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山西解州关帝庙

山西解州关帝庙

时间:2021-05-02 01:11:04

相关推荐

山西解州关帝庙

天下关庙虽多,但名称不外是“关帝庙”、“关王庙”或是“武庙”等等,且基本的格局大致相同,即:山门→戏台→崇宁殿→春秋楼。武庙之首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大火后,至民国九年(1920),历年增补修建而成,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的建筑年代虽晚,有些甚至为民国时期所建,但其群体布置和营造技法保持了部分古风遗制,整个建筑群的建造年代从明代后期跨越至民国初年,历代修葺都集结了全省乃至全国名匠,所以仍为一处重要的古建遗存,加之其“天下第一关庙”的身份,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前来参观和朝拜。

解州关帝庙在古建方面的最大价值在于其为山西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宫殿式建筑群之一。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组合的美”,从宫殿到民居,从府衙到庙宇,从园林到陵墓,中国古建总是以建筑群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现存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有北京故宫、曲阜孔庙、泰安岱庙以及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这样模大、形制完备的宫殿式建筑群在山西这个全国古建保存最多的省份也是无出其右。 而由于关公不同于皇家和孔子,其在民间具有更大的信仰群体,除了朝廷衙门和儒家的士大夫读书人外,坊间阎闾、各行各业有更多的关公 的崇拜者,加之关公被正式列入国家祭祀的时间较孔子和五岳较晚,所以关帝庙和其他宫殿式建筑群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少了些肃穆,多了些情趣;少了些庄严,多了些安逸,使关帝庙成了一处特别的宫殿与园林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融合的建筑群。 这些特点,一走进关庙便能深切的体会到,具体的主要有一下几点: 其一,整个建筑群采用绿色琉璃,而不是皇家专用的黄色,这一方面体现出关公在官方的地位尚不如孔子,另一方面也多少体现了关公亲民的特点。 其二,庙前先进园(即结义园),此园中有荷花池、假山、牌坊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关庙肃穆的气氛。此外,庙中古木参天,整个建筑群被郁郁葱葱所覆盖,加之管理方没有重建于1947毁于战火的寝殿,而是在旧址辟出了花园。所以这里除了祭祀之日,若游人不多,在庙中徜徉,也算惬意(左图)。 其三,最主要的特点,关帝庙建筑与故宫、曲阜孔庙等其他宫殿建筑风格明显不同,没有明显的皇家建筑那种令人心生敬重的感觉,而是富有山西 地方建筑的特点:建筑细节装饰极其复杂,精美繁复的琉璃构件、木雕、石雕、砖雕及铁制品随处可见,俨然就是一座山西工艺美术博物馆。

结义坊

结义园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由时任解州州守的张起龙主持新建,乾隆年间增修。此园在建国前后基本被毁,且被诸多单位占用,1984年被文物部门收回交予关帝庙后逐步复建,现在园中所见景致与建筑基本为当代所建。

值得说明的是,解州关帝庙这种“前苑后庙”的格局在全国绝无仅有,应该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万历年间扩建关帝庙时发现庙南隙地低洼,于是增建莲池一园,凿井取水,堆叠假山;而北部较高的地势便于层层推进,形成威严紧凑的整体

照壁局部(中央部分:蟠龙、牡丹、火焰珠宝、麒麟等)

琉璃照壁 照壁在结义坊北侧,正对关帝庙的正门——端门。琉璃影壁为清朝宣统年间烧制,画面内容丰富,题材众多,色彩艳丽,形态传神。主体以龙、麟、花卉为主:盛开的五朵牡丹居中,上雕火焰宝珠一枚,左右两条蟠龙戏珠,外侧两条行龙折首回视,上方两麒麟拱背缩足,回首望日。其上雕有各种瑞兽,下方为人物的形象,似与石牌坊一样描述了一些故事,但极为遗憾的是所有的人物的头部都缺失,明显是曾经有人刻意破坏…… 照壁与端门之间是曾经的官道,中间有由三根粗铁棒交叉而立的“挡众”,此物的作用相当于下马坊,文武官员包括皇帝至此均下轿下马,开始祭拜关帝的程序。

这个琉璃影壁与其他著名的龙壁不同,一般有五条或九条龙,而此处只有四条,且是四爪龙,原因和关帝庙用绿琉璃一样——关公的“等级”不够,但也有一种说法,因关羽死后封帝,“四”与“死”谐音,暗喻关羽不同于真正的皇帝。另外,此照壁内容虽丰富且生动,但布局略显凌乱,有过分堆砌各种造型的感觉,且失之大气,与关公的性格有些不符。

端门即为关帝庙的第一道门,建于清代,为牌楼式门,通体砖构.歇山顶,檐下施仿木砖雕斗拱,五踩重翘。端门,乃帝王居所之门的专用名词,北京故宫在天安门和午门之间即为端门,当然关庙的端门不能与故宫的端门相比,此门规模不大,与一般庙宇山门相仿,仅辟三门,主楼正面门额书“关帝庙”,背面书“扶汉人物”,次楼前后门额内容一致,东西分别是“精忠贯日”、“大义参天”。门额不仅书法遒劲,字迹端庄,而且内容正是对关羽一生的高度概括:“扶汉”是关羽毕生的事业,而“忠”和“义”是关公最最基本的人格,也是我们的信仰所在。另外,此门的亮点在于门额周围的砖浮雕,尤其是主楼的两条飞龙,采用浮雕与透雕结合的形式,线条流畅,造型逼真。

进入端门,是东西相距约七十米的狭长甬道(见前图),古木参天,百鸟啼鸣,两侧钟鼓二楼遥相对峙,与景区外喧闹的镇甸截然不同,有种穿越的感觉。钟鼓二楼形制相同,均建在城台之上,重檐歇山顶,第一层施斗拱三踩,第二层五踩。檐柱用材偏细,定不符《则例》之规定,这个现象虽在山西清代建筑中较为普遍,但我觉得此处的如此细的柱子与较大的屋顶似乎不相协调,有些不安全的感觉。

关帝庙所有建筑的屋顶都布满形式多样的琉璃饰件,是山西境内琉璃制品较大集中地之一。山西是中国琉璃艺术的发源地,北魏西京(今大同)的宫殿是历史上最先使用琉璃构件的建筑物。唐代的介休已有琉璃寺,此后琉璃构件的使用日趋普及,直至明清时期重要建筑屋面皆用琉璃覆盖。山西的琉璃匠师广泛分布于全省三十余个县市,解州关帝庙的琉璃为河津匠师的代表作。河津一脉兴起较晚近,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烧造琉璃。其特点是人物比例略小,动感强;鸱吻盘曲臃肿;花卉怒放,花瓣往往超出脊身;釉色以黄绿为主,绿釉中含铅量较大,因氧化铅的还原作用而易于呈现“银釉”色泽。 右侧的琉璃饰件为鼓楼之脊刹:两侧为麒麟驮花瓶,左右并不对称,中间为二层阁楼,翼角高挑,二层窗棂制作精细,仔细观察,斗拱的翘和耍头亦制作成动物头部的形象。此构件为长焦相机所拍摄,位于屋顶最高处正中。

这些飞檐翘角上的装饰是关帝庙最耐看的部分

雉门为关庙的第二道门,“雉”实为野鸡,在古时为一种富贵吉祥的瑞鸟,“雉门”是《周礼》中“天子五门”之一。在雉门东西两侧分立文经门、武纬门,与故宫太和门两侧置昭德、贞度二门的形制相同,这种在同一水平分立三门并通向同一区域的布置,只存在于高等级的建筑群中,所以行至雉门,关帝庙的规格始现。明神宗万历、清圣祖康熙到关帝庙拜谒时,便由雉门进入,随行文武官员由两侧门进入。

门前抱鼓石

精美的石础

雉门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五踩重昂,柱头科斗拱耍头雕成大象头样,平身科为龙头样,此外,此门的雀替亦为精细华丽的木雕作品。雉门于清末毁于火灾,19依原样复建,建筑建构舒朗,梁架规整,转角处置莲花垂柱。

在庙宇中,多有山门兼做戏台的形制,此处便是典型的一例,关帝庙雉门背面出抱厦三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后檐与雉门以“勾连搭”衔接,为乾隆年间改建的乐楼(现存亦为清末复建)。游人穿过雉门向里,便来到戏台之上,台平面成“凹”字形,前面的踏跺向内收缩,平常作为人行通道,献演时上搁木板便补齐舞台,此时雉门内便成为演员的后台,隔扇门又可代替守旧(即帷幕)。这种样子的戏台与榆次城隍庙、永乐宫无极门相似。舞台正中之匾书“全部春秋”,两旁进出演员小门上分别书“演古”、“證今”,这即是指这舞台之上戏剧的内容与功能,更多的是对关羽平生的概括并表达了民众对关公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在戏台两侧置有琉璃八字照壁,与午门两侧的八字照壁遥相呼应,这种布局极为罕见。另外,一般的戏台面向正殿或在门外广场,但这个戏台却夹在雉门和午门之间,位置欠佳,场地局促。根据庙内碑文可知,乐楼初建于御书楼背面,面向正殿崇宁殿,乾隆年间祀典者云集,“乐楼逼近正殿,演奏之际,士女喧哗,颇觉亵渎,遂移建于雉门内”。

午门

午门,为关帝庙第三道门,也是最后一道,上文所说,《周礼》载“天子五门”,北京故宫从南向北依次有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建国后拆毁,位置在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所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初名奉天门,嘉靖时改皇极门,清代称此名);而解州关帝庙只有端门、雉门、午门三门,再次体现了关羽虽被封帝,但和现实的皇帝还是有些距离。现在所见的午门是清末火灾后,民国九年(1920)重建,但梁架结构合理巧妙,部分手法有古代遗风,应该出自当时较为杰出的工匠之手。 午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前设垂带踏跺,中间置龙云御路,台基上有栏杆栏板,栏板上雕有花卉、盘龙、人物、狮麟等图案,望柱头亦有石雕,为狮子与猴子相隔(又与故宫龙凤相隔的望柱头不同)。门内两侧墙壁彩绘巨幅画像,东边为周仓与青龙,西边为廖化与白虎。周仓与廖化轩昂威武,为关羽的忠实部属,在午门作为门神当然最为适合。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 午门内有一楹联,为时任解县县长郭像蒙于民国二十一年所题,道出了解州人对关帝的崇拜和身为关公家乡人的自豪:

国贼数操 谁曰不然 顾权无以异也 张挞伐 建纲常 天地低昂鬼神泣

圣乡说鲁 敻乎尚矣 惟解亦相侔焉 仰威灵 明祀事 山川磅礴庙堂巍

雕梁画栋的解州关帝庙斗拱与梁雕

解州关帝庙飞檐

门墙过关斩将绘画

民国期间绘画

午门望柱头石雕蹲狮

望柱头石雕为狮子与猴子相隔

山海钟灵坊

穿过午门,是一座气势不凡的牌楼,即上图的“山海钟灵”坊,此坊建在基台之上,四柱三楼,檐下斗拱密布,出跳多层。此坊的出现,提示关帝庙建筑群的高潮——御书楼——就要到了。御书楼,听名字便知与皇家有关,此楼原名八卦楼,建于康熙年间,乾隆时因康熙御书“义炳乾坤”匾额于此,故改称御书楼(该匾现位于崇宁殿神龛之上)。御书楼为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后置抱厦三间,卷棚歇山式,为乾隆时增建。御书楼内多置匾额,其中“绝伦逸群”值得介绍,此匾文辞出自诸葛亮给关羽的信,是同时代人对关公的中肯评价;而书法出自清代解州知州言如泗之手,字迹圆润饱满,流畅自然。

山西解州关帝庙山海钟灵坊与御书楼

御书楼东北角及抱厦,优美的曲线,实为古建最动人之处

繁复的斗拱

解州关帝庙斗拱与雀替

此外,御书楼还有三处值得留意:一是其第二层屋顶做成行龙样子的戗兽,如此做法甚是罕见,可谓匠人的大胆创新;二是在御书楼牌楼式前门和后檐抱厦的额坊与斗 拱上的木雕,样式精巧多样,且和戗兽一样,均为关帝庙所特有,蚂蚱头雕成龙头样,舌上含珠,请注意:大斗也有装饰,成莲花座样,更为有趣的是斜昂之上雕有不同的瑞兽形象,我素喜欢拍摄古建的斗拱,但这样的斗拱却从未见过,装饰虽然复杂,但不失精巧,恰到好处,没有繁冗的感觉。下方额坊镂空雕刻一组人物形象,主像(也许是关公)坐在正中神龛中,侍者站立两旁,两边为神将骑在麒麟等神兽之上作战的画面;三是其藻井,步入楼内,抬头望去,穿过楼板中央的八角井口,便可看到其顶部的八角藻井,是为御书楼原名“八卦楼”的由来,斗拱逐层内收向上,井底透雕二龙戏珠,盘曲蠕动,生动自然。

木雕藻井

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各地关帝庙主殿均为此名。殿前东西置碑亭、钟亭及华表、铁质焚表炉、铁狮与铁人。碑钟两亭均为重檐六角攒尖顶式建筑。碑亨内竖有雍正十二年和硕果亲王题的玉碑;钟亭建于嘉庆十四年,内置顺治十七年所铸铜钟一鼎。

崇宁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铺盖,正脊上八仙峙立,垂兽为麒麟,戗兽为较短的行龙,均为别处少见。两层檐下斗拱均为五踩重昂,额坊有彩绘及木雕。殿前月台上置一铜质鼎式香炉和一长方形供案。月台踏跺中央为雕有卷草、流云和二龙戏珠图案的御路。廊下门楣上“万世人极”匾,乃咸丰御笔亲书;前檐当中“神勇”匾,是乾隆皇帝之作。 蔚为壮观的是大殿四周二十六根檐柱均为巨大石雕龙柱,如此形制只有曲阜文庙大成殿与之相仿,大成殿龙柱虽数量多(二十八根),但制成时间较崇宁殿龙柱要晚160余年。据王大奇先生考证:现存龙柱至少有二十三根系嘉靖三十七年(1558)的作品,其余三根为康熙年间补置。 二十六根檐柱共雕有三十四条龙,八根前檐柱每柱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下衬山海波涛,上缀朵朵浮云。双龙多出没于江海云雾之中,各具变化,无一雷同。其余檐柱每柱均雕单龙,同样出没于山水云海之间。西山面五根柱子上,龙首至柱顶端均转折向下,呈降龙姿态;东山面及后檐柱上的蟠龙,盘绕向上,无折首状,多呈升龙之势。这二十六根龙柱是崇宁殿中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正如庙碑所云:“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

盘龙柱

我家那人正在研究这盘龙柱

这是不是月亮坝儿耍大刀(明砍)的那把刀——青龙偃月刀,据说有八十二斤重,哇,我拿起都费力,关大爷还当武器用。

殿内幽暗宽深,气氛森严,令人敬畏。正中木雕神龛刻工精细,龛内塑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坐像,头戴冕旒,身着龙袍,捧笏端立,神色凝重威严,明间二金柱上雕巨型蟠龙各一,似从地底飞腾盘旋而上,翘首呼应,上方悬清代康熙帝书“义炳乾坤”匾,柱旁为明代为关帝配属的陆秀夫、张志杰两位丞相。

崇宁殿的外围,依旧是一溜蹲兽和童子。

解州关帝庙鸱尾

解州关帝庙骑凤仙人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俺看看热闹也觉得很养眼。这些精美的琉璃屋脊,为这些建筑增添了无限光辉。山西的古建筑的确是又多又好,不愧为是地上博物馆。

其实大家未进崇宁殿提前引起游人兴致的是殿前的一对铁质焚表炉,各高七米左右,形制相仿,为两层须弥座之上的重檐攒尖顶样八角亭,整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细节雕凿精美,虽是铁铸仿木缩小的“建筑”,但所有建筑该有的构件与装饰均应有尽有,可见匠人独特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纯熟的手艺,为难得珍贵的工艺美术作品。下面较详细描述东侧的焚表炉(上图):底座之上为须弥座,上枋及束腰处雕有行龙及瑞兽。之上再设一层束腰,转角处有力士驮着之上的栏杆栏板,力士动作、表情、衣着极为生动形象。再之上为一层特殊的须弥座变形结构:下方为重台构栏,栏板雕刻花卉,望柱头雕刻动物;束腰处有文字;上枭八面为额坊样,雕刻行龙,转角处有螭首衔铁环。在八角亭之下为圆形莲花座,每片莲花上同样雕刻花纹。之上为重檐八角攒尖顶建筑,屋脊上走兽比例较大,改仙人为力士;下层斗拱三踩,上层五踩;栏板雀替均有雕刻;美妙之处在于其柱子同崇宁殿的柱子一样均为盘龙柱,门两旁站立文武侍者各一。宝顶也较为特别,为基座之上的胡人与驮宝瓶的狮子。

本想用三个篇幅介绍完解州关帝庙,可内容实在太多,看来不行,还得增加一个篇幅才行,明天继续介绍关帝庙的“气肃千秋”坊、刀楼印楼和春秋楼。

"前朝后寝”与“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均为中国宫殿建筑的最基本的格局,这种制度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现存北京故宫、明清皇陵、曲阜文庙均前朝后禽的格局,解州关帝庙原来也相同,在崇宁殿之后有寝宫,内塑娘娘像,东西配殿塑关平、关兴夫妇像。这组建筑在近代毁于战火,至今并未复建,反而辟为花园,倒也成为关帝庙的标志。寝殿之后为“气肃千秋”坊,该坊四柱三间三楼,蔚为壮观,为关庙中最为高大的牌楼。站在坊下抬头仰视,粗壮的柱子,深远的出檐,密布的斗拱,再加上气肃千秋四字,不免产生崇敬之情,建筑物很好的完成了烘托气氛的职责。但主楼的鸱吻却颇有情趣,是一对凤的样子,可谓罕见之极。坊两侧为一对铁质胡人与狮子的组合,这种组合在关庙中多 次出现,至于胡人出现的原因,不可得知。

最后为春秋楼与刀印二楼,春秋楼又名麟经阁(《春秋》又名《麟经》),因关羽喜读《春秋》,故名。与崇宁殿相同,春秋楼也是各地关帝庙的必备元素。这里的春秋楼为整个建筑群的最高建筑,初建于明万历初,现存结构为清同治九年重建之物,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顶。

春秋楼中部三间辟隔扇门,梢间砌墙环楼封护。中檐与下檐柱头额枋镂雕飞龙、孔雀、牡丹、寿星、羽神等图案,华丽美观,雕工精湛。下檐柱头斗拱五踩双昂形制,龙首含珠耍头。楼内两金柱间设神龛,龛内坐关羽头挽头巾、手捋长髯金身坐像,面相丰满,端庄正视,鼓腹大度,呈温和而刚毅之态,上部悬“威灵震叠”牌。 二层中部设木制暖阁,内塑关羽侧身手拈长髯观《春秋》坐像:关羽头挽幞头巾,穿蓝色龙袍,足蹬云头靴,右肘扶垫侧面观书,生动显现出关羽研读《春秋》的生动形象,上悬雍正时果亲王所提“忠贯天人”匾,阁内壁板刻楷书《春秋》全文。次间藻井好象一朵庞大的菊花倒垂于平暗之下,在全国已知的数以千计的藻井(包括石窟雕刻和壁画所绘)中,没有发现雷同的例子。

上层廊柱悬在空中,柱下端雕成垂莲柱头,上端与额枋、平板枋相交,承担内外全部荷载。这一做法虽在小木作天宫楼阁中较为常见,但在全国现存楼阁建筑中为孤例,春秋楼是唯一成功运用杠杆原理将这一结构形式付诸现实的例子,外观给人廊柱悬空且环绕四周之感,事实上的承重构件(矮柱和腰梁)处于隐蔽部分。

刀、印楼形制相同,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下檐柱头额枋雕刻甚佳:刀楼雕少年弹琴、对棋、幼童斗鸡、雀跳戏耍等图案;印楼雕少年读书,绘画、吹喇叭等画面。刀楼内置青龙偃月刀木制模型一口,印楼内陈方形汉寿亭侯印盒一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