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打通身体各共鸣腔 做好7个部位细致练习 让声音具有穿透力!

打通身体各共鸣腔 做好7个部位细致练习 让声音具有穿透力!

时间:2019-03-01 21:28:18

相关推荐

打通身体各共鸣腔 做好7个部位细致练习 让声音具有穿透力!

NO.1

首先,吸气要通畅、柔深。

(1)练声时,吸气尽量以鼻子为主,无声的吸。鼻子吸气通畅、柔而深,有缓冲气流击擦咽管壁、过滤空气的作用;再者,可准确体会由上而下,鼻咽至喉咽声道管状感。

(2)唱歌时,吸气则以鼻子为主,嘴为辅的联合运用。单纯靠鼻子吸气,量不够,来不及。只靠嘴吸气,容易使喉咙发干、发燥。

(3)保持力应建立在吸气肌肉群、呼气肌肉群,横隔膜的柔韧、能动的对抗与有机的协作基础之上。只有不僵、饱满柔韧、舒展的气息,向上“吹击”声带,才能保证发出纯净、高频率、大振幅的“基音”。

NO.2

发声时人为的使喉咙自然下坐、稳定,最佳的体会是打“哈欠”时,喉咙所处的低位状态。这是获得纯净、高频率的“基音”,伸长声道,产生共振,高泛音的第二步重要环节。

同时,由于喉头下坐、稳定。与胸腔趋于接近,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频率,会振射于胸腔,并形成“低位”共振。

NO.3

放松喉外部不必要的肌肉力量。喉外肌用力不正确或过头,会破坏喉内牵转声带闭合的“勺状软骨”有规律的运动。

气流通过声门的多少、强弱,“勺状软骨”牵转、拉长、闭合声带;是大脑思维下、有意识根据音量大小,美化音色、音的高低的需要,而进行下意识支配,有规律的自然运动形式。

如果有意识的加上喉外肌的力量,就破坏了振动器的运动规律,即影响振动器有规律运动产生的“基音”高频率效果.有可能损伤喉头里的声带。

NO.4

舌松驰、平伸或灵活运用,舌根不后压、不紧。

因舌后肌下端依附着会厌,如舌后肌紧、过分下压,就会影响在发声时,会厌本能上翘的最佳状态,从而也影响声带振动的频率声波,在声道里的共振波射、向上产生高泛音的效果。通俗一点说,阻碍了声音松、通的流畅性。听觉上感到声音紧、僵,如同咽部含着“鹅卵石”。

NO.5

整个口腔的开合要松驰、灵活。

体现在处于口咽与鼻咽交合处后上方的左、右领骨关节的灵活性,以及整个下巴肌肉处在放松的状态。

嘴唇、面颊生动的表情与整个声道通畅、松驰要相协调。歌唱时,才能做到字头(声母或辅音)清晰.字腹(韵母或元音)位置正(处在整个咽管)、优美,声音流畅、松驰、柔亮、清晰,使每个字音都有最佳的共鸣效果。

NO.6

鼻咽口前的软腮(悬雍垂)有下垂打开、上提遮盖鼻咽口的作用。

故不宜过分强调提起小舌,否则只会盖住鼻咽口,产生“闷罐”式的鼻音。其实,不管是说话或唱歌.只要一发声,“小舌”便会自然上提到最佳状态,再强调上提,就适得其反了。

在歌唱发声时,最好的提示与感觉是:使鼻咽口有兴奋的通畅感与下声道后咽壁“坚挺立稳”、音频反射强的管道,正对衔接好,为寻求“高位置”的“面罩”共鸣保持自下而上的整体协调,做好调节准备。

NO.7

正确理解、认识“高位置”、“面罩共鸣”,即头腔共鸣。

其实,在歌唱发声整体共鸣腔中,所谓“头腔共鸣”扩音的作用是非常小的。真正的共鸣是从喉咽至鼻咽以下的声道,扩音是在整个咽至口腔外的上、下唇。

也就是说,大部分声音是从嘴传出的。只有少量声音沿着口、鼻相通的后鼻咽口至鼻腔里各个小腔体。加之在大脑意识导向下,由气助推的声波,对着已调节好的软腭(小舌)后鼻咽口,向上、向前斜吹,由此产生“倒悬瓶口”式的回旋音响,形成少量的声音共振。可别小看这少量的声音共振,如果你能正确、恰好的调节喉咽、口咽、鼻咽合为共振,所谓的“头腔共鸣”如同“画龙点睛”效应。即可促使形成厚实、饱满、润美、高吭、立体式的共鸣效果,直至具有穿透力极强的“高位置”、“面罩”式的声音集聚喷射点。

END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