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600字范文 > ​《道家脏腑点穴》分筋疗法的原理与动作要领——转载于网络

​《道家脏腑点穴》分筋疗法的原理与动作要领——转载于网络

时间:2023-10-26 22:56:02

相关推荐

​《道家脏腑点穴》分筋疗法的原理与动作要领——转载于网络

​《道家脏腑点穴》分筋疗法(含视频)的原理与动作要领

-05-17 10:37

脏腑点穴—分筋疗法

《道家脏腑点穴——分筋疗法的原理与动作要领》主讲张官生

分筋法

人体骨骼,皆系唧接,以筋穿连而成。头、臂、背、腿皆然。人之动作灵活,与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弹力。筋依气血保养,气血足,筋之弹力大,动作亦灵活。如气血亏,筋不得养,往往发现抖颤、拘挛、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状,此等病于施治时,无论臂、腿,均须用分筋法治之。分筋法,分为腿部、臂部两种,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则一。因腿、臂的形状不同,筋的部位粗细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无论何式何法,皆为分拨其筋,使气血循环无阻,动作即灵敏。人身之总筋有两条,自后脑交叉,由项通背,顺腿直到足跟。其枝脉分布,臂部的筋,为其枝脉,为绕穿骨骼,自背至肩,由臂到肘,过腕达指,其筋比背、腿两部的筋较细。背后的两条大筋,拢脊骨自脑后直下,其枝脉左右分布如带,至肾俞处,即分两大枝脉,绕穿骨骼,经两环跳部位,顺腿至膝而下,直达足跟。因腿部的筋较粗,其枝脉分布,顺腿部骨骼,绕穿至足直达于足趾,其筋均粗于臂部的筋。头部筋细,如丝,如线,由后脑绕穿面部的各个部位。人周身之部位,无论何处,其部位的筋,均相连接,各脏腑经络,与筋相通,故头、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补各脏腑的气。筋皆为两条,分大筋、子筋,以通气血。如遇外因,将筋拧措,气血即不能顺利通过,则局部作痛,为有余之症,将其筋舒通,气血不为所阻,其痛即止。如迁延日久,因局部障碍,往往串及全局,则变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拧背作痛,甚则串至手腕,影响到肘、臂、肩、项、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气血被阻,筋不得养,必然拘缩,弹力必减,动作不灵。此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则只用分筋法治之。将筋络渐渐分开,气血渐渐通畅,筋得气血保养,渐渐舒开,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拧措摧闪而得,与内脏无关,不须治腹部及任脉。

如系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及筋络,往往发现不同钓疾病。如气串、气滞、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颤、拘挛等症,或因气分错乱,串及筋络,冲击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针刺,或如乌啄等等不同作痛,此为气串。气串不限于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气凝聚错乱而作痛者,为气滞。亦有气分错乱于内,因内脏之气分尚足,其病尚不能发作,但潜伏不正之气,又不能消灭,遂蕴结于旁侧,一旦遇有外因,如气恼、暴怒,或感冒风邪,即突然发作,血被不正之气所阻。其循环即受影响,则半身的血液循环,即迟慢或不通,则半身由头至臂、背、腿部的筋,得不到气血的保养,其作用失,轻则麻木,重则不仁,筋之弹力,或减或无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发,其锋不可遏。如其气阻于左,则左半身即失去作用,阻于右侧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为偏枯症。有因气分错乱于内,脏腑之气尚强,不为所阻但错乱之气,亦不能舒开,则串及周身筋络,血液之循环,受其影响,速度渐缓,筋即不得保养,则气凝聚于全部,轻则遍身作痛,重,则肢体拘挛,渐渐正气愈亏,浊气愈旺,则气血渐亏,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养,渐渐由拘转抽,各脏腑之气,渐渐败坏,则成痨。亦有因肾气亏损,影响筋络,肾脏为腰、腿枢纽,因背部的筋,至此处,即分两大枝脉,下达于两腿,如肾脏气分错乱,首先影响到腰、腿部位的血液循环,筋即不得养,轻则两腿的弹力减弱,动作不灵,重则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与症状,皆系内发之症,因气分错乱,影响血液循环受阻,筋不得气血的保养所致。如单用分筋法,舒其筋络,内部的气分不能调顺,亦不能奏效,必须同时将腹任背督,施治通j顷,表里兼治,方能收效。

分筋法,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的治疗体现。因为每一对脊神经都分布于身体的一定皮区,叫节段性分布,节段性分布以躯干最明显。图中表示脊神经的分布概况,但必须注意,每根脊神经除了分布到图上所标出的皮区之外,还分布到相邻的皮区里,所以相邻的脊神经的分布是互相重迭的,一般是1个皮区由3根脊神经共同分布,例如第8胸神经分布的皮区,同时有第7胸神经和第9胸神经的分支分布。因此,一根脊神经损伤时,往往不出现感觉丧失。(如图示)

一、臂部分筋法

1、左臂分筋法:病人坐起。医师站在病人的左外侧,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右手四指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将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向里往复合转数次;同时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大指,分拨病人左腕骨背面的筋。

往复合转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达于五指,将此部的筋拨动,则全臂的筋均动。

第二式: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扬,用右手将病人左臂肘扣住,以大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后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人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里往下合拨,用大指向下压,食指和中指同时趁势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

(摘自张官生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调理成人和小儿相关症状讲义)(脏腑点穴培训微信:JZXH1225)

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调理成人和小儿相关症状精讲班

授课方式:全程临床实操与手法练习、有无专业基础都能学会

咨询电话:手机\微信:13520314457(陈老师) 手机\微信:15600256977(陈老师)

第三式: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变,随即往外仰拨,用左手仍捏住病人腕骨,大指顶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里压,食、中指扣住脉门,使病人的手勾起往外仰拨。

照此二、三两式,仰、合、里、外、上、下分拨三至五次。

第四式: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人左手腕,手心对病人腕背,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脉门,用右手食、中指捺住病人左肩头,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拨三至五次。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达于肘内侧,拨动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动。

第五式: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的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头,食指和中指将腋下后面的筋扣住分拨,循肱骨外侧面的筋,一手一手地往下分拨至肘端止,如是三至五次.

一手仍握腕,一手拨动腋部后面的筋,随即一手接一手,顺其筋势,循臂外侧拨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背,下达于臂、肘,拨动此部的筋,则肩、背、臂、肘的筋均动。

第六式: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侧面(离肘端约寸间)的筋,同时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与大指相对处,大指向下扣拨,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拨,顺其筋脉,一手一手的向前仰合分拨,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时食指和中指与大指相刑处止。分拨时,病人五指均有感觉摇动。因所拨的筋,均与五指相通。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将肘下外侧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达于指,分拨此部的筋,则各指均动。

第七式:病人左臂反仰平伸。用右手大指顶住病人左手掌背面中指的骨节,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手掌及腕骨右侧面。用左手大指往里推,食指和中指往外合,使病人的手掌成为向上往里仰勾,与肩头相对。同时用左手的大指,推住病人左肩井上通项的大筋,食指和中指扣住背后靠扇子骨处。同时用右手将病人的左手往外抻,左手扣住病人左肩的筋往后推,使病人左臂反仰,将其手臂筋抻开。

一手合腕,以大指顶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项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抌技之。此式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右手仍照第七式顶住病人左腕骨(位置不变),随即将病人左手翻过,使病人手往下垂,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病人左肩头,以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用右手将病人的左臂向前后往来摆动。同时左手大指分拨病人肩头骨节处的筋。

握腕之手,将其手翻过,一手用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握腕之手,将其臂前后往来游动。按肩头骨节处的大指、并按拨其肩与臂相连的筋。如抌技肩部,必须游动其筋,方能活动,易于分拨。

第九式:右手仍扣住病人左手腕骨(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并部位,用右手仍扣住病人手腕,交其臂向后反措二三次,以病人的左臂能反措到右面软肋下为止。但不可勉强,如遇臂有病不能曲伸,或半身不遂者,以能反措到何处,即到何处止,渐渐筋脉舒开即反捎到软肋下。

一手仍握腕如前式,一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并部位,将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将其臂向后反措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与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十式:病人的左臂成直平抻,再照四、五、六式重作一遍,即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用左手的食指及大指,将病人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次拈拨;同时用右手大指,亦川页次拨弄左手腕背面与指相连的筋。

一手握腕,一手拈拨其指,由大指起,顺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动

第十一式:用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左手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以两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手掌背面,颠抖病人的左臂,舒其筋络。

两手分握其四指颤抖之,以活动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

第十二式:用右手反捏住病人左手腕,用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前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后面的筋。用右手将病人左臂向后反背过腰,以能措过至右边软肋为止,如是三至五次。但切不可勉强,遇手臂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以能反捎到何处,即止于何处,渐渐筋脉舒开即能反措到软肋下。

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开,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将其手反背,以抌技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九式与第十二式的手法虽似相同,但实际上手法姿势迥异。第九式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系由上往下之势。故曰“扣住”。第十二式

“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前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后面的筋”,系由下往上之势,故曰:“托住”。望读者注意。

第十三式:左手握住病人左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肩井部位通项的大筋,食、中指拨按住病人的肩子骨,将扇子骨向上扳起。同时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将病人左臂卷起使手掌微仰,拎起,从胸前循右上方,即将病人的手掌往外翻,向外绕转,循左下方徐徐转至肋下间,随即顺其势,经胸前,向右上方复绕转作环形,如是二三次。

一手将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将其臂绕转,以抌技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四式:仍用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右下方扬起,用右手掌按住病人脊骨第一椎旁左边的大筋,慢慢往下推按,至第十四椎旁左肾俞为止,一次或三次均可。

仍用一手握腕,将其臂向前方扬起,此系将臂全部的筋技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缓缓推按,至肾俞部位止。

第十五式:用右手扣住病人左肩头,左手托捏腋际的筋,命病人将左臂扬起,由头顶摸右耳(如左臂上举不能正常者,加用此法,否则不必用)

一手叉开,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开,托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扬臂,由头顶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须将其臂根合住,方能上扬,以抌技臂部的筋。此为手臂不能上举者必需之治法。

1、右臂分筋法:与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为坐式,医者立在病人的右外侧,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操作。参阅左臂分筋法的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

以上为臂部分筋法全部手式及其说明。因其部位较小,筋络较细,故施治时,合转其手腕,则全臂之筋均动。再按式分拨,拨筋则筋动,筋动则气通,气通则血活。血活则筋得养,再抌技之,以舒其筋络,筋络舒开,气血和畅,筋得气血保养,其筋即渐渐舒长,弹力即能回复。其施治手法,宜按其手式之次序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举,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暂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

2、腿部分筋法:凡治腿部时,病人仰卧,必须将其腿戳起,足趾里合,其腿部的筋,自然技劲。方能施治。

第一式:用两手大指,扣住右腿膝盖上虎膝部位,两手食、中指及无名指,扣入右膝后两边的筋,向左侧面缓缓扳下,缓按三五次。

用两手扣住膝后两侧面的筋,缓缓扳下。此部的筋,上通腰背,下达于足,用此式以抌技其腿的全部及腰间的筋。

第二式:仍将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拿膝盖—上,中指和无名指扣阴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后,食指和中指拨膝上面的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腿腋止。

一手将膝上面部位的筋按住,顺筋势分拨至腿腋止。此部的筋,上穿绕骨盆,通于腰部,下达于膝部。

第三式: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后外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环跳部位止。

一手将膝后外侧部位的筋按住,顺其筋势,分拨至环跳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间,下达于足部。

第四式: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后内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三五次。

一手将膝后内侧部位的筋分拨,此部的筋,上通腰部,下达足部。

第五式: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弯里侧阴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和中指扣委中部位的筋,向下缓缓拨动,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

一手将膝下后面委中部位的筋拨动:顺其筋势,拨至承山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下达足跟。

第六式:左手扣住腿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内侧,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顺其筋势,向下缓缓拨送,至悬钟部位止(即外踝上2寸)。病人的足趾及腿背,均有感觉,如是三五次。

一手将膝下外侧三里部位的筋拨动,至悬钟部位的筋止此部的筋,下通足趾,拨动时,其足趾必有感应。

第七式: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指扣住后面:同时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是跟踺。大指分拨脚腕的筋。自右足内踝起,经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将其筋络往后拨动,如是三五次。

一手大指,往复分拨其足腕部位的筋,此式系活动其各足趾的筋。

第八式: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拨动脚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起,至小趾跟止的筋,往复拨动,如是三五次。

一手大指,将足大趾跟至小趾跟的筋,往复抚拨,以动各足趾的筋。

第九式:医师用大指从患者的足跟部向脚心部搓、掐直到足趾尖端。接着再用大指指甲切菜式掐患者脚掌部,连续掐数遍。然后用大指甲掐患者脚趾及脚尖部数遍。

最后用手指或手掌弹拨、揉搓患者脚面。并用手指掐其脚趾四缝处数遍。

第十式:病人右腿戳起,右脚外侧压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右膝后内侧阴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拨左三阴交穴的筋。

一腿蜷起,其腿压于另一腿之膝盖上部。一手将膝上阴陵泉部位的筋用大指扣住,食、中指按住膝部向下捺,以抗技其腿部的筋。同时另一手的大指端扣按住三阴交穴,分拨其筋,以通任督二脉之气。

第十一式: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仍扣住右阴陵泉的筋(与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内外跺,曲伸抌技三五次。

一手扣按住阴陵泉部位的筋,一手握住足跟。将其屈伸枕技,以活动其腿的全部筋络。

第十二式:再将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间,足趾微往里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侧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两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侧面缓缓下按三五次。

将其腿仍戳起,用一手按足腕部位,一手用大指或食、中指,扣住膝后外侧的筋,将手掌按膝部,缓缓向里合捺,以抌技腰间及全腿的筋。

第十三式:右手仍不动,位置不变,但向左侧面压按至左腿上。用左手叉开,在右环跳部位揉推三五次后,即顺胯后推至肾俞穴,左手即改成钳形,将两肾俞穴扣住,拨一二次为止。

一手将膝后外侧的筋扣住,手掌按膝,往里合压,将其腰腿两部的筋,抌技舒开。一手叉开,揉推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治右腿时,揉推环跳,即顺其筋势,推到肾俞部位,即扣按肾俞穴两旁的大筋,以升其肾气。此部位为两腿的筋络发源之所在,扣按此部的筋,则两腿的气血均活,一次即可。因治右腿手势较顺,故用之。如治左腿,推按至环跳即止。

第十四式:手法与第一式同。

4、左腿分筋法: 与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为仰卧式。右腿平伸,足心向下,足趾往里靠合,足跟与股相对:医者站在病人左侧。依照或腿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肾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其法参阅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

5、两腿合治:病人仰卧,两腿戳起,施术者与病人对面坐,并将右腿蜷起,压住病人两腿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摇摆扳技三五次。两手指交叉,再将病人两腿往怀里扳技一次为止。

以上为腿部分筋法的说明。因腿的部位比较大,筋亦较粗,故施治时,必须将其腿戳起,使筋校起,以便拨动。入手时,先将膝部上面的筋拨动,此为腿部之总筋。拨此部的筋,气血能活动。再将膝下部位的筋,按式分别拨动,使其膝部及足部的筋均动,然后再将腿蜷起下压,以抌技其筋。分拨其三阴交穴,以通其任督两脉之气,活其气血。再屈伸抌技其腿,使其全部之筋活动。再将其腿部之筋压捺,以抌技之,揉推其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扣按肾俞,以升其肾气,肾气足,则腿部的血液循环,即可恢复正常。筋能得其保养,痛即可止。拘挛枯痿者,即能行动,弹力回复,行动即可灵活。且人之行动,皆靠两腿之力分担,若一腿发生障碍,其好腿必增加负担,久之必过力,即气血亦因之不足,渐渐好腿亦动作不灵。故施治时,两腿均治,以为预防之计。

至于两腿并治之法,其作用亦为抌技两腿及腰间的筋,使筋舒血活。临症时,如遇痿、拘、抽、枯等症,可斟酌灵活运用。

腿部施治时,其手用力较大,但亦不须用猛力,力猛则被摧。临症时应用手法,须细察病的情况,及其内部的气分盈亏,因人因病而施,用力不可猛,须缓品之。细心钻研,方能领悟此法之用。

(摘自张官生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调理成人和小儿相关症状讲义)培训微信:JZXH1225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