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庄子》内篇·大宗师

《庄子》内篇·大宗师

时间:2020-08-17 11:34:35

相关推荐

《庄子》内篇·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 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 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 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 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 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 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 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 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 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 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 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 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 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囗(上“敖”下“言”)乎其未 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 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 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 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 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 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 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 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 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 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 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 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 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 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 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 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 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 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 “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 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 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 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 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 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 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 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 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 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 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 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囗(左“ 足”右“鲜”音xian1)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 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 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 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 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 “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 ?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 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 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 :‘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 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 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三 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 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 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 ?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 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 ,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 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囗(“病”字以“丸”代“丙” 音huan4)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 ,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 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 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 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 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 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 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 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 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 ,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 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 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 ,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 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 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 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 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 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 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 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 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 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 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 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 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 极者,命也夫!”

--------------------------

什么是太极?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关于"太极"迄今可见文献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名词由来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 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易系辞传》(西汉马王堆出土版本)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道家

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比较早使用"太极"概念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家易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论、修养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

分类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定义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b、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太极图说解》)"太极者,其理也。"(《周易本义·系辞上》)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c、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5)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 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

理论

太极是道家哲学概念。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庄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1.太初、原始的含义。

《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来源

太极图较之八卦符号图像,出现较晚。八卦符号出现于周朝之前,相传为上古伏羲氏所作,而"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何谓太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阶段中阴阳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故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阴阳鱼形环转相抱的太极图,并不是用来表达太极形象的图,倒是其原名"天地自然之图"(表达阴阳二气自然流转)比较贴切;而想要表达太极形象,一个空空如也的灰色圆形似乎就足够了。

太极简说

研读庄子,有一个哲学概念就是太极。受道家与阴阳家影响的《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辞·下传》里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说:"太极者, 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 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 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

太极起源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本文仅对阴阳鱼太极图(下文简称"太极图")作一考察,有关五层太极图的考证将另撰文。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太极图又是根据什么演变而来的呢?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诸如陕西永

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陈先生将双龙相互缠绕之图直接称为"双龙太极图"。双龙缠绕图实际上就是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此外有人认为太极图来源于" "、" "符号(青海民和县和乐都柳湾、辽宁翁牛特旗石棚山广东曲江石峡中层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都刻有这种符号),双鱼纹样图形(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双凤纹样图形(新石器时代骨刻与陶绘、河姆渡文化中有这种纹饰),近前有人声称太极图来源于河南洛油伏羲台下黄河与洛书相汇后形成的"涡漩"(见《郑州日报》1993年3月8日第八版)。

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太极图的来源?如果单就这种图形纹样而言,显然无法直接推衍出太极图。因为类似的图案在其他民族就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如古代巴比伦有双蛇缠绕交尾图案,古希腊、古印度、高加索、小亚细亚等地的遗物(银饰、铜壶、花瓶等)上有: " "纹饰,但这些民族都没有太极图。至于"涡漩"一说,实属荒唐,"涡漩"无处不在,如果从中能看出太极图,那太极图岂不是遍布世界各地了吗?

不过,从这些图形隐含的思想观念看,又不能说与太极图毫无关系。这些图形都是双双交合而成,或双龙、双蛇,或双鱼、双凤,连" "也是由两个相同的符号交叉而成,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双双图纹,或表示男女(伏羲、女娲),或表示雌雄(双鱼、双蛇、双龙、双鸟);两两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对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由两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体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逐渐体悟出"阴阳"概念,以及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交(对待与统一)、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阴阳文化。《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线条符号),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图形符号)。

可见,原始时代的这些图纹只不过是太极图的思想渊源,而从中并不可能直接演变为太极图,太极图到底源自何图?最早的太极图为何时何人所作?让我们先来看看前人的论述。

在宋人的著作中,基本上是认为"先天图"(应当包括"阴阳鱼图"或就是"阴阳鱼图")是从五代宋初陈抟那里传下来的。最有名的是朱震的论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汉上易传·进易说表》)

其实比朱震更早的晁说之已叙述了先天图的流传:"有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以《易》授终南种征君放明逸,明逸授汶阳穆参军修伯长,而武功苏舜钦子美亦尝从伯长学。伯长授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授河南邵康节先生雍尧夫。"(《嵩山集》卷十八《王氏双松堂记》)

我们再来看一看与邵雍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说的。与邵雍同巷里居住了三十余年的二程兄弟说:"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程颢《邵尧夫先生墓志铭》)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则以一句"远有端绪"省略。

邵雍之子邵伯温说:"先君受易于青社李之才,字挺之。为人倜傥不群,师事汶阳穆修。挺之闻先君好学……于是先君传其学。……伯长,《国史》有传,其师即陈抟也。"(《易学辨惑》)

由此可见朱震所说的传承关系是基本可信的。可惜的是这张"先天图"没有随上述文字流传下来,以至今人无法确认它到底是"阴阳鱼图",还是"先天八卦方位图次序图",或是别的什么图。

其后详细论述易图流变的是元代的袁桷,他在为宋末谢仲直《易三图》作的《序》中说;"上饶谢先生遁于建安番扬,吴生蟾往受易而后出其图焉"。而谢仲直又得自彭翁,彭翁得自武夷君。武夷君可能就是白玉蟾(白玉蟾道号武夷翁)。袁桷又说:"至荆州袁溉道洁始受于薛翁,而易复传。袁乃授永嘉薛季宣……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其孙抗秘不复出。……今彭翁所图疑出蔡氏。"(转引自胡渭《易图明辨》卷三)依袁桷说,易三图的流传大致为:

薛翁-袁溉-薛季宣……(蜀之隐者)-蔡季通-蔡抗……武夷君(白玉蟾)-彭翁

(即彭耜)-谢仲直(即谢枋得)-吴蟾

那么蔡元定从四川访得的三图是什么样子?或者说谢仲直的"易三图"是什么样子?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袁桷当时就没有说明。胡渭推测:"故首著之季通所得三图,一为先天太极图无疑矣。其二盖九宫图与五行生成图。"

明代初年赵撝谦(1351~1395)在《六书本义》中载有这张图,并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之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时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说法,只有季彭山表示怀疑,他说:"朱子与蔡氏无书不讲明,岂有秘不与言之理?"(转引自明代杨时乔《周易全书》)。胡渭不仅赞同袁桷的说法,而且赞同朱震的说法,认为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三传至邵雍,邵雍的"先天古易者,悉本此图可知也。"断定此图出自陈抟,源自《参同契》。

我认为说阴阳鱼太极图源于《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或"三五至精图",也是值得分析的。后两图传为五代彭晓为诠释《周易参同契》而画的图,而经查《正统道藏》,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并没有这两幅图,而只有一幅"明镜图"。(当然不能排除其他失传的版本中载有这两幅图。)退一步说即使彭晓作过这两幅图甚至哪怕《参同契》中就有这两幅图,也不能断定它就是太极图的源头,其道理同上述一样,从这两幅图的图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极图的痕迹,但却有思想渊源关系。《参同契》首章说:"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特别强调坎离, 坎离为日月、日月为"易"。坎为阴中有阳,离为阳中有阴。"水火匡廓图"正是对坎(水)离(火)二卦的形象表示。这种阴阳相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流变的思想不正是太极图的基本思想吗?从袁桷等人所叙流传谱系看, 太极图道教是很有关系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隐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并不等同于图形上的渊源关系。看来要考察太极图源自于什么图是很困难的事。我们还是来考证一下最早的太极图是何人所作这个问题吧。

首先要给太极图的图形定一个标准(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所以上述原始时代的图形统统被称作"太极图"),真正的太极图应当是内为阴阳鱼互纠图案外为八卦或六十四卦环形图案。至于陈抟所传的"龙图"、"先天图"是不是这种图形,已无法考证。因而难以判断陈抟就是作此图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隐者是否作此图,同样无考。检索现存文献资料,发现最早的一张太极图在南宋张行成的《翼玄》中。

张行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绍兴(113l~1137)进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进呈易学七书,其中《翼玄》即载有此图。

《翼玄》又作《翼元》,现存版本为两种,一是清乾隆李调元辑刊的《函海》本,一是1935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本排印本。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其理由有四点:(1)张行成的"太极观是具体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与后来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图》环中之'中间虚者'为太极的宇宙论是不同的"。(2)洪迈没有提及,朱熹也没有评论。(3)邵雍并不以浑天术言天。(4)《翼玄》是注释《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号系统《太玄》的书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号系统的图呢?"我认为这几点意见很值得商榷。

第一,无论是"形而上"太极观还是"形而下"太极观,与阴阳鱼太极图都没有直接关系,郭氏说:张行成"既不以先天图中间虚处为太极,就不会有此《易先天图--浑天象》之图"。真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阴阳鱼太极图中间并不是虚处,而恰恰是实处(由黑白两色交互构成),如按郭氏的说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极观演变出"形而下"的图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吗?(当然并非如此简单,下文将具体分析)倒是"中间为虚处"的所谓"形而上"太极观只能派生出空心圆太极图,而难以派生出"阴阳鱼交互"这种"形而下"太极图。

第二,说掌管国史图书的洪迈如果见到阴阳鱼太极图就不会以黑白半圆表示两仪("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这种推测是没有说服力的。无论洪迈是否看见阴阳鱼图,都没有理由强迫他不许采用黑白半圆太极图,他可以不喜欢阴阳鱼图而更偏爱黑白半圆图。事实上,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偏爱黑白半圆太极图的, 因为它简单明快地表示了太极生两仪之理(这一点并不亚于阴阳鱼图)。如朱熹评论:"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 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图左一边属阳,右一边属阴"。(同上)再说朱夫子无论怎样"博学多识",也可能有未见到的东西。以此作为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而事实上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托蔡元定入蜀寻找易图,蔡从蜀之隐者手中求得三图后,可能给朱熹看过,因为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给蔡季通的信中说:"前日所说磨崖刻河、洛、先天诸图,适见甘君说阁皂山中新营精舍处,有石如削,似可镌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须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图须作篆,乃有古意,便当遣人送伯谟处也。"(《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答蔡季通书》六十、六十一)这里说的"先天"图很可能就是这张"先天太极图"(外套六十四卦的阴阳鱼图)。可是到了次年(庆元三年,1197年)刻在阁皂山的图都只有"河图"、"洛书"两幅。为什么最终没把"先天图"刻上去呢?我看可能有两

个原因:一是磨岩镌刻比较困难,因为此图外套六十四卦(这一点可以肯定至于里面是"阴阳鱼"图还是六十四卦方图已不可考),要把这些复杂的卦爻刻上去是较困难的,所以朱熹设想"刻卦印印之"。二是与河、洛二图比较并不重要。根据胡渭的推测,此图"出希夷,源自伯阳,不若根柢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为得其正耳。"可见这张图不如河、洛来得正宗。胡渭这句话是解释蔡季通"秘而不传"的原因的,而实际是蔡季通、朱熹都觉得没那么重要,加上镌刻又困难,所以就弃而不刻了。对此,束景南先生认为;所以只刻二图,是因为八分的"河图"与九宫的"洛书"本已包含了这张图,三图本为一图。(《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

第20页)这种说法是可疑的,因为以阴阳鱼为底的河图、洛书是否存在本身就不能确定,怎么能说"三图本为一图"呢?

真正重视这张图并从中悟出"妙"道的除张行成本人外, 就算是赵撝谦了,他说:"尝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这个"妙"字是赵氏反复把玩("熟玩")之后才悟出来的,可见前人并没有这样去把玩,没有领悟个中妙处,当然也就不予重视了。因而不能以洪迈、朱熹没有评论过阴阳鱼图就否定张行成传过或作过此图。

第三,邵雍是否以浑天象言天在这里并不重要,问题是张行成是怎样理解邵雍先天图的。郭文中"易先天图"与"浑天象"之间用了破折号,而在《翼玄》中,"浑天象也"四字为双行小字附在"易先天图"的下面,显然是注释语而郭氏却误以此为正文。张行成认为"易"就是浑天象,邵雍先天图就是主浑天说。"盖浑之理无异,唐一行能知之,而盖天家学失其本原,故子云、康节,皆非其说也"(《翼玄》卷一)认为邵雍不赞成盖天说。他还明确指出:"盖易者,天用地之数……浑天象也;玄者,地承天之数……盖天象也。"

第四,郭氏说《翼玄》中不可能有二元符号的图。不知郭先生是否阅读过《翼玄》?《翼玄》几乎通篇都是在比较《易》和《玄》的,换言之,《翼玄》正是通过与《易》的比较而注释《太玄》的,可以说处处都有"易",处处都有二元符号。如卷一开宗明义:"一者,玄也。一生三,其数成六,天之用也。故易一卦六爻"。"易,天也,分于地者,君用臣也;玄者,地也,宗于天者,臣尊君也。""玄用九数,故中于八;易用十五数,故中于九。易兼九六,玄独用九也。易之八者天体,玄之九者地用也。"再说"易先天图"正是与"太玄图"比较而列的,并认为"先天图"为浑天象,"太玄图"为盖天象。

以上四点仅针对郭文进行辩论,也只能说明张行成可能作太极图(易先天图), 还不足以证明太极图必定为张行成所作。这就需要从张行成自己的著述中加以分析。张行成在《翼玄》中提到的"易先天图"大概有三个:一个是先天方图,一个是先天圆图,一个是方圆合一图。

(一)易方圆合一图。卷一:"易方圆二图,天地相为体用也。""盖易者,天用地之数,方圆二图合于一者,以圆包方,地在天内,浑天象也。"卷七:"易图方圆合一者, 地在天中,浑天象也。"此图,即邵雍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图亦载于朱熹《周易本义》卷首。

(二)先天方图。卷一:"先天方图,乾位西北,坤位东南,天门地户也……"卷九:"先天方图从地而变,则一卦偏交八卦,是为六十四卦。"此图即邵雍先天方位图中的方图,表示被天包着的地。

(三)先天圆图。卷一:"易之圆图,自一阴一阳以口口口二则,由外而之内。"张行成对这张图似乎情有独钟,往往单称它为"先天图"。如卷十:"先天图合为一天也。""先天图右行者,逆生气以变时也;左行者,顺布气以生物也天地之道,逆境所以自生,顺境所以生人,亦忠恕之理也。…'先天象圆,合乎一者天也。"

先天圆图中间加上"阴阳鱼"图形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阴阳鱼"形正是对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形象说明。《翼玄》中已用了先天图"右行"、"左行"的字眼,除以上引文外,卷十还说:"易先天爻象图,自乾坤始者,阴阳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复遇始(当为"垢"之误)者,阴阳之象,上下皆左行,列于二也。"阴阳鱼"的左行、右行不正是卦爻的左行、右行吗?"列于二"如不是指阴阳--黑白二色的排列,那又是指什么呢?

张行成在另一专著《易通变》中,载十四图,其中第一幅图即"有极图""有极图"即"先天图"。此图实为方圆合图(圆图变形为八边形)。其中对圆图的解释可见看出"阴阳鱼"图的蕴义。"太极包含万象, 以为有而未见,以为无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浑沦之中,太极之全体也。"(卷一)"圆图右行者,六变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变已有一之卦也。"(卷一)"先天图自一阴一阳六变各至于三十二,是为地之一柔一刚,复垢代乾坤以为父母,刚柔承阴阳以成变化,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卷一)以阴阳爻的变化解释六十四卦圆图的排列,而"阴阳鱼"图形恰好准确而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卦爻变化。

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行由大到小,依次为乾、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在《翼玄》先天图中,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变化图,乾、坤分别为六个白格、六个黑格(为大父母),复、垢分别为一白五黑、一黑五白(为小父母),阴阳变化自复姤开始,由复左行,由垢右行。如果按黑白格的多少组合起来(不考虑位置的高低),那么恰恰就是一幅"阴阳鱼"图。张行成在找到六十四卦爻变规律的基础上,做出阴阳鱼互纠图,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郭或先生说"阴阳鱼"图只有"在黑白各半圆图的基础上应时衍变而产生",未免太武断了。

张行成之后,似乎没有人直接提过他作有这么一幅图,不过,袁桷在讲太极图流变时,曾提到过他,"薛(季宣)授袁(溉)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相购之。后有二张,曰行成精象数,曰演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转引自胡渭《易图明辨》卷三)从张行成的生平看,他是临邛人,"乾道间,由成都府路钤辖司干办公事丐祠,杜门十年。"(黄宗羲《宋元学案·张祝诸儒学案》),他杜门著书,共七种,七十九卷。以邵雍之学为归宿,"取自陈希夷至邵氏所传先天卦数等四十图"(《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作"十四图",为确。)"敷演解释,以通诸易之变,始若殊途终归一致。""先是康节之学有所传十四图者,世莫之传。先生得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因演解之,以为象数之用。"(《宋元学案》)据此说,张行成以在蜀中之便,完全可能在蔡元定(季通)以前得到这幅图。

除了张行成,宋代还有没有人作过"阴阳鱼太极图"呢?据文献记载,至少还有两个人作过这类图。一个是早于张行成的郑东卿(少枚),一个是晚于张行成的罗愿(端良)。郑东卿传"古先天图":他作有《先天图注》,自序说:"东卿自学《易》以来,读易家文字百有余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图、扬雄《太玄经》、关子明《洞极经》、魏伯阳《参同契》、邵尧夫《皇极经世书》而已……四家之学,皆兆于先天图。先天图,其《易》之源乎?复无文字解注,而世亦以为无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圆相生图,为先天图注脚,比之四家者为最简易。"郑东卿提到的"古先天图"至少早于扬雄,并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圆相生图"为它作注脚。"古先天图"到底何样,不得而知。从名称上推测当是外套先天六十四卦一类图(当时冠以"先天图"名称者,全是指这类图,只是中间图形有"方形"与"阴阳鱼"形的区别)。

罗愿作"河图":据明初宋濂介绍:"新安罗端良愿作阴阳相含之象,. 就其中八分之,以为八卦,谓之河图;用井文界分为九宫,谓之洛书。言出于青城山隐者,然不写为象。"(转引自胡渭《易图明辨》卷三)罗愿的这张图也说是从四川青城山隐者那里得来的, 为阴阳相含之象,中间"八分之",只是仍不称"太极图",而称"河图",不过图象也没有流传下来。胡渭认为就是后来赵仲全"古太极图"的样子。罗愿与朱熹是同乡(同是新安人,今安徽徽州),又是挚友,因而可能朱熹在托蔡元定入蜀寻找三图之前,就看到了罗愿这张图,只是不重视,或不赞成(朱熹认为"河图"是十数图,而不是这张图),所以不予评论

宋代张行成、郑东卿、罗愿的这类先天太极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郑、罗的图以至于散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过去,人们开始真正关注这类图。

明初,赵伪谦在《六书本义》中载有"阴阳鱼"图,这张图过去被学者认为是第一张"太极图",看来这个结论应该改写了。不过当时仍未称"太极图",而是称"天地自然河图"(胡渭引用时称"天地自然之图")。赵撝谦解释:伏羲时,荥阳一带的黄河中有龙马背负这张图浮出水面,所以被称为"河图",《周易》说"河出图",《尚书》说"河图在东序",就是指这张图,而不是指九数图或十数图。

赵撝谦图与张行成图有一些不同:(1)赵图外圈为先天八卦,张图为先天六十四卦。(2)赵图"鱼头"棱角分明,"鱼眼"为偏长的泪痕状;张图"鱼头"线条柔和,"鱼眼"为圆形。

到了明末,赵仲全作《道学正宗》, 书中载有"古太极图",这是现存文献中第一次将这张图称为"古太极图"的。与赵撝谦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胡渭认为罗愿当年的阴阳相含之象的"河图"就是这种样子。)这就将卦爻阴阳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度数更严格地对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后世干变万化的太极图(以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最为流行),都是不对的, 都不符合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的本义。其后在对这张图的称谓上,基本统一,此图最终确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至今。

明代还有一位著名易学家来知德(1525~1604),他自己创造过一幅类似的太极图,载《易经来注图解》。此图命名为"圆图"或"太极图",其含义为阴阳互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是在传统太极图的基础上稍加改造,但未能流行。

结论

1."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2."阴阳鱼"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3.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肯定。

4.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此图不是清康熙以后人窜入,这一点从《翼玄》、《易通变》的文字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5."阴阳鱼"太极图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之后出现的由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包括以左右半圆排列、以上下半圆排列等)都与本义不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