轮美奂的永乐宫廷金铜佛像,依然让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僧俗信众为之倾倒。

永宣造像的主流为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佛母和护法,造型端庄秀丽、衣饰繁复华丽、做工精巧细致、鎏金饱满肥厚,既为宫中内设佛堂自用,又作为珍贵的礼品赏赐给来朝贡的西藏各派宗教领袖。这些佛像的面部宽平,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粗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颇强。装饰上亦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和女性尊者胸前及腰部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

所有造像皆配有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头部饰有立体感极强的卷草纹,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联珠纹。莲花座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六字纪年铭款,字体柔美;铭款从左至右刻写,而非当时中原流行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如此刻写旨在迎合和顺应藏族人的藏文读写习惯。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口法,底盖封实后,一般要用掺有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用黄铜铸造,采用中原传统失蜡技术,不同于惯用的翻砂法,铸工精细而复杂,涉及冶炼、塑模、制范、铸造、打磨、镀金、装藏等多种工艺。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进行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精湛的工艺是永宣佛像的突出特点,金属造像是佛像雕塑艺术中工艺最复杂的,集合了塑模、铸造、錾刻、打磨、鎏金、镶嵌、染色十几道工序。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制造一尊铜鎏金吉祥天母像需各类工匠达12种之多,即大器匠、锉刮匠、合对匠、收搂匠、胎基匠、錾花匠、攒焊匠、磨匠、镀金匠、洋金匠、画匠和拨蜡匠(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内务府奏销档》),可见造像工艺之复杂。永宣佛造像铸造錾刻精细,每一缕发丝、每一颗圆珠都一丝不苟。镀金层厚,光泽亮丽,工艺之精微缜密无可挑剔,确实是明清佛造像中的精品。

如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毗瓦巴是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喜金刚和二臂玛哈噶拉也是萨迦派专门崇奉的本尊和护法神,文殊菩萨、地狱主为格鲁派崇奉的本尊和护法神。这从侧面反映了明廷对西藏推行的“众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再者,少数造像题材来源于汉地佛教,如旃檀佛、高僧形象的地藏王菩萨等。特别是旃檀佛,堪称内地佛之重宝,因为它是模仿十六国时期传入汉地的一尊印度旃檀佛像制作而成。

明代宫廷造像创始于永乐时期,但只延续到宣德时期。永宣之后,明代宫廷造像突然销声匿迹,至今尚未发现有永宣之后明代宫廷制作的藏式佛像。现存明代宫廷藏式佛造像中,永宣造像占九成左右,约为400尊,国内有300余尊,首都博物馆收藏50余尊。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英国收藏家斯皮尔曼(Speelman)历40余年收藏的14尊永宣造像,是已知国外永宣造像最大的藏家。

永宣造像也存在风格流变的分水岭,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

永乐前期,约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十九年(14),是明廷造像的创立时期。造像体态优美,面相妩媚,装饰繁缛,气质优雅,做工精细。其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定型,但是局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印度和尼泊尔造像遗风,最突出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造型优美且神韵十足,典型实例如斯皮尔曼旧藏19厘米的旃檀佛像。

永乐后期,约从永乐十九年(14)到永乐末年,为明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体态趋于平稳,较少见到三折枝式的动感姿势,面相宽平,眉眼平直,具有明显的汉人面相特征,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莲花瓣,形制比永乐前期明显宽肥饱满,莲瓣头部出现卷草纹,典型实例如香港苏富比秋拍的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宣德时期,主要为宣德帝在位时期(1426-1435年),是明廷造像的发展时期。承袭永乐后期特点,但躯体更趋肥胖,略显臃肿;面部更趋汉化和男性化;莲花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亦比起永乐时期强烈;体量普遍增大;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明显不如永乐时期优美精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400余尊永宣造像中,宣德时期造像约占十分之一。这应是永宣宫廷造像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若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无论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是明成祖朱棣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而永乐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也只是他政治舞台上的一种“道具”。然而这丝毫无损永乐造像自身的精神内核,更无损其超卓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佛装”和“菩萨装”/

藏传佛教佛像分为两种:“佛装”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佛装”佛像的刻画较为简单,释迦牟尼像通常着“佛装”;藏传的度母、菩萨像、金刚像则是多着“菩萨装”,并且常常配以珠宝、璎珞、项链等饰物,增加了美感,也推高了其市场价值。而财神、宗喀巴、罗汉、莲花生等佛像价格相对较低。

另外,佛像所持法器、饰物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了佛像的市场价值,因为这些均展示出当时高超复杂的工艺。法器是指佛像手中持有的器物,包括宝瓶、宝珠、法轮、莲花、杨枝、各种兵器等。“菩萨装”像所持法器比“佛装”像多,在收藏市场上往往价格更高。

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

高19.1cm、座底径12.1×8.9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殊菩萨一头四臂,面相浑圆秀美,神态安详。头戴五叶宝冠,袒上身,细腰束裙,褶纹转折自如,流畅起伏,潇洒飘逸。主臂右手上举持剑,左手结期克印牵莲花茎。另外两手中的右手持箭,左手上举持弓,全跏趺坐。端坐仰覆莲座,莲瓣细长挺拔,上下边缘饰联珠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